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年 05 月 31 日
› 首頁 ›
主題網摘分類:部落之聲
南方部落重建聯盟認為,重建的第一步應該是「讓同村的人能夠集體安置(臨時的、短中期安置)」聯盟提到「這樣部落的人才能夠一起討論集體的未來,這是部落的方式」。受災戶並不是可以拆散、隨便遷移的,部落的人必須一起成長、共渡這段「復原時期」。
|
年輕時可以背50-80公斤重的東西,「所以,我們的腿很粗沒有很細(哈哈……我又笑了)」。從小背地瓜、小米或者水果,長大也沒有停止背東西,那時候沒有聽過部落有人因為懷孕流產的事情,只有聽過背來背去,回家時多背了自己生的孩子回家。
|
到了豐收的季節,對於新竹石磊部落的社區媽媽,卻是頭痛的時刻。幾年前,部落裡的社區媽媽,紛紛加入有機種植的行列,希望能夠改善生活,並且保護山區水質不受農藥、化肥的污染。
但是,到了收成時刻,看著賣不出去的菜,放在田裡腐敗,她們心都碎了…
|
都市原住民的心聲都是一樣的;更精確一點說,被迫遷的弱勢者,都有著一樣的困惑─「何處是我家?」當家園(山林土地/原住民;原生家庭/樂生院民)被奪走,當靠著自己的力量重新打造家園,絕不是政府一聲令下,要人走就走得了的。
|
對排灣、布農、阿美、卑南等各族群的文化深入了解,例如大港口阿美、馬蘭阿美和太巴塱阿美究竟有何不同?也對各族的圖騰文化一一解析,思考如何配色才符合族群的特色。這段探索旅程促使林秀慧和丈夫決定在原鄉定居下來,林秀慧語重心長的說:「承認自己是原住民,找到生命開花的著力點是此生莫大的喜悅!」
|
北中高縣市升格,泰雅族的台北烏來、台中和平兩鄉,魯凱、布農及南鄒族的高雄茂林、那瑪夏及桃源鄉將被升格的直轄市併吞,成為其一區,鄉級自治沒有了,也失去「山地鄉」自治的特別保障,馬上面臨區長官派等一切由都市主控的局面,原住民鄉進一步淪為都會化區域發展的附庸,原住民社會也將進一步瓦解、同化而消滅。
|
迦納納,是一個在花蓮瑞穗農場附近的地方......頭目種植咖啡的位置在迦納納部落的水源地,cicielr是阿美語稱呼這裡的名字,......所謂的咖啡,不只是咖啡,而所謂的消費,其實是給他們一個重新找回活力的機會。
|
我們生存的土地是不容許被任意葬送,更不允許被待價而估,我不是土生的蘭嶼人,但我已入籍蘭嶼,當然也是個台東縣民,我不容許我未來要生活的土地繼續被汙染。
|
工具包括香蕉刀、手套、籃子、板凳以及廠商提供的漂白劑,周邊耗材則包含了飲料(隨自己喜好而有所差異),捕蚊燈、電扇、日光燈(因為要熬夜),據說工資少得可憐,工人完全是消磨時間打哈哈(原住民樂天個性使然),不在乎工資的合理與否。(編註:網摘只有截圖,欲看影片請點原網址)
|
以「不要在自己土地上流浪」為目標並以落實「原住民基本法」為訴求的行動聯盟,強調狼煙論壇是為了要建構台灣原住民族運動的永續力量,因此論壇採取更接近過去部落議論公共事務方式的開放空間會議來進行...
|
大漢溪河岸散居著許許多多的阿美族原住民,如果願意停下來傾聽他們的聲音,是可以從部落老人的農耕採集生活,與自然融和的生活型態,源自老祖先的阿美古調.......領略到許許多多豐美的阿美族文化。縣府原本有機會向單車客介紹蘊涵在大漢溪河岸的阿美族文化。
|
在講求環保的今日,飲食應該是食物里程短的,才能減少運輸成本及二氧化碳產生。而人才謀職方面,也該講求在地就業,不僅對於當地環境熟悉度高,而且能就近照顧家庭。位於苗栗縣南庄鄉東河村的瓦祿產業文化館,在原住民在地就業以及產業行銷上有著不錯的表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