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 10 月 04 日
› 首頁 ›
主題網摘分類:農林漁牧
我所感受到的那股力量,並不僅是個人身家財產權被侵犯的反應而已,而是厚實穩重,雙腳黏於土地的凜然。
那股情感,我稱為「黏土」。
……會場裡多是雞皮鶴髮的長者,在空白日曆的背後,寫下鮮紅的抗議字句,她們清楚明白地論述這片土地所能帶給民眾的美好……
|
台灣年平均雨量介於1600到3200毫米之間,是世界平均值的2.6倍,但降雨時空分布不平均,集中在五到十月,短時間降下超大豪雨、或枯水期增長,造成水資源利用困難。受氣候變遷影響,未來豐枯水期情況會更明顯,河川揚塵也會更加巨,對大氣中懸浮微粒影響、人體健康衝擊都是急需面對的問題。
|
灣寶的美好,不只是它早被編定為特定農業區,而是台灣少數保留完整農地,沒有工廠林立的田園地景,更重要是在丘陵地形,有水有田有荒原的地理樣貌下,營造一個人與萬物合諧的生活區域。
工業園區到處蓋,灣寶不是唯一受害區域,幾年的處處生態烽火,抗爭拼到……
|
我很慶幸搬來宜蘭,處處皆是耕作者,我們的家長,自己種菜種米,大有人在!這樣的環境,這樣的局面,成就我們在地購買的可能,友善市集鼓勵小農少量多樣經營農地,更歡迎家長來大宅院分享多餘,豐富友善市集的多樣選擇性!
|
聯合國世界農糧組織估算未來10年內,發展中國家每年每人平均會增加4公斤左右的肉品消費,代表全球肉品供應要用更多的黃豆、玉米做為飼料,對基本穀物栽種形成更進一步的壓力。此外,種植黃豆、玉米等作物需要大量的肥料、農藥,還有農耕機具,無一不需要石油。倘若能源出現枯竭的危機,立即會衝擊國際食品貿易的供應鍊…
|
台灣小麥進口量每年約100萬噸,稻米的年需量150萬噸(14噸進口),原來小麥的需求,快要直逼稻米,難怪麵店、麵包店滿街開。
對小麥需求高,台灣卻是一個不產小麥的地方。不產,不是不能種,而是根本沒有計劃去種,台灣種小麥,目前只有大雅、學甲二地……
|
問農民"為什麼要摘花?"
農民說"不摘花我們吃什麼?"
"那為什麼那一片不摘?"
"那一片摘了你們來看什麼?"
|
我覺得作為新一代的半農最比不上老農民的,就是筆記與銘刻於勞動之中的記憶與技術,「號稱做了四年的水稻栽培,竟然還沒記牢每一個步驟,竟然還沒掌握要浸多少的種子、一分地苗種與苗地的面積…」成員張萬子看不下去的說著。
|
雖然說Demo網站,甚至農友會說謝謝我去教學網站,但我還是必須得說,其實自己才是真正的學習獲得者。食物與過去的距離這麼遠,唯有天上掉下來的機會,才能讓自己與餵養我們的農友有這麼近距離的接觸,在此之前,我哪知道麥穗是藏在莖裡,我哪知道麥子長的跟野草一樣……
|
不斷的留種,在地品種的產量與品質都會更好的,會有機會趕上F1品種的,只是,F1品種第一代的產量與品質,一開始就高過在地品種,為了多賣些錢、多一點收入, 如果不是特別有心,一般農家是不會留種的。就這樣,為了生存,大部分農家的種子都是F1品種,被種子公司控制了,不只是台灣,這是整個糧食生產體系的問題。
|
一般情況下,消費者消費1百塊,台灣的小農卻只拿到25%。但在綠農的家,小農可獲50至75%的價錢。與綠農的家合作的養蝦業者,絕不使用地下水;養鰻魚的業者也不投藥,只要把水養好,魚就健康。
|
今天區委會來了新面孔,問阿公阿嬷從那來?「相思寮」,好美的名字啊。二林園區預定地內即將被徵收的20多戶聚落,也不過2.2公頃,為什麼就不能替人家想想,給人家留下一點容身之地?這是人家祖先的地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