台灣的連理枝比翼鳥

今年三月趁父親生日,招待父母到花蓮玩了兩天一夜,在瑞穗吉蒸牧場拍到這兩隻烏頭翁。我那相當陽春的200mm 鏡頭能把牠們拍得如此大隻清楚,實是受惠於牠們就停在步道旁的矮樹,且早春的樹還沒什麼樹葉之賜。

看著牠們安坐在樹上隨著風吹左右上下微微擺盪,整個心情都愉悅了起來。

分享本篇文章:

植物園的高山稀客-灰林鴿

灰林鴿

灰林鴿生活於中海拔山區(1400~ 2800公尺)的針闊葉混合林及常綠闊葉林中,冬季會遷降到低海拔(500~1,000公尺)之山谷棲息避寒,翌年春天再往上遷徙。 不知是否降過頭了,在平地的植物園竟也出現了灰林鴿,每日晨昏匆匆現身到水池邊喝水,讓不少鳥友得以輕鬆觀察紀錄這不算容易見到的山粉鳥。

分享本篇文章:

北台灣也有凌波仙子--水雉

水雉

水雉,主要棲息地於台南官田一帶的菱角田中,故俗稱「菱角鳥」,近年來由政府、開發單位及民間社團共同攜手復育有成,使其族群逐漸擴散,現在在北台灣亦有機會觀察到美麗的「凌波仙子」或飛翔或漫步於水面上。

分享本篇文章:

優雅美麗的冠鷿鷈

冠鷿鷈

台灣有記錄4種鷿鷉,包括:小鷿鷉、黑頸鷿鷉、冠鷿鷉、角鷿鷉,除是小鷿鷉是常見留鳥外,其餘皆為過境的稀有鳥或迷鳥。 難得紀錄到冠鷿鷈繁殖羽(上),頭頂有著黑色雙羽冠、頸部有栗色羽飾,相當鮮明而醒目,與樸素的非繁殖羽(下)差易甚大。

分享本篇文章:

"落跑"雞--董雞

董雞

董雞在早期還算常見,主要棲息在沼澤或稻田中,以水生昆蟲為主食,因農藥氾濫及棲地遭破壞,在台灣變成稀有的夏候鳥。這隻董雞可能很愛台灣,到了冬天還沒離開;尤於其生性膽小,一有風吹草動就會快速尋找地形地物進行隱蔽。

分享本篇文章:

台灣不是我的家--栗頭麗椋鳥

栗頭麗椋鳥

栗頭麗椋鳥來自非洲,外表相當豔麗,是八哥的親戚,目前歸類為逸鳥。逸鳥即自籠中逃脫的鳥,也有可能是人為放生,其種類五花八門。
 
一般逸鳥在野外不易存活,但如果適應環境進行繁殖,會對既有的生態系統產生競爭壓力;如果又是強勢鳥種,將可能導致當地原生種的消失。

分享本篇文章:

被太陽烤焦的鶴鷸

鶴鷸

台灣是渡冬水鳥的天堂,但每當春末夏初,渡冬水鳥們常常還沒等到換好鮮豔的繁殖羽(夏羽),便匆匆啟程回去北方。鶴鷸,為不普遍冬候鳥,加上與赤足鷸冬羽不易區分,更增添了辨別的難度;可是換上夏羽的鶴鷸就相當醒目,黝黑的身上帶些白色斑點,與一般頭胸變紅的鷸鴴科有明顯的差異,更讓人為之驚豔。

分享本篇文章:

不是蜥蝪也不是食蟻獸的啄木鳥-地啄木

台灣有四種啄木鳥,分別為大赤啄木、綠啄木、地啄木以及小啄木,地啄木屬稀有冬候鳥,其餘均為留鳥。 地啄木之腳,和一般啄木鳥之形態與功能相同,但尾羽則不像一般啄木鳥堅硬,因此不同於其他啄木鳥習性,棲於樹枝而不攀樹,也不啄樹幹取食,多單獨在地面覓食。 地啄木體色與地面枯草或沙土相似,保護色良好。通常單獨活動,舌長且具鉤端及黏液,為黏食昆蟲利器,可伸入樹洞或蟻巢中取食螞蟻, 也叫做蟻鴷。

分享本篇文章:

樹木醫生-小啄木

小啄木

台灣有四種啄木鳥,分別為大赤啄木、綠啄木、地啄木以及小啄木,其中小啄木是體型最小最容易見到的啄木鳥,分布在低中海拔山區,公園偶爾也會出現。 一般鳥類的腳趾構造是三趾朝前,一趾向後,而小啄木則是二趾朝前,二趾朝後,再加上牠的堅硬羽尾,能將身體穩穩地固定在樹幹上並輕易地在樹上爬行。喜歡用鳥嘴在樹幹上鑿洞,捕食藏匿於樹皮裡的小昆蟲,因此有「樹木醫生」的稱號。

分享本篇文章:

長腳毛的北方猛禽--毛足鵟

毛足鵟

毛足鵟是北半球寒帶地區代表性猛禽之一,為了禦寒,其跗蹠(鳥類腳部沒有羽毛部分)處全裹羽毛,故得名。 因為台灣不是其渡冬區,所以出現的紀錄次數不多;2011年初有人在清水濕地一帶,發現了一隻渡冬的毛足鵟,又再次掀起如2007丹頂鶴的瘋鳥盛況。

分享本篇文章:
訂閱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