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口袋200元之外,我所相信的報導價值

最近有一個口袋很紅,裡頭裝了 200 元,吸引超過30萬人次點閱。

2009年我也曾寫過「200元的心意」,為一個很有意義的樂生拓繪行動募款,後來行動順利落幕,還把拓繪座談會整理成(上)(下)兩篇的紀錄,引述日本藝術家岡部昌生所說的段落:

「藝術家透過每次拓繪,將身體帶出來一個一個片段,記錄了一個城市,再拿到另一個城市去。透過拓繪的觀察,藝術和實體產生了交互的變化,讓人感到那是城市的一部分,也許有人看到別的城市拓繪,會聯想到自己腳底的城市。同樣是我做的拓繪,每個人看到會產生不同的體會。」

套用在記者身上可以這麼說:

「新聞人透過每次報導,把觀點帶出來一個一個片段,記錄了一個地方,再拿到另一個地方去。透過報導的觀察,新聞和社會產生了交互的變化,讓人感到那是社會的一部分,也許有人看到別的社會報導,會聯想到自己所處的社會。同樣是我做的報導,每個人看到會產生不同的體會。」

沒營養的200元新聞靠著話題延燒大賺點閱率,我猜靠點閱率賣廣告的商業媒體老闆,看到報表時大概「笑到臉都要歪掉了」,但這就是台灣當前的社會現實:「話題新聞永遠比公共新聞容易吸引大眾目光」,也是某些專靠抄襲改寫、愛炒聳動但錯誤百出的網路媒體可以賺錢存在並繼續荼毒台灣社會的主因。

所有認真做報導的新聞人對此現象都忍受著「長期的無奈」,無論是第一線採訪的記者或負責選取新聞編版排時段的編輯,只要是領商人老闆薪水的,多少都被唸過:「你報這個沒人要看啦!去採訪一些閱聽大眾會看的東西!」更嚴重一點的就是警告囉:「不聽我的話,你就別待在這兒了!」

為什麼新聞業最近十年的折損率如此高?為什麼許多新聞傳播科系畢業的學生,找工作時不再以「進新聞圈當記者」為優先選項?為什麼不少菜鳥記者撐不到一年就辭職走人?看倌啊,這行飯不是隨便就可以吃的,三個字就能形容:「很難吃。」

我在2010年發表的「老鳥記者的價值奠基於菜鳥記者的意志」一文曾提過:「基層記者需要具備三種生物的能力--烏鴉、蟑螂和蚯蚓」,三年來的發展我想可以再加一種「螞蟻」能力:「懂得分工團結,不懼各種大型生物的侵襲考驗,集結夠多的合作就能扳倒大象和恐龍。」

或許你看不到蟻后(以後)在哪裡,但身為螞蟻的第一要務就是「把自己份內的事情先做好」,其次才是「跟夥伴合作」,如果你份內的事情都還沒做好,更別提什麼合作了。記者資歷朝第18年邁進,加上當總編這些年來我學會的事:「要把絕大部分的時間心力放在做好專題報導、寫好總編手記、推薦台灣所需要的關鍵人事物」上,好東西才能經得起時代考驗,不要在意一時的熱門話題,我想做的本來就不是「壽命只有一天的新聞」,而是一生閱讀都會覺得「這真是一篇好的報導」。

今天看到曾是記者的李怡志在噗浪問:「大家覺得200塊的新聞是讀者愛看的新聞嗎?這是新聞業的未來嗎?」我的回答:

重要的事情就是重要,一時被忽略或沒被看見,終究會被重視或被看見。現在必要誠心誠意去做好報導,這就是「新聞業的未來」。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總編輯關魚,2013/10/24

【附註】

搭配第一張照片是去新竹影博館看秋香首映時,在入口拍的自拍像,衣服上是新聞前輩鄭南榕的臉,書包的貼紙是買了兩件「自己國家自己救」T恤,激進小J順道送我的。第二張攝於台東南王部落的派出所,第三張攝於紙風車文教基金會在台中兒童藝術節辦的恐龍大展,第四張攝於高雄市立美術館的米開朗基羅特展

【相關總編手記】

⊙ 請伸出雙手,共同「扭轉新聞」

 

⊙ 有沒有未來留給台灣媒體的過去?

 

⊙ 當媒體與政府聯手侵犯人權(上)(中)(下)

 

 從好生活協力編輯培育新世代獨立記者

 

 「台灣值得更好未來」的現在進行式

 

 多些在乎的人,台灣新聞明天才會更好

 

 打造一個「對得起自己和台灣」的報台

 

⊙ 用我們的汗水,搶回台灣未來的幸福

分享本篇文章:

回應

恕小的駑鈍,究竟200元是好新聞嗎?

aboutfish's 的頭像

Kleihalii:

好新聞的定義人人不同,你可能要先問自己,對你而言,「什麼樣的報導叫做好新聞」?

發表新回應

這個欄位的內容會保密,不會公開顯示。
  • 自動將網址與電子郵件位址轉變為連結。
  • 可使用的 HTML 標籤:<a> <em> <strong> <cite> <code> <ul> <ol> <li> <dl> <dt> <dd> <img> <small> <span>
  • 自動斷行和分段。
CAPTCHA
請輸入檢核文字,謝謝!
To prevent automated spam submissions leave this field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