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些在乎的人,台灣新聞明天才會更好

  *公視「我們的島」2006年製作「最後的海岸」專題/截圖取自youtube 

因為當初新兵報到日就是九一記者節的隔天,我一直比新聞同業容易記得自己從何時開始當記者,而一晃眼,我的記者生涯就屆滿14週年了。

在正式談14週年感言前,想先跟大家講一個發生在今年記者節,影響非常重大卻只有公視、中廣、玉山周報和環境資訊中心報導的新聞:「台灣最後的原始海岸線,恐將因環評有條件通過而永久消逝。」

公視新聞強調生態破壞的問題與環保團體的痛心,中廣順應開發單位的說法報導「帶給未來地方與產業的發展無限想像的空間與希望」(此則新聞受中時電子報、奇摩、新浪和PChome新聞網選登,因原址連結失效改連轉貼處);玉山周報描繪該段海岸線身為「阿朗壹古道」的文化資產價值,環境資訊中心則詳述了環評審查的歷程。

這段台灣碩果僅存、沒有消波塊污染的原始海岸線,位在『屏東旭海-台東南田』之間,實地拜訪過的人都對它的原始美驚豔不已。那些原本可以留存給世代子孫的感動、站在千年石板屋遺址對古台灣的遙想、用步行維持生態共存的自然,敵不過「環島公路不該有缺口」的堅持和「打造文化生態景觀道路」的大餅。開路工程號稱「為了降低傷害」從13公里減到6.93公里,將規劃路線退縮海岸兩百公尺,卻得因此開鑿兩座隧道、預算比原案增列近20億元。

   *我們的島「最後的海岸」專題報導的示意圖/截圖取自youtube  

話題新聞搶盡鋒頭,重要新聞少人聞問

每個「有條件」通過環評的開發案,實際執行大多造成「無差別」破壞,當初環評會議限定的「條件」只是掛著好看的幌子,台灣原本多元美麗的自然環境就這樣一步步葬送在開發至上的思維裡。

跟「補教人生系列」、「總統向日方宣傳花博」、「五都選舉的民調消長與口水傳言」等話題相比,「最後的原始海岸線即將消逝」的報導,會比較不重要嗎?為什麼台灣大眾媒體的新聞素材選擇,平均水準早已演變成讓「閱聽大眾天天痛罵」、「有志記者垂頭喪氣」的地步,卻還是依然故我乃至令人覺得每況愈下呢?

好生活報2007年第三期專題報導「媒體隨意欺人,下個輪到誰?」曾指出:

即使整體收視率和閱報率下降,但只要有業主願意出錢買新聞台和報紙的廣告,且廣告量足以支撐媒體不倒閉、不必開除「把閱聽人當白癡餵食」的新聞主管,或者如中時電子報前副總編黃哲斌在「台灣新聞,你為什麼不反叛?」所言,呈現閱聽率似乎都在『獎賞鼓勵煽腥的媒體、懲罰不灑狗血的媒體』之勢,那當前「不擇手段衝高收視率或閱報率」的惡質新聞炒作模式,就不可能有結構性的改變。

我最常感到無奈的一點,大概便是屢屢目睹「來自公信力很低的媒體,一看就知道查證不周、還是傳言乃至謠言的新聞,卻因為標題很聳動、內容很誇張,便引發廣大網友推波助瀾,讓該媒體大賺點閱率,形同助長他們繼續作那種假新聞的氣燄」了。這種「被罵的爛新聞有市場,被忽視的好新聞連市場的邊都沾不上」的現象,從九年前我開始在網路上發表媒體改革文章以來,或許稍稍有些改善,但改善的幅度卻永遠比不上「好記者有志難伸憤而求去」的流失速度。

  *東部海岸一景「藍太平洋與紅廟宇的對話/攝影/林國勳

政府財團夾擊,孤臣難敵黑手

在「當媒體與政府聯手侵犯人權」系列手記裡,我也進一步分析了「傳統主流媒體為求生存,不惜讓政府和財團掐住財源」的嚴峻現況。今年台灣新聞記者協會特別製作的記者節反置入性行銷短片,想要凸顯孤臣無力可回天的問題,卻難免惹來「又沒人拿槍逼你寫置入性新聞」的質疑。然而在勞基法於新聞界形同虛設、政府抱資方大腿無所不用其極的結構底下,即使想要尊嚴的記者紛紛拒做置入性行銷新聞(下場很可能就是被開除),媒體老闆只要找肯做的人來遞補就好,新聞版面和時段用人民納稅錢充斥置入性行銷的狀況仍然不會改變。

多年來台灣新聞媒體的問題一直擺在眼前,解決手段在哪裡?「媒體隨意欺人,下個輪到誰?」文內列舉了七條可行之路,但真正的關鍵,仍得仰仗夠多「在乎傳播媒體重要性」、「願意付出行動改變現況」的新聞人與公民。

前政治記者安平客在「被出賣的靈魂」一文寫道:「政治畢竟是資本家和掌權者的遊戲,處於弱勢者總是要犧牲一切,才能夠換來一絲絲的覺醒。……我知道,這個社會依然還有偉大的傻瓜,讓熱情的火燼在黑暗中隱約閃爍,只是,火光實在太過渺小,只要拿著巨大火把的邪靈出現,這些火光就會彷如不見。 」

我給他的回應是:「微弱的火光」和「巨大的邪靈」喔,只有想辦法用光陰去換「讓火光越聚越多越盛大」一途啦,像魔戒要打敗邪靈都拍了七年,現實比電影多花個70年也不為過嘛。

僅以此銘記關記者魚的14週年,與眺望未來至少還會維持六年的媒體生涯。 

【相關總編手記】

⊙ 請伸出雙手,共同「扭轉新聞」

⊙ 老鳥記者的價值奠基於菜鳥記者的意志

⊙ 從好生活協力編輯培育新世代獨立記者

⊙ 「台灣值得更好未來」的現在進行式

分享本篇文章:

回應

aboutfish's 的頭像

以我的作息其實很難天天準時收看公視新聞,能在資訊爆炸的網海裡得知「台灣最後的原始海岸線,恐將因環評有條件通過而永久消逝」消息,要特別感謝Aits 在昨天凌晨發的這噗,讓我能從 youtube 找到公視記者林靜梅和謝其文報導的台26線旭海-安朔段 環評有條件通過。其中林靜梅的部落格文章常被收網摘到本報的媒體觀察單元,今年她的記者生涯剛好屆滿十週年,請大家不吝給這位克服打擊堅守新聞崗位的好記者多些掌聲喔。

也要感謝「我們的島」新聞團隊持續關注台灣的環境報導,欲知「最後的海岸」詳情,請點本篇手記第一張圖片底下的藍色超連結。

這是公視獨立特派員2007年的報導...
http://www.youtube.com/watch?v=1LbIPwa02RM

aboutfish's 的頭像

本篇第三張圖「藍太平洋與紅廟宇的對話」,取自授權本報驚鴻台灣單元刊登的林國勳(TERMEZZI)相簿,他的個人攝影展「凝視與對話:台灣東部海岸紀事」,9/5日起到9/26日將在「誠品台東故事館」展出,9/5 下午三點到四點半舉行開幕演講座談。

已為台東留下超過萬張相片記錄的林國勳大哥說,「東部海岸」和「東海岸」的意義不同,因為後者已經是個被賦予太多奇怪意義的詞彙,這次展覽透過單純的定焦數位相機,呈現當前台東從海岸到陸地的風土民情生態。

如果你9/5--9/26有機會經過台東,別錯過這個精采可期的攝影展囉。

福熊's 的頭像

我最近也注意到這則消息!
我走過兩次阿朗壹古道,真的很美!那種蒼涼與開闊是無可取代的。
之後會寫一篇沿途的步行記錄,如果擋不住,至少留給大家追念。

aboutfish's 的頭像

福熊:

你已經去過兩次了,我至今卻還無緣去過,那就熱烈期待你的「沿途步行記錄」囉(屆時請不吝主動收來好生活,感謝)。

在舉目望去有很多老鼠屎的環境中,能有一顆堅決不放棄的明亮之星,真令台灣觀眾感到欣慰!

aboutfish's 的頭像

台灣觀眾:

其實在台灣新聞圈體制內外打拼的記者不少,我只是投入網路比較早又愛多管閒事,才比較容易被網民看見。

除了本報先前在從正負2度C,談許多它沒告訴你的事的頭條幕後,大力推薦的三位線上環保記者部落格環境報導小記者的隨想日記我們甚至失去了黃昏之外,先前努力追查「高山農業垃圾毒害水源」問題的柏原祥「失落的新聞」、在台南縣後壁鄉致力保存記錄和活化地方文史的水牛「美麗農村togo土溝的文化學堂」、深入探討「農村再生條例」迷思而獲得曾虛白先生公共服務報導獎的李慧宜「FINIMAY地下採訪中心」、對弱勢關懷素來充滿熱血的周小美「如果你需要愛」、筆耕不輟有文字製造機之美譽的阿潑「哈囉~馬凌諾斯基」、評論時事自有一套觀點的剝雞「剝雞碎碎念-說故事的人」、在菜鳥期就勇於質疑長官和報社曾懿晴「日子依舊成排站立。」、在獨立媒體界堅持多年經營苦勞網的孫窮理「1968」……

乃至有口皆碑的新聞前輩們:何榮幸「鴕鳥手記」黃哲斌「新聞頭皮屑 世界枕頭痕」munch「漂浪。島嶼」麥可魚「麥可魚看世界」等等,有心了解者都能從中看見所謂「新聞人」的專業與堅持,就推薦給你參考囉。

也感謝貴站網摘本站[網路經濟的農業思維]文章,本人亦是媒體工作者,瀏覽了[台灣好生活報],我好意外,台灣的媒體一向是商業主導,內容多是麻辣腥羶,貴報的報導內容竟然有20年前黨外時期非主流刊物的理想光環,特別是貴刊總編手記的一段話:「如果連新聞從業者都不肯抱著理想,帶點革命衝撞的勇氣,一步步朝更好的報導境界邁進,台灣當前不理想的媒體報導環境,怎麼可能吸引外界伸出援手來協助改革?」,讓我很感動。多多交流吧!

editor's 的頭像

喬安公園:
謝謝你的回應和鼓勵,有關本報協力編輯莫雲今日網摘貴站「網路經濟的農業思維」一文,經總編審核後,對於該文的土地再利用之說有些疑慮,且跟本報過去「需盡力保護耕地與糧食安全」的呼籲立場似乎有些相左,只能先加以隱藏,目前正透過關注農村的專版進行討論,視討論情況才決定是否開放,因此該文尚不算本報推薦的網摘,還請見諒。有關總編對該文的疑慮與在農業專版討論的情況,容後再以信件跟貴版主溝通詳情。

發表新回應

這個欄位的內容會保密,不會公開顯示。
  • 自動將網址與電子郵件位址轉變為連結。
  • 可使用的 HTML 標籤:<a> <em> <strong> <cite> <code> <ul> <ol> <li> <dl> <dt> <dd> <img> <small> <span>
  • 自動斷行和分段。
CAPTCHA
請輸入檢核文字,謝謝!
To prevent automated spam submissions leave this field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