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之聲

訂閱文章 Global Voices 繁體中文
世界正在傾訴,你聽見了嗎?
已更新: 17 小時 51 分鐘前

抵制新疆棉花,對中亞的環境和勞工權利影響有多大?

2024/10/03 - 19:40

其他棉花生產國在勞工權益和環境問題方面的表現更好嗎?

烏茲別克的棉花採摘工人。圖片來自Wikipedia 。 創用CC授權 CC0 1.0

近年來,國際社會因人權侵害的擔憂而抵制產自新疆的棉花。在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領導下,北京當局對新疆的穆斯林少數民族實施任意拘留與強迫勞動。對此,一些全球棉花買家選擇從其他地區採購棉花以滿足需求。

這種抵制對全球其他棉花生產區域產生了連鎖效應,而這些地區的棉花種植也面臨環境問題人權侵犯問題,烏茲別克便是一個顯著例子。該國的棉花種植導致了鹹海的乾涸,這是全球最嚴重的環境災難之一,而強迫勞動也存在了數十年之久。

被抵制的新疆棉

新疆位於中國西北部,與中亞接壤,是約1200萬維吾爾人的家園。維吾爾人主要信奉伊斯蘭教,使用突厥語。自1950年代以來,中國共產黨將新疆的經濟置於一個名為「生產建設兵團」(簡稱「兵團」)的準軍事組織的控制之下。此後,新疆開始大規模生產棉花。

研究人員和人權組織指出,兵團強迫當地居民和超過50萬名囚犯從事採礦、建築、製造及棉花收割,工作條件極為惡劣。如今,新疆在中國的棉花生產中佔據重要地位,全中國產量超過85%和全球供應量的20%。新疆棉花大約仍有三分之一是生產建設兵團生產的。

新疆的棉花產業以往仰賴人工採摘。儘管中國官方聲稱在機械化採收上取得了重大進步,但據中國官方媒體和政府統計數據,新疆南部仍有60%的棉花依賴人工採收。近年來,人權組織和國際媒體揭露中國存在系統性的強迫勞動,當局迫使維吾爾族及其他穆斯林少數民族在棉田工廠工作。

對此,中國當局一再否認存在強迫勞動。據中國官方媒體報導,新疆的棉紡行業雇用了近百萬工人。國際組織則認為,這些勞動計畫是中國維持新疆政治穩定的更廣泛戰略的一部分。在國際上,美國政府率先禁止進口新疆棉花,並在2021年立法禁止幾乎所有產自新疆的商品。Nike、H&M和Burberry等品牌也公開切斷了與新疆棉供應商的合作,這些舉動引起了中國消費者的譴責和抵制

國際上的反對聲音不僅對新疆產生了影響,還引發了對全球棉花供應鏈的審查,另各國家和企業重新思考其對中國的依賴。

國際棉花採購的流變

近年來,為了規避中國不斷上升的勞工成本以及西方對中國產品日益嚴格的監管,許多產業,尤其是紡織與服裝業,將生產線從中國轉移越南孟加拉和土耳其等國家。然而,這種尋求更公平棉花供應鏈的需求,反而加劇了當地的環境問題和勞工權益狀況惡化。

棉花是土地、水和勞動力最密集的農產品之一。在發展中國家和地區,棉花產業長期以來面臨勞工剝削和環境污染問題,如水資源枯竭、土壤污染及農藥過度使用。

烏茲別克作為中亞最大的棉花生產國,由於管理不善和陳舊技術,每年約有60%的農業用水被浪費。該國在棉花生產中也存在嚴重的勞工剝削。自2011年以來,由於使用童工和強迫勞動,烏茲別克的棉花產品面臨全球抵制,超過330個國際品牌及零售商支持了這一抵制。在烏茲別克政府在國際社會的壓力下承諾進行農業改革,並在棉花收穫期間消除強迫童工勞動後,國際社會在2022年撤銷了相關抵制

然而,專家認為,勞動風險依然非常高。烏茲別克人權論壇(Uzbek Forum for Human Rights)位於德國的非政府組織主任烏米達·尼亞佐娃(Umida Niyazova)在接受全球之聲採訪時表示:

烏茲別克仍然不願改變其反市場的棉花產業監管規則。中央政府和地方當局仍在實施配額制度,每個地區都必須生產一定量的棉花,並專門分配土地給農民種植棉花。

這種配額制度及其相關的行政壓力在一場視訊會議體現得淋漓盡致,烏茲別克總統副顧問舒克拉特·加涅夫(Shukhrat Ganiev)直接威脅農民說:「我不在乎你們怎麼做,但你們必須交出1.1萬噸棉花。不要開玩笑,不要開玩笑——否則你們和地方領導人會面臨非常嚴重的後果。」

2022年,國際社會撤銷對烏茲別克棉花的抵制時,恰逢對新疆棉花實施制裁制。許多紡織品牌因烏茲別克的環境和人權問題而對與其合作持謹慎態度,但烏茲別克官員還是試圖利用這一機會。雖然品牌不願將其供應鏈從新疆轉移到烏茲別克,但烏茲別克總統還是宣佈了一項雄心勃勃的計畫,即到2027年將該國打造成紡織業中心,並將紗線產量提高到100%。為了推動這一戰略,烏茲別克政府打算創建紡織生產區,並在2027年前免除該區的稅收。

由於政治、地理和社會因素的綜合影響,烏茲別克特別容易收到氣候危機的影響,環保組織在2020年將其在181個國家中氣候風險排名第96位。為緩解這一情況,烏茲別克於2015年簽署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和《巴黎協定》,以及《聯合國歐洲水與健康議定書》,該議定書旨在透過更好的水資源管理來保護人類健康與福祉。儘管烏茲別克政府作出了承諾,但農業改革缺乏進展,同時對農民的控制十分嚴格,這使專家對其政府的承諾持懷疑態度

中國長期以來都是烏茲別克的重要外國投資者之一。自2017年以來,中國在烏茲別克的投資規模增加了五倍,達到111億美元。烏茲別克貿易與投資部長拉齊茲·庫德拉托夫(Laziz Kudratov)表示,中國的投資主要集中在紡織業和農業。儘管烏茲別克政府對與中國的合作表示歡迎,但人權捍衛者對於勞工權利和環境保護的透明度表示擔憂。烏茲別克人權論壇的尼亞佐娃在接受全球之聲採訪時表示:

當我們探討(烏茲別克的)中資紡織工廠或棉花產業時,我們需要明白任何倡議工作都沒有辦法進行。當我們進行抵制烏茲別克棉花的運動時,西方公司紛紛響應,但中國公司豪不在意。他們繼續購買烏茲別克棉花,並且對人權侵犯或環境正義毫不關心。如果西方公司來到烏茲別克會好得多,因為他們在勞動和環境方面遵循非常嚴格的規定。我們在中國公司身上看不到這種情況。

巴西電動車蓬勃發展背後的中國影響力

2024/09/30 - 21:17

2023 年,巴西電動車銷售量較 2022 年成長 91%。

里約熱內盧的計程車 Nissan leaf。圖片來自 Wikipedia license CC BY-SA 3.0

巴西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在全球排名第六,僅交通運輸一項就佔該國總排放量約16%。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柴油和汽油的消消耗量龐大研究顯示,儘管電動車(EV)的製造需要消耗更多能源來生產電池,但在整個生命週期內,其碳排放量卻顯著低於燃油車。因為這顯著的碳排放差距,電動車在巴西的綠色能源轉型中將扮演關鍵角色。

目前,巴西絕大多數的電動車都是從中國進口的。為了保護新興的國內產業,巴西對來自中國的電動車重新徵收進口稅,同時推出了一項名為「Mover」的新政策,以支持國內企業在創新方面的投資。中國企業正調整策略以適應這項新政策,並試圖在巴西的鋰礦開採產業中取得一些控制權,鋰是製造電動車電池的關鍵原材料。

在巴西的2.15億人口中,電動車在過去幾年裡穩步上升,逐漸流行。2023年,電動車的銷量與上一年相比增加了91%——這很大程度上歸功於中國電動車的進口和中國廠商日益增強的影響力。但儘管中國企業在巴西市場取得進展,它們也開始面臨重重障礙,例如價格高昂、巴西基礎設施不足,以及目前市場主要僅限於巴西的上層經濟階層。

巴西立法者鼓勵本國汽車行業的綠色轉型已久。早在2018年,巴西聯邦政府就啟動了「Rota 2030」計劃,目標是在2030年使電動車銷量占巴西汽車總銷量的30%。去年12月,「Mover」新計劃取而代之,旨在為汽車製造商提供金融信貸,以換取廠商對永續交通的投資,包括電動車和油電混合車。該計劃希望擴大對能源效率的投資,設置汽車製造的回收最低標準,並通過稅收補貼來激勵汽車製造商減少污染。

巴西副總統杰拉爾多·阿爾克明(Geraldo Alckmin)稱這一計劃為「史上最大的脫碳計劃」。到2029年1月,該計劃將發放約35億美元的金融信貸。據全球顧問公司KPMG稱,「Mover」有潛力加速巴西汽車行業的脫碳進程。

勢頭正盛

這些計劃似乎正在刺激電動車市場。巴西電動車協會(ABVE)的數據顯示,2023年,輕型電動車(LEV)的銷量在巴西達到近94,000輛。輕型電動車與傳統車型(如電動自行車、電動踏板車和微型電動車)相比,通常體積更小、重量更輕且更節能。儘管這僅占2023年巴西所有汽車銷量的4.3%,但電動車的銷量呈明顯上升趨勢。

據Dialogue Earth報導,巴西汽車市場知名顧問公司Bright Consulting的Murilo Briganti表示:「中國意識到電動車技術有潛力解決一些重要問題,如減少空氣污染、過度依賴進口石油,及重建2008年金融危機後的經濟。」

為了激勵本土產業發展,巴西從2022年7月起提高了新能源汽車的進口稅。自2022年1月起,全電動車需繳納10%的進口稅,今年六月該數字將增至18%,到2026年7月將達到35%。為避免高額進口稅,一些中國汽車公司開始將部分產能轉移到巴西。中國電動車巨頭比亞迪已在巴西東北部巴伊亞州開始建設大型生產基地,新工廠預計將於2024年底或2025年初開始運作。中國民營電動車製造商長城汽車去年宣布,其位於聖保羅州伊拉塞馬波利斯的工廠計劃於2024年下半年開始運作。

鋰的悖論

另一個使巴西成為電動車製造商理想基地的因素是該國豐富的鋰礦儲量,因為鋰是用來製造電動車電池的主要礦物。位於巴西米納斯吉拉斯州的熱基蒂尼奧尼亞山谷,橫跨數個市鎮,擁有該國最大的鋰儲量,共有45個礦床。同時,這片地區也是許多傳統巴西社群的家園,如quilombolas社區(quilombos是指逃亡以尋求自由的前奴隸後裔的社區)和一些原住民社區。

根據巴西中國企業委員會CEBC的報告,2015年巴西幾乎不生產鋰礦,但到2023年,巴西鋰產量將佔全球市場的2%。同年,巴西將該地區開採的第一批鋰出口到中國。然而,比亞迪等中國公司卻希望對當地鋰資源開採擁有更大的話語權。今年1月,路透社報導,比亞迪正與米納斯吉拉斯州目前的鋰礦運營商Sigma Lithium談判,商討可能的供應協議、合資或收購事宜。儘管鋰是電動車轉型的關鍵要素,但其開採對環境生態造成重大影響,破壞保護區附近的景觀、野生動物和當地人的居住。

鋰礦開採的環保代價顯而易見,且影響深遠。例如,當地將大量的淡水——這些採礦區域內的珍貴資源——轉用於鋰礦開採

電動車製造商對鋰的需求遠高於電子裝配線或手機製造商,平均每輛車需要50公斤(110磅)的鋰,公車則需要200公斤(441磅)。據CEBC報告估計,未來幾年全球對鋰的需求將迅速增長,到2030年可能達到180萬噸,是2020年的六倍。

儘管電動車行業看起來前景大好,但電動車製造商在巴西仍面臨兩個重要挑戰:與燃油車相比,電動車價格高昂;在這個幅員遼闊的國家,缺乏可靠的充電站基礎設施。國際會計公司安永(EY)在2023年底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約57%的巴西人表示有意願購買電動車,主要動機是高油價。同一項調查顯示,約30%的受訪者目前由於充電基礎設施不足而猶豫不決。

第三次《電動車年度指南》顯示,2019年,巴西只有220個充電站。隨後幾年,充電站數量大幅增加,截至2023年12月,巴西已有3,800個運作中的充電站。國家電動車平台(PNME)估計,到2025年,巴西將有10,000個運作中的充電站。電動車公司也必須加倍努力來建設基礎設施。據路透社報導,今年2月,比亞迪宣布與殼牌和Cosan控股的糖和乙醇公司Raízen聯手,在巴西的8個城市建立共600個充電站網絡

另一個重要的討論點是,哪些巴西人能夠參與這場電動車的轉型?

PNME的研究顯示,電動車購買仍然集中在巴西東南部,該地區占2023年電動車總銷量的一半。相比之下,北部地區的銷量卻低於3%。數據顯示,購買電動車較多的州大多是經濟較富裕的州,這凸顯了需要制定全國性政策,以確保所有人能平等獲得電動車。由於電動車的生產成本比燃油車高出10%至30%,這可能導致電動車僅對巴西的上層社會經濟階層可及。

非洲米翁波林地遭破壞,中國是否需要負責?

2024/07/11 - 19:07

目前,中國是全世界最大的木材進口國

米歐波林地。圖片許可:Wikicommons license CC BY 2.0 DEED

米翁波林地涵蓋了剛果盆地和南部非洲的好幾個國家。 這些林地由熱帶和亞熱帶草原組成,每公頃每年可吸收 0.5 噸至 0.9 噸的碳,使它們成為抵消人類碳排放的重要組成部分。 布隆迪、坦尚尼亞、馬拉威、剛果民主共和國、安哥拉、莫三比克、南非、納米比亞、尚比亞和辛巴威等擁有米翁波林地的國家從森林中受益匪淺,因為這些森林能有效對抗全球暖化和侵蝕現象,並有助於限制該地區的氣候災害

馬拉維的米翁波森林。圖片許可:Wikicommons license CC BY-SA 3.0

同樣地,林地及其生態系統在支持當地生計、經濟和文化方面也至關重要。例如,當季節交替,米翁波林地樹木開始落葉,使紅蘑菇得以生長,在基隆地語中,這種蘑菇被稱為 “Kabengera ”。每公斤紅蘑菇的價格在 5-7 美元之間,是利潤豐厚的經濟資源。這對布隆迪和坦尚尼亞尤其如此,因為這兩個國家的人均收入,是米翁波森林覆蓋的地區最低的。

據莫三比克總統菲利佩-紐西(Filipe Nyusi)稱,南部非洲、東非和中非至少有 3 億人受益於米翁波林地的產物。米翁波林地也是一些特有動物的家園,包括獅子、類人猿、大象、犀牛等。儘管這片林地如此重要,但外國投資者,特別是中國貿易公司,正在參與非法砍伐森林,用於採礦、伐木和貿易等目的。

米翁波森林裡的中國公司

在米翁波森林和剛果盆地,許多伐木公司與中國的關係錯綜複雜。米翁波森林四分之三的木材出口到了中國。同時,中國也是最大的原木進口國,總共進口了全世界三分之二的熱帶原木。根據中國國家林業和草原局(NFGA)的數據,2019 年中國的木材消費量為 4.31 億立方公尺原木量(RWE),其中 90% 用於建築、造紙和家具製造。

當地中國​​公司在促進當地木材貿易和出口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然而,中國公司是否遵守當地的伐木法規仍有待檢視。

這些中國伐木公司大多是私人公司,少量是國營企業。表面上看,大多數公司都獲得了木材採伐權。例如,在加彭,中國公司擁有 25% 的木材採伐權,並且仍在不斷上升。然而,擁有這些採伐權並不意味著這些公司遵循了法律規定。 2022 年,西班牙報紙《國家報》的一項調查顯示,許多中國公司透過賄賂當地政府官員來非法取得伐木權。

在剛果共和國北部的亞里瓦薩(Yaliwasa),數百年的熱帶雨林樹木迅速被砍伐,並非法運往中國等國家。據調查,參與毀林的一家公司是來自中國的企業 Fodeco。儘管由於該公司缺乏工業伐木經驗,違反了剛果關於新工業伐木暫停 20 年的禁令,Fodeco 還是在連續幾任剛果部長的保護下從事這項業務。

「在剛果民主共和國,任何文件、任何合法性的證明都可以買到;行政機構就是販賣合法性的機器,」一位在剛果民主共和國從事森林治理諮詢的國際顧問告訴《國家報》,在訪談中,他要求匿名。

Fodeco 公司不是孤例 。 Downstream 是一家在香港註冊的公司,它是 Booming 集團的子公司,同樣違反了剛果法律而從事硬木採伐。這些公司也獲得了當地的伐木許可證,在地方政府官員的參與或默許下,從事非法伐木和運輸。

Linkedin 上的一篇帖子中,Booming Green 公司董事長宣傳了該公司的瀕危樹種 Afrormosia。

在許多非洲國家,許可證濫用現象普遍。在莫三比克,當地知情人士聲稱,出口一個貨櫃的不合規原木,賄賂價格約為 520 美元,通常需要向至少四名政府官員行賄。在喀麥隆,一些非法企業甚至僱用官員,來護送非法木材運輸。這些政府官員協助溝通,確保在檢查站通行無阻。這種私相授受是另一種違反伐木禁令的形式。

根據研究人員的說法,莫三比克在 2000 年至 2010 年間接受了多達 66 個由中國公私投資者擁有的計畫。

紅木瀕危

近年來,莫三比克與坦尚尼亞邊境處面臨叛亂。從 2017 年到 2023 年,約有370 萬噸木材從莫三比克出口到中國——有時來自叛亂者控制的地區——使該國成為中國的主要木材供應商。美國非政府組織環境調查署(EIA)的一份報告顯示,超過 89% 的木材出口是非法的,其中大部分是稀有的瀕危紅木。

儘管中國禁止從非洲國家進口瀕危樹種,但與米翁波林地相關的木材貿易仍在增加,每年估計有價值 2,300 萬美元的非法木材出口。根據 BBC 報道,這些非法木材交易的收入大部分被用於資助恐怖組織。調查記者追蹤了 2023 年 10 月至 2024 年 3 月間運往中國的 300 多個貨櫃,發現每個貨櫃的價值為 6 萬美元,總計 1800 萬美元。

在非洲,非洲聯盟等當局意識到了這一問題,正在嘗試尋找解決非法採伐木材和礦產之道。大多數共享該森林的國家在 2022 年簽署了《馬布多宣言》,旨在保護這一面積超過270萬平方公里的地區。

此外,莫三比克總統菲利佩·紐西發出了警告,該國因故意損害、非法木材貿易和米翁波林地的非法採伐,而每年損失相當於1000 個足球場的森林。在美國的米翁波保護研討會上,紐西談到了與該地區國家元首合作以應對米翁波森林消失的必要性。 「要走得更遠,我們必須一起努力,」他說

中國態度模稜兩可

近年來,非法木材不斷從非洲流入中國市場,但要界定非法採伐責任卻一直困難重重。 2023 年,國際環境監督組織全球見證(Global Witness)報告稱,剛果金的百盛林業發展公司,在六個月內向中國萬鵬木業有限公司出口了價值 500 萬美元的非法採伐木材。

對此,中國海關官員回應媒體稱,由於採伐發生在剛果共和國,調查應由地方政府進行。如果剛果民主共和國提出請求,中國政府可以調查涉及非法採伐的中國公司和公民。整體而言,中國當局對跨國商業調查的態度是基於自願整治。因此,整個過程是否合法,全靠企業自我約束。

這種立場常常自相矛盾。因為在剛果(金)等貪腐猖獗的國家,法律條文往往等同於賄賂的談判。根據2023 年清廉印象指數,剛果(金)在180個國家中排名第158。

全球見證調查員查理·哈曼斯認為,遏制非法木材生意唯一真正有效的方法是中國在《森林法》中,明確禁止進口非法海外木材。近年來,中國採取了一些措施來實現這一目標。 2020 年 7 月,中國修訂了《森林法》,為追蹤非法木材來源建立了法律基礎。

修訂後的第 65 條規定

木材加工企業應建立原材料和產品進出賬簿。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購買、加工或運輸明知是非法來源的木材,如被盜木材或濫伐木材。

Timber processing enterprises shall establish ledgers for the entry and exit of raw materials and products. No unit or individual may purchase, process, or transport timber known to be of illegal origin, such as stolen or indiscriminately logged timber.

然而,這項規定尚未明確涵蓋進口木材,也不要求企業對其木材採購進行盡職調查。中國自然資源部已經將修改這項規定列入其修法議程,何時實施,仍未可知。

歷史性公投之後,厄瓜多真的會停止在亞馬遜地區開採油田嗎?

2024/07/11 - 19:05

兩家中國石油公司恐將停止在此開採。

厄瓜多的亞蘇尼公園 (Yasuní National Park) , 照片來源:Matt Hewit。拍攝於2015年。 CC BY 2.0.

去年八月,厄瓜多人創造了歷史,人民投票決定永久將超過七億桶的原油留在地底下,這裡同時也是地球上最具生物多樣性的地區之一。厄瓜多成為世界上首個透過公投,停止石油開採的國家。

Ayer Ecuador aprobó dejar bajo tierra para siempre un yacimiento de petróleo que se ubicaba justo en una de las áreas más biodiversas #Yusuní

¿Por qué este resultado?

Acá el Preámbulo de su constituciónhttps://t.co/OqvDZlzRVZ pic.twitter.com/ozz2SRQi2R

— Hernán Silva Bórquez (@silva_her) August 21, 2023

[Post 1] 從明天開始,許多智利人將不得不向厄瓜多學習,學習它對自然和生物多樣性的嚴密保護。他們努力將石油留在地底。保護和保存石油,是為了生命。此外,他們還擁有更加生態友好的憲法,這一點也非比尋常。支持 #Yasuni

[Post 2] 就在昨天,厄瓜多批准將位於生物多樣性最豐富地區之一的油田,永遠留在地下#Yusuní 為什麼會這樣?以下是它的憲法序言。

儘管有環保人士和原住民團體的壓力,厄瓜多政府現在計劃無視這次公投的結果,聲稱這一決定是為了將資金投注在遏制毒品販運集團近期激增的暴力。持有該保護區多項石油鑽探合約的中國石油集團,「中國石化集團」(以下簡稱中國石化)和「川慶鑽探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川慶鑽探工程),對政府的決定保持沉默。

希門尼斯 (Manuel Bayón Jiménez)是「亞蘇尼多斯」(YASunidos) 的成員,他表示,中國很少表態。亞蘇尼多斯(YASunidos) 是一個位在厄瓜多的社運組織,十多年來一直反對在亞蘇尼國家公園 (Yasuní National Park) 中,佔地約675平方英里的原始亞馬遜雨林進行開採,這個油田叫做伊什平戈-蒂普蒂尼-坦博科查(Ishpingo-Tiputini- Tambococha) ,簡稱叫ITT區塊(ITT Block)。

Las empresas estadounidenses en Ecuador siempre han tenido declaraciones con intenciones de presionar las decisiones del gobierno. Las empresas chinas, no lo hacen de manera pública, no es el mecanismo de China.

與在厄瓜多的美國公司總是發布聲明影響政府決策的作法不同,這些中國企業一貫傾向於不在這些問題上公開發言。他們沒有發言人或公開聲明。

希門尼斯表示,中國石化和川慶鑽探工程等中國石油集團通常將實地營運和社會責任交給厄瓜多國營石油公司(Petroecuador)。 「我在ITT沒有看到一個中國工人。」

厄瓜多政府已將 ITT 區塊的四份敏感石油鑽探合約授予這兩家公司,價值數十億美元,這兩家公司是中國國營企業「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 (CNPC) 的子公司。厄國對中國的長期債務是推動ITT區塊石油擴張的關鍵原因之一,因為根據其債務重組計劃,該國已同意至少在2025年之前透過石油來償還債務。但根據目前公投的結果,無論他們的合約或營運狀況如何,他們都必須在一年內停止在ITT區塊的所有活動。

厄瓜多亞蘇尼公園的地圖,以及伊什平戈-蒂普蒂尼-坦博科查區塊。 圖片來源:GRID-Arendal 。設計年份:2013年。CC BY-NC-SA 2.0.

氣候正義的債務

近年來,中國致力於推廣綠色能源,並承諾「停止在國外建造新的燃煤發電計畫」。遵守這次公投結果可能是中國展現承諾的好機會,但中國對這項決定的態度仍不確定。

總部位於厄瓜多、致力於拉丁美洲環境保護的「拉丁美洲永續發展組織」(LAS) 在一份 2023 年的報告中表示:「今天,中國正處於一個空前的十字路口:幫助厄瓜多保護亞蘇尼地區及其祖居地上的人民,抑或成為毀滅這一切的項目推手。」他們的研究特別專注來自中國的投資,報告中他們敦促中國思考其解決氣候問題的承諾。

事實上,儘管中國雄心勃勃地應對全球暖化問題,但中國政策性銀行 80% 以上的融資,和中國商業銀行一半以上針對拉丁美洲能源產業的貸款,主要都集中在石油業。

中國參與厄瓜多石油產業可以追溯到 1990 年代中期,當時幾家中國公司作為分包商進入該行業。從2008年左右開始,時任總統拉斐爾・科雷亞(President Rafael Corea)與中國簽署了一系列貸款協議,同意用該國的石油換取中國的資金。截至目前,厄瓜多已向中國借款超過150億美元,成為該地區第三大中國融資接受國,僅次於委內瑞拉和巴西。

厄瓜多前領導人和厄瓜多石油公司經理都曾公開承認,過去與中國簽訂的所有合約都與石油銷售或以原油作為抵押品有關,對厄瓜多是「有害」的。

厄瓜多不僅因合約條件而失去了獨立管理石油的主權,而且還使其多樣化的生態系統和社會財富受到威脅。

自 2016 年以來,「中國石化」和「川慶鑽探工程」已獲得七份新石油合約,其中四份允許開採ITT區塊。最近的一個協議,是在2022 年 2 月,由厄瓜多國家石油公司與「川慶鑽探工程」簽署,這是中國公司在伊什平戈北油田營運的第一個案例。該油田距離兩個原住民部落 — 塔加里 (Tagaeri) 和塔羅梅納尼 (Taromenane) — 的緩衝地帶僅有 300 公尺。這兩個部落都是自願與外界隔離,居住在那裡。

公眾的憤怒導致超過 60% 的厄瓜多選民選擇停止 ITT 區塊的開發。據厄瓜多國家石油公司稱,公投前該油田的產量約為 57,000 桶/日,預計未來 20 年內將帶來約 140 億美元的收入。

但這個公投並非沒有經濟的合理性。首先,公投結果並非阻止亞蘇尼國家公園內所有石油區塊的開採,根據了解,該公園地下儲有超過 10 億桶原油的量。中國的石油公司也已經開採了厄瓜多境內其他五個油田。

此外,厄瓜多政府曾開創先例,在 2010 年向富裕國家發起了一項 36 億美元的信託基金,相當於當時潛在石油銷售預期收益的一半,以停止對 ITT 區塊的開採。然而,該計劃在 2013 年宣告失敗。自此,政府開始與一家中國銀行秘密談判,以 ITT 區塊的鑽探權換取中國的貸款。

過去十年來,像「亞蘇尼多斯」 這樣的倡議團體一直在為保護該地區而奮鬥。他們的倡議獲得了壓倒性的支持。甚至最近當上厄瓜多新任總統的丹尼爾・諾波亞(Daniel Noboa),在去年十月的總統大選中,也將此項公投作為他的競選承諾之一

然而,一月份,在武裝團體襲擊厄瓜多一家電視台後,諾波亞宣布支持「暫停」執行公投結果至少一年。其他官員和立法委員也試圖以國內經濟不穩定,想辦法規避厄瓜多人民共同做出的決定。

同時,中國對這場公投爭議保持沈默。中國駐厄瓜多爾大使館未對公投結果發表公開評論。「中國石化」則是在他們的 《2023 年永續發展報告》中,完全沒有提及厄瓜多或亞蘇尼公園。

也許唯一能從外界窺探中國對此的態度,來自於公投舉行前幾週,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發表的一篇文章。文中刻意引用厄瓜多能源和礦業部長的話,說反對開採石油和礦產無異於「自殺」行為,亦會向投資者發出「負面信號」。

厄瓜多公民透過民主投票使他們的國家成為世界上第一個透過民主投票來停止石油開採的國家。厄瓜多也是最早在憲法中承認自然作為權利主體的國家之一。它的人民不會輕易妥協。

「亞蘇尼多斯」倡議組織重申,如果政府再次違背承諾,他們將採取進一步措施。如有必要,他們可能會提出罷免部長甚至是總統。

「他們已經延遲拆除(油田)的建設了,」希門尼斯說。

中國增加土庫曼天然氣進口,綠色轉型與甲烷洩露矛盾突顯

2024/07/11 - 19:04

中國用天然氣替代煤炭,能促進氣候正義嗎?

土庫曼巴爾坎州的油井。 圖片來自 Wikicommons license (CC BY-SA 4.0)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費國進口國。進口石油、天然氣和煤炭分別佔中國國內能源消費約85%、40%和7%;而在全球貿易中,其比例分別約為18%、16%和18%。

一直以來,中國的經濟和能源產業都依賴煤炭,替中國和其他國家帶來環境和健康風險。為了減少對煤炭的依賴,中國國務院在 2013 年公佈了一項空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並提出實施「煤改氣」和「煤改電」。儘管中國正在提升國內的天然氣和石油生產,但目前仍依賴進口天然氣。2021 年,中國對外國天然氣的依賴度達到了44.37%。中國的主要天然氣供應國有澳洲、俄羅斯、卡達和土庫曼,其中土庫曼的天然氣佔中國管道天然氣進口的一半以上

土庫曼增加對中國天然氣供應

中亞-中國天然氣管道系統的一部分。圖片來自中國新華電視TV  Youtube 頻道。

2022 年,土庫曼向中國出口了 350 億立方公尺的天然氣,超過了俄羅斯;俄羅斯目前是中國第二大天然氣進口夥伴,每年向中國出口 100 億立方公尺。而中國為土庫曼天然氣支付的價格比俄羅斯天然氣高出 30%。路透社引述業內人士的話稱,由於土庫曼政府堅持「與全球定價慣例保持一致」,中國未能取得談判成功。

中國天然氣進口包括管道天然氣和液化天然氣(LNG)兩種。二者區別在於,管道一旦建成,其位置就固定不變,而液化天然氣則通過運輸油輪運輸。2022 年,管道天然氣進口佔中國總天然氣進口的 42%

中國新疆的工人在檢查中亞天然氣管道的一部分,該管道始於土庫曼。圖片截圖來自於中國 China Global News Network's YouTube 頻道。

土庫曼透過長達 1833 公里的「中亞-中國」天然氣管道系統向中國供應天然氣。這一系統由三條平行的管道組成,分別為A、B和C線,第四條管道D線目前正在建設中,這表明,相比俄羅斯天然氣而言,中國將繼續優先考慮來自中亞的天然氣。

路透社引用一位中國國家石油公司官員的話稱:「中亞管道被視為中國能源和地緣政治領域的重要投資。這一供應通路的戰略考量比商業價值更高。」

土庫曼在中國的中亞天然氣供應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雙邊關係對兩國至關重要。

2023 年 5 月 18 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土庫曼總統謝爾達爾·別迪穆罕默多夫握手。在這次會面中,他們討論了兩國的能源貿易協議等問題。圖片來自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免費使用。

2009年,中國與土庫曼簽署了一項天然氣協議,土庫曼斯坦承諾對華天然氣出口每年增加30%。牛津能源研究所發佈的報告寫道:「中國現在已經超過俄羅斯,成為土庫曼天然氣業務及其出口收入的主要支柱。」土庫曼政府對經濟實行全面控制,國家腐敗,監管法規薄弱,因此對於國際投資者而言,土庫曼被認為是高風險國家。而土庫曼政府似乎並不願意改變現狀,牛津能源的一份報告指出,「土庫曼超過四分之一的天然氣產出都依賴兩家外國公司,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和馬來西亞國油公司。」

土庫曼的出口收入及整體經濟顯著依賴對中國的天然氣出口。2022 年,土庫曼對外出口一共為 125 億美元,其中對華天然氣出口達 103 億美元,佔比達到驚人的 82%。

土庫曼天然氣洩漏嚴重

從土庫曼購買天然氣不僅使中國的能源來源更加多元化,還促進中國減少碳排放。相比煤炭,使用天然氣產生的碳更少,從煤炭向天然氣過渡可以將發電廠和工廠的二氧化碳排放減少近一半

然而,這種轉變並非沒有風險。土庫曼發生過全球最嚴重的幾起甲烷洩漏事件。2021 年,總部位於巴黎的國際能源署發現,在全球所有大型排放事件中,土庫曼對其中三分之一負有責任。據能源專家稱,2022 年,土庫曼兩個主要的化石燃料礦田的甲烷洩漏所造成的全球變暖效應,比整個英國的碳排放更嚴重。雖然使用天然氣對環境有益處,但由於土庫曼難以控制甲烷氣體洩漏,這種益處可能被抵消。 

專家認為,土庫曼的甲烷洩漏源於石油和天然氣管道老化、維護不善、及在煉油過程中向大氣排放的甲烷氣體。土庫曼是世界上最封閉的國家之一,記者無法獨立查核該國是否已開始採取措施應對甲烷洩漏。

近年來,人們對甲烷的溫室氣體效應有了更深入的理解。當前,甲烷排放大約佔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 25%。因此,甲烷洩漏威脅了對抗氣候變化的努力,並帶來重大自然災害。全世界越來越關注化石燃料生產地點及其管道的甲烷洩漏問題,因為減少甲烷洩漏,很可能是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最快、最簡單、最便宜的方法。在 2021 年格拉斯哥舉行的 COP26 全球氣候會議上,土庫曼總統謝爾達爾·別迪穆罕默多夫承諾,將引入現代技術來解決甲烷洩漏問題。他隨後制定了實施這些行動的具體規劃

但與此同時,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正在尋求新能源來促進發展,因此,北京對土庫曼的天然氣依賴日益增加。儘管中國媒體研究機構承認土庫曼天然氣洩漏問題的嚴重性,但政府尚未在談判中公開提出這一問題。去年5月,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公佈了一個協調中亞發展的宏大戰略。除了基礎設施和貿易之外,習近平表示,應加快中亞與中國之間第四條天然氣管道的建設,土庫曼的環保人士匿名向記者表示,對當局減少甲烷洩漏的承諾持懷疑態度。

中國正從煤炭轉向更潔淨的能源來源,以實現其宏大的氣候目標。而土庫曼天然氣儲量豐富、供應穩定,因此,中國能源戰略轉型的關鍵一步,便是增加來自土庫曼的天然氣供應。

2020 年,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承諾到 2060 年,中國實現「碳中和」。自此,中國擴大其太陽能和風能產能供給,以及核能和水力發電的產能。除了推動可再生能源之外,中國正在逐步停止建設火力發電廠,使用天然氣滿足國家能源需求——這種替代方案雖然是過渡性的,但是更直接地減少了碳排放。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是負責國家宏觀經濟規劃的機構,該委員會承諾到 2030 年將天然氣使用量提高到初級能源總消費量的 7%。今年 8 月,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呼籲加強中土全面戰略夥伴關係,這表明土庫曼在幫助中國實現環境目標方面起著關鍵作用。

中國的能源轉型已經開始,並正在大力推動使用太陽能和風能,以及大量建設核電廠和水力發電廠。然而,中國的煤炭使用仍在成長。中國如果希望實現「碳中和」,就必須停止建設新的燃煤電廠,並大量使用天然氣和綠色能源方案,來取代燃煤。

用天然氣替代煤炭是中國實現氣候承諾的途徑之一,但改道從土庫曼去進口天然氣,這對改善全球氣候到底有何好處,值得懷疑。

對中國太陽能板重新徵稅,巴西希望發展本土產業

2024/07/11 - 19:01

專家表示,這還遠遠不夠。

圖片由 Laís Martins 提供。

多年來,中國的太陽能板在巴西佔據主導地位。2022年,巴西購買的太陽能板中約99%是從中國進口的。中國是全球領先的太陽能設備製造商,這意味著只有1%是在巴西本地生產。現在,由於政府決定取消自2020年以來一直實施的、意在降低進口太陽能設備成本的稅收豁免,上述情況可能會開始改變。

巴西廣泛採用中國產品的原因有許多方面。部分原因是稅收原因:從中國進口的太陽能板從2020年開始免徵進口稅,使其比巴西本土產品便宜50%。另一個原因是本地太陽能板產業不成熟,缺乏政府主導的獎勵計劃和支持政策,未能自主發展。

中國太陽能板不僅僅是在巴西具有價格優勢。根據歐盟委員會的估計,中國太陽能板製造成本比歐洲低35%,比美國低20%,比印度低10%。即使最近幾年,中國的製造價格也在持續下降。據太陽能資訊機構Info Link稱,2023年中國太陽能板平均價格約為每瓦0.25歐元。一年多後,2024年3月初,這一價格已降至每瓦0.1歐元以下。

在全球範圍內,中國的顯著優勢得益於其成熟的工業鏈,這是15多年來的投資技術開發的結果。中國的太陽能產業發展最初遵循由下而上的模式,經歷了三個不同階段。首先,到2009年,在地方政府出口導向的製造業政策支持下,太陽能產業獲得發展;其次,中國中央政府透過開創國內太陽能市場來支持太陽能產業。第三,自2015年起,中央政府調整之前並不成功的政策,開始取消國內補貼,重新專注於技術效率、生產成本和太陽能產業和電網的整合。

從中國進口低廉的太陽能板使得像巴西這樣的國家能夠啟動綠色能源轉型。目前,巴西18.2%的能源通過太陽能獲得。但現在,由於巴西政府決定對中國太陽能板徵收關稅,上述的能源布局可能受到威脅。這可能導致該產業的重組,且不一定是正面的。

作為最潔淨的能源之一,太陽能處於環境正義的領導地位。確保設備成本保持低廉,意味著公眾可以負擔得起購買和安裝設備,進而使太陽能的使用民主化。這也減少了對其他非可再生能源的依賴。

從2024年1月起,巴西政府宣布將對中國太陽能板重新徵收10.8%的進口稅。巴西副總統兼發展、工業、商業和服務業部長Geraldo Alckmin在政府發佈的一份聲明中表示:「太陽能設備的生產對國家來說是戰略性的,它有助於我們的能源安全,並與低碳經濟的生態轉型計劃一致。」

巴西太陽能協會(Absolar)反對任何新的進口稅。Absolar總裁Rodrigo Sauiaia表示:「提高當前使用的設備稅收只會使技術對消費者來說更加昂貴,阻礙技術的普及,還會破壞巴西現有的綠能就業崗位。」目前,巴西太陽能行業大約創造了120萬個工作崗位。

Sauiaia補充說,增加進口稅的市場會發生技術發展減緩和綠色能源轉型延遲,因為這使得最終消費者更難獲取技術。

如何支持巴西國內太陽能產業?

巴西和中國的專家在電話和線上採訪中告訴全球之聲,有其他潛在措施可以支持國家產業,而不是實施稅收。北京清華大學能源轉型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何繼江告訴全球之聲,巴西政府可以支持「下游產業」的本土化,例如生產支架和配件的工廠、培訓組裝人員以及建立大規模的本地太陽能發電站。這些措施也可以創造當地就業機會,何繼江補充道。

Absolar的Sauiaia表示,巴西政府採取的第一步措施之一應該是建立國家工業政策,為本土製造商提供一系列獎勵措施,包括降低太陽能模組原材料的稅收。第二個措施是讓政府購買巴西製造的太陽能設備,以安裝在政府建築中,作為政府住房計劃的一部分,甚至在極端氣候事件(如巴西南部的里約格蘭德州)引發的緊急情況中使用。Sauiaia說:

The government aims to decarbonize the Amazon, to replace the diesel-based generators that are expensive and polluting. These could be replaced with battery-powered renewable systems, like solar and eolic. Why not utilize Brazilian-made equipment in this program?

「政府旨在實現亞馬遜地區的脫碳,取代昂貴且污染嚴重的柴油發電機。這些可以用電池驅動的可再生系統(如太陽能和風能)取代。為什麼不在這個計劃中使用巴西製造的設備?」

但即使是這樣的措施也可能不足以對抗中國的價格。彭博新能源財經(BNEF)的太陽能分析師譚佑儒認為,太陽能供應鏈價格的持續下降可能會阻礙許多地區發展本土製造業的雄心。譚佑儒表示,儘管政府努力推動本土製造計劃,但太陽能板價格下降的壓力將挑戰本土工廠的獲利能力。

何繼江認為,最佳路徑是全球化的分工協作,各國發展不同的產業,作為中國在太陽能核心產業優勢的補充。他說,如果巴西參與上游產業將需要多年時間和大量資本投資,這將不可避免地延遲綠色能源轉型並增加其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