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年 05 月 31 日
› 首頁 ›
主題網摘分類:部落之聲
「永久屋」申請資格與分配,在長治百合部落園區紛亂不斷,就在這場紛爭之中,佳暮長老巴清二因為申請永久屋的變化,體力承受不住未來家人沒有地方住的壓力,影響病情惡化,在上個月9月15日逝世。不僅家人無法接受父親不到一個月病情惡化而過世的情形,連部落族人也都對於巴清二過世的事情感到非常訝異。
|
那瑪夏鄉在山上原地重建的三個村落,因為避難機制的不同,在面對那凡比颱風時,也有三種截然不同的經驗。南沙魯村撤離至避難屋,瑪雅村則在原部落或去民權平台依親,達卡奴娃村有撤離也有散居戶。下為三村避難之詳細情形,提供各界參考。
|
5月29日,那瑪夏鄉達卡努娃村一位村民因肝病惡化急需下山就醫,無奈連日的豪大雨阻斷山區道路,居民出入僅有關山─南化的替代道路,若無四輪傳動車輛,根本無法自行下山,加上消防隊上的救護車並無四輪傳動功能,無法將病患載送下山……
|
部落耆老表示遷下山後,族人們更要「瑪夏日拉巴拉巴勒」,「瑪夏日拉巴拉巴勒」,魯凱族語的意思是相互照顧的意思。部落耆老在這趟下山探望山下族人的旅程,不斷叮嚀山下的族人要相互的「瑪夏日拉巴拉巴勒」,更不斷叮嚀族人不要忘了把自己的文化,教導魯凱族人後帶的子子孫孫。
|
「目前相關的辦法都還在研擬當中,目前我們不便對外回應」陳振川表示,政府部門對於遷村模式的法條都還在「研擬中」,無法對外說明。……
所謂的文化主體性、部落整體樣貌,在一個尚未具體化的遷村模式下,還剩下多少?或者「在這一年間,流失了多少?」是許多關心原民文化者共同的質疑。
|
部落中遭土石流沖毀的景像仍維持著原狀。衛生所內堆積著消毒水、地上則有注射針筒,戶政事務所內也是「逢雨就積水」,疏浚的工程也視天候狀況「走走停停」,貫穿那瑪夏鄉的台21線則是「遇雨則斷」。
面對受災嚴重的部落,政府卻未加速腳步協助重建,村民只能「各憑本事」一起承擔村內的重建工作……
|
「政府一直對外釋放:『山林要永久休養生息』、『原民不下山是浪費社會資源』的訊息」……然而這塊她們爭取原鄉重建的民族平台,其實獲得政府調查災後環境安全的專家認可。台大地質系教授陳宏宇也指出:「山上土地不是全都不安全」。
「但政府就是不肯讓我們在原鄉重建。」
|
高雄縣長楊秋興接受小林村民陳情時曾落淚表示,縣府願意努力協調永久屋用地,不堅持小林二村一定得由慈濟來蓋……然而,本週三小林村與高雄縣政府再次進行會議協商時,高雄縣政府卻提出「小林二村不由慈濟蓋,改成由高雄縣政府處理,但是必須蓋成和慈濟大愛村一模一樣」的提議……
|
災後週年,在政府軟硬兼施地將災區人民塞入無法適地適時適情、有限選項的重建政策架構中逐漸侵蝕瓦解部落,五都併吞原鄉,更強化殖民宰制,任意支配土地,原住民災區無論留鄉或離鄉,自力或政策援建,入住「永久屋」或等待安置,都陷入深刻地無奈中!
反迫遷、反分化、守護原鄉!我們8月6日傍晚凱道見!
|
佳暮四英雄之一的賴孟傳認為,部落的好山好水是錢買不到的,這也是他堅持回部落原地重建的原因之一,他表示,若是未來族人全部都到了長治分台,那我們未來的孩子,哪裡有環境去學習部落裡的知識?他更堅定的說著留在部落重建的想法,「因為我們還是要有一個根,一個真正屬於我們本來該在的地方。」
|
「八八風災,小孩的權益,沒有被考量進去。」在部落托育的經驗中,至善社會福利基金會江瑛提到,「部落托育」並不只是在學前教育關心的這一個環節,而是部落小孩與婦女關係的處理。部落教育裡目前最明顯的問題就是,小孩學前教育的最基本照顧都沒辦法顧到,又怎麼繼續去談原住民教育的未來?
|
法制局建議政府應修補重建法,規定災區民眾應依法「限期遷居遷村」、「限制居住」,才能有效推動遷村,也不致浪費政府資源。歐蜜牧師表示:原民在政府眼中看起來還不如山裡的動植物,真是情何以堪。
行政院重建會副執行長陳振川回應,對於法制局這件事情,我也是看莫拉克新聞網才知道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