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年 05 月 31 日
› 首頁 ›
主題網摘分類:部落之聲
日茉日曼正為遷村的事情煩腦時,屋子的電話恰巧響了。電話的另一頭,是日茉日曼的親戚,特別打電話來關心部落這兩天的狀況,經過解釋後才安心的掛上電話。日茉日曼說:「現在只要下雨超過兩天,所有在外的親戚都會打電話來,問問看部落有沒有任何事情發生,所以不只我們擔心。就連在外的族人都會主動來關心。」
|
接近正午,歌謠隊的孩子們,再次回到東方不敗,面向聖山高唱古調,告訴排灣的祖靈「我們來到北大武山了。」
離開之前,校長伍麗華勉勵:「泰武村面臨重建,未來也因遷村而遠離北大武的懷抱,但我們要告訴祖靈,即使到平地求學,我們還會再回來,不會忘記自己長大的土地。」
|
重建過程,各單位都發現「溝通」的確出了狀況,但從4月14日的「共識會議」以及4月23日,陳振川副執行長到屏東榮家,這兩倆次部落有較多空間發言的會議後,至目前快1個月了,部落族人,不但認為當初的溝通只是摸摸頭,也沒有新的溝通機制,但是目前部落仍舊有許多申請永久屋資格,以及生活問題的不斷發生。
|
專家學者結束一連串專業簡報後,主持該說明會的嘉義縣城鄉發展處處長白又謙,隨即詢問台下山美居民是否有意見要表達,卻換來半响的沈默。最後,好不容易有山美村民詢問在場專家學者:「難道阿里山這麼大,就找不到一塊地可以讓我們安身立命?」
|
樂野八八新舍主委鄭春美拿著「搶救阿里山,旅宿業者要纜車」的新聞表示,漢人業者要什麼就有什麼,就算建議興建破壞水土的纜車,政府也沒什麼反對,但原住民只是想要安居之地卻遭到重重阻撓,實在太不公平。鄭春美強調:原住民在原鄉的權益本來就不斷退縮,如今政府甚至打算一勞永逸把眾多鄒族人遷往山下,簡直是欺人太甚!
|
有了家才會有聚落,有了聚落才會有文化。時間一個一個拉長,生理病、心理病的症狀一一浮現,族人也一個一個走掉。短短的幾個月,部落不知道走了多少族人。
柯信雄強調:「我們只想要一個安定的家,所以給誰蓋,或是要誰蓋,這都是可以大家一起共同決議的,不需要用政府權力跟部落的災民拉扯。」
|
三地門自救會的青年也表示,這次與文化大學的社區文化服務隊合作方式,也是希望能夠扮演部落與外界聯繫的溝通媒介,讓社會各界的愛心資源有效的發揮協助的力量,並且減緩不必要的文化衝擊。用做中學的精神,有體驗、有感受、有結果的運作方式與災區部落一起重建。
|
蘭嶼島是達悟族人世居的領地,這座島嶼與黑潮流經的巴丹島共同分享了同樣語系與同源的飛魚文化。
島上流傳了一個的故事,故事載記了兩座島嶼間的遷徙歷史……
二十四年前來自巴丹的寡婦麗妲,離開她三名年幼子女遠嫁到蘭嶼,並在蘭嶼建立了家園。(編按:要看影音請點原文網址)
|
收到詹律師傳來的司馬庫斯風倒櫸木案無罪證明,子淩欲通知拉互依的第一時間,沒想到回覆的訊息是司馬庫斯倚岕頭目的重病……
當下在我腦海中浮現倚岕頭目的歷次為櫸木案奔波北上的身影──倚岕頭目時時刻刻以其不需透過言語的堅毅,傳承Gaga的精髓給司馬庫斯部落的年輕一代……
|
次日的開幕儀式,排灣族勇士迎接毛利代表團進場,毛利電視台帥氣的男主播穿著族服,光著腿與手臂,持矛棍以勇士之姿帶領族人進場。當文化與文化碰撞,沒有交談,只有歌聲,無需翻譯,只有誠敬,雙方在沒有彩排的情況下,共同完成了「排灣&毛利」,勇士與勇士的共鳴,透過狼煙向祖靈宣告有客來自遠方……
|
美華一家在拆除與拆除之間,絕對有著不遜於拆除當下的無奈與辛酸。即使展現的情境不同,但活下去、好好活下去,是你我都曾有過,甚至至今每天都在承受的事實。也正是這些無奈與辛酸,讓三鶯部落以及美華一家的處境與抉擇,成為你我所得以相互理解的橋樑。
|
「讓我們唱歌給土地聽,讓今天在夜裡的歌聲,穿越每一個受傷的心靈。」是今年308 Sakinu 帶領獵人學校的青年主要的活動目的。活動路程從台東到屏東,這條路雖然非常的遙遠,但獵人學校此次所要做的不只是讓這群想要爲部落服務的青年,用心去認識部落,更要用自己的行動去影響其他部落的青年一起爲這片土地加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