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國語世代們,別忘記父母說的話
*陳恩德(右)參加曾正義老師(中)主持的台語讀書會/攝影/不理嗑托/2010
尋常的星期五晚上,台中三民路上的台灣本土文化書局,進行著一場不太尋常的讀書會。參加讀書會的成員多是中、老年人,其中一名看來未脫稚氣的年輕人,顯得格外醒目。他翻開一本漢字、羅馬字夾雜的書本,用道地的台灣閩南語腔調唸著:「後來軍隊ê(的)指揮權是Colonel Dunbar,伊卻是就無hiah(那麼)開明慷慨啊!」
原來這是一場台語讀書會,2010年11月初,1988年出生的陳恩德在書局店員的介紹下開始參加。平時話不多的陳恩德談到自己的母語,總是充滿一股熱情,「從小爸媽就要求我講台語,我也認為能把自己的母語說好,是很重要的事。」
帶領讀書會的曾正義老師是《林肯傳》和《富蘭克林傳》台英雙語對照版的譯者,他才跟陳恩德碰過幾次面,便語帶讚許地說,從陳恩德讀書會上的態度來看,「他真的是很有心的年輕人!」
就讀亞洲大學外文相關科系的陳恩德,因為對台語有興趣,平時就會在網路瀏覽批踢踢實業坊(PTT)電子佈告欄上跟台灣語言相關的討論版。在版上或在生活中,陳恩德認識不少來自香港、目前在台灣念書的版友。一名香港朋友有回好奇地問他:「如果你們的母語是台語,為什麼平常不說?我們平常也都是說粵語的呀!」陳恩德一時語塞。
*在台灣本土文化書局舉行的台語讀書會全景/攝影/不理嗑托/2010
會說台語的年輕人可能低於三成,危機比一般認知嚴重
除了南部少數幾所大學,走遍其他地區的校園等年輕人聚集的場合,即便在較私密的聚會裡,的確幾乎聽不到台灣閩南語與其它母語的普遍使用。過去戒嚴時期,台灣閩南語、客語和原住民各族語都遭受威權統治打壓,讓學生無法在校園用母語交談,然而上述的狀況,卻是出現在這解嚴已屆20餘年、自由民主的當下。
2002年2月21日世界母語日當天,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佈報告明確指出,受國語的強勢影響,台灣地區本土使用的23種語言中,有14種語言面臨瀕臨滅絕的危機。這14種語言,全都是各原住民的族語。在一般社會大眾的認知中,台灣閩南語,這個由佔台灣人口比例最大宗的閩南族群所使用的語言,似乎還在安全範圍內。然而,投入台語復振運動已久、目前在台灣師範大學台灣文化與語言文學研究所擔任所長的李勤岸教授,卻不這麼認為。
「75%,至少要有75%的人口。」李勤岸表示,一種語言能夠世代傳承、不至遭受滅絕危機,目前語言學界公認的參考標準,是在使用該語言的地區中,有75%以上的人口能夠流利使用,才算是安全無虞。而根據李勤岸自己長年研究語言狀態的估計,台灣地區能夠流利使用客語的人口,已經不到50%;而能流利使用台語的,大概也不超過70%了。
但是這些數據,還是計算語言使用的整體人口。李勤岸說,若要觀察一種語言是否能夠有效傳承到下一代,關鍵在於20歲以下的年輕世代能否掌握該語言。假設僅計算年輕世代,「台語有沒有超過30%、客語有沒有超過10%,老實說我都很懷疑。」李勤岸語重心長地表示,對於台灣各種語言存活的可能,包括台灣閩南語,「我感到很悲觀。」
*第14屆世界台語文化營的舞台表演/台灣羅馬字協會提供
年輕人在「世界台語文化營」探索母語
2010年7月9日,20歲的林鴻瑞一個人來到位於台中民生路的台中教育大學,走進第14屆「世界台語文化營」的接待處,這是由推行台語文普及的台灣羅馬字協會每年主辦的活動。一名過來支援的台灣語文學系學生,遞上簽名單,自然地用台灣閩南語對林鴻瑞說,「請佇遮(在這裡)簽名」。林鴻瑞母語雖為台灣閩南語,但平常已經習慣講國語,突然處於全台灣閩南語的環境,他事後回想,一開始仍是感到非常不自在。
「這裡大家都說台語,我不是不會說,但卻會讓我感到有壓力。」林鴻瑞家住苗栗後龍閩南庄,父母彼此平常用台灣閩南語交談,與林鴻瑞交談時也是用台灣閩南語。「但我總是國、台語摻雜著回應家人,從沒有想過要把台語學好。」林鴻瑞坦承,不覺得自己的台灣閩南語說得很流利。
林鴻瑞就讀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原本對台灣閩南語沒有特別的想法,是某次在語言學的課堂上,老師提到台灣閩南語的羅馬字標音系統,才開始對台灣閩南語產生興趣。「原來台語可以透過這種標音方式記錄下來!」林鴻瑞感到很新奇,也納悶從小到大的義務教育,為何沒有教導關於台語的知識。本著對台灣閩南語的好奇,他才報名台文營,想對這個既熟悉又陌生的母語一探究竟。
*母語教學於1998年正式納入小學課程/翻攝自台大新聞所碩士守寍寍的深度報導論文
20年前宜蘭率先實驗台語教學,爾後課程標準納入鄉土語言
其實,將時間拉回1990年,宜蘭縣便曾主動推出實驗性的台灣閩南語教學課程。隨後幾年間,台北縣、屏東縣、高雄縣、新竹縣也陸續推出包括泰雅族語、客語等母語課程,這股由地方開始的母語教學,一時間竟如浪潮般席捲全台。儘管如此,由於教育部尚無明確的態度與規定,各縣市的母語教學情況有很大的落差,執行的程度完全端視縣市首長的態度。
在本土社團與關心母語發展的各界人士呼籲下,教育部在1993年7月修訂的新課程標準終於正式納入「鄉土語言」,也就是所謂的母語課。於是自1998年起,全台各縣市三年級到六年級的小學生都會上到母語課,他們在1990年9月後出生,是台灣史上第一批受到正式母語教育的學生。屬於民國七年級後段班的陳恩德和林鴻瑞分別是1988、1989年次,就這麼與母語教育擦肩而過。
彷彿乾涸已久的池塘終於天降甘霖,本土社團對於台語文的復振燃起一絲信心。但是過去大力推行國語教育造成的歷史傷痕畢竟太大,在教室「說方言要罰錢、掛狗牌」的歷史,還歷歷存在許多中年人的生命記憶中。為了在社會上立足,他們不得不學會說「國語」。於是到了現在,某些中年人即便自己在家裡習慣說母語,卻依舊直覺地使用國語來和小孩溝通,似乎深怕兒女重蹈覆轍。
放眼望去大學校園裡一片國語交談的聲音,這群同屬七年級後段班的大學生,原來是在學校和家庭都沒有母語環境與資源的「國語世代」。
*第14屆台文營大人營的上課實況/台灣羅馬字協會提供
語言是文化基因,世代溝通與傳承都需要母語
炎炎夏日,台中教育大學求真樓的大型會議室裡,不同以往地傳來一陣又一陣的台灣閩南語聲。台文營的開幕典禮正進行著,台羅會理事長廖瑞銘是當天的主持人,他用堅定的語氣告訴觀眾母語的重要,「台語是建立台灣文化主體性最重要的工作」。幾名致詞貴賓也連番上陣,用流利的台語,道出他們個人對於復振台語文的期待。
輪到一名女性貴賓致詞時,她沒有生硬、強烈的訴求,只用溫柔的口吻對觀眾說:「我告訴我的小孩,若是你愛媽媽,就要會講台語,因為這是媽媽從小講到大的語言。」原本在家裡不會特別講台語的林鴻瑞坐在台下,這才意識到,「不要忘記父母說的話」原來是如此重要的事。
語言不僅僅是溝通的工具,還承載著一代一代人生命的記憶。這些生命記憶透過不斷訴說,屬於族群的文化底蘊,便在語言的流動中傳承下去。因此「沒有語言,文化將無以為繼。」廖瑞銘進一步說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長年強調,文化多樣性是人類的共同遺產,而語言是文化最明顯的表徵之一。正如保有生物多樣性要保護瀕臨絕種的生物一樣,保有文化多樣性,就要保護瀕臨滅絕的語言,因為「語言是文化的基因」。
*教育部於2006年公布「台灣閩南語羅馬字拼音方案」,此為聲調部份的表記方式/截圖取自拼音方案手冊
難敵國語強勢,年輕世代對母語誤解仍多
很長一段時間裡,台灣文化的主體性並不受到重視,威權政府舉著國家的旗幟,將台灣各族群使用的語言貶抑為方言,從媒體與學校中驅除,一一打入冷宮。這段歷史太過痛苦,以至「島上的人民往往已經習慣失憶。但終究,我們是如此需要記憶的。而記憶則是需要書寫的。我們失去了自我書寫的能力,以致記憶支離破碎。」《台語文運動訪談暨史料彙編》一書主編之一的呂美親,在序中如此寫道。
當母語從媒體與學校中淡出,剛習得母語的年輕世代,在教育中沒有獲得母語知識,在社會上也失去了使用的環境,於是年輕世代無從述說、無從書寫,稚嫩的母語能力與文化記憶,便很快地為社會所支持的國語系統完全取代,有些年輕人甚至跟長輩說:「講台語感覺好俗氣唷,很沒fu(感覺)!台語不是都有音無字,豈不難登大雅之堂?」
在中山醫藥大學台灣語言學系任教的何信翰用台灣閩南語授課時,剛來修課的學生常會有這些想法,他認為「這是長久以來錯誤的教育觀念,帶給學生的語言偏見及刻板印象。」何信翰表示,全用漢字來表記台語,的確有所不足,但針對表音的部份,早在十九世紀,就有一套由傳教士創建、用來拼寫台灣閩南語的羅馬字系統,叫做「白話字」。創刊於1885年、台灣史上第一份廣為發行的報紙《Tâi-oân Hú-siâⁿ Kàu-hoē-pò(台灣府城教會報)》,便是使用白話字。
*用台語白話字拼音寫成的「台南東門教會」名稱(左)、以漢羅台文寫成的「李江卻台語文教基金會」精神標語(右)/攝影/不理嗑托
力爭台語文字標準化,盼扎根知識傳承
白話字後至今百餘年間,台灣社會也發展出不少台灣閩南語拼音方案。在李勤岸的努力下,教育部在2005年將白話字與其他拼音方案與予整合,於2006年10月14日公布「台灣閩南語羅馬字拼音方案」,成為台灣首套具有官方效力的拼寫系統。之所以會這麼急切討論整合,李勤岸說,也是因為「台灣閩南語文字唯有標準化」,才能在學校體系裡面教學,也才能藉此向年輕世代傳授母語知識。
在學校沒受過母語教育的陳恩德與林鴻瑞,一開始也完全不懂羅馬字。陳恩德透過網路自修學會羅馬字。至於林鴻瑞,在參加台文營的時候,閱讀活動資料冊上的羅馬字時,其實也還是一愣一愣地不太理解。直到營隊結束,體認到母語傳承的危機,才毅然決定要把羅馬字學好,還打算報考教育部首度舉辦的「台灣閩南語語言能力認證」。
「華語世代一代一代一直出來,時間對我們是愈來愈不利,我們這代要做到什麼地步是不可能,就是要靠下一代,所以說母語教學重要就是這樣,我們希望下一代,從小就來接觸。」(註)面臨台灣各母語的艱困處境,李勤岸在《台語文運動訪談暨史料彙編》的談話中如此表示。時至今日,在大學裡接受高等教育,學習高深知識的莘莘學子,已幾乎個個是失去母語的國語世代。能像陳恩德或林鴻瑞一樣體認到母語滅絕危機的,會有多少呢?
*第12屆台文營主題為「台灣教育ài(要)母語化」,圖為囡仔營上課實況/台灣羅馬字協會提供
2010年10月底,林鴻瑞的阿嬤過世了。
先前參加台語文相關的研討會時,聽到許多學者研究彰化、宜蘭、台北等地的台灣閩南語口音,林鴻瑞原本也想研究自己家鄉後龍的口音,寫成研究報告投稿。第一時間林鴻瑞想到的受訪者,是家裡只會講台灣閩南語的阿嬤,但她卻在訪談前就離開了。從小到大跟阿嬤睡在一起,總用台灣閩南語和她聊天的林鴻瑞悵然若有所失。
「我不能不講這個語言,我不能忘記這個語言,因為這個語言就是我跟阿嬤溝通的語言。」林鴻瑞感性地說,他有種感覺,如果把台語學好、記錄下來,「阿嬤親像就一直留在身旁,從未離開……」
〈附註〉
訪談原是以台灣閩南語進行,保留台灣閩南語發音的台羅對照版請看此,此處所提「華語世代」即本文通稱的國語世代。
【延伸閱讀】
⊙ 台灣羅馬字協會
⊙ 響應母語日之一:打破台語有音無字的迷思/綠色主張工作室
回應
我感覺,
咱(lann)應該僾有一定數量的全臺(母)語學校,
予(hoo)全國的少年家,
有一个又擱完全又擱自然的學習環境.
無論是佇佗一个範圍,
抑(ai)是佇佗一个階層,
攏會當干單使用臺(母)語,
就將所有的知識傳授完畢.
或者,
至少僾予任課的老師,
佇學校內面,
會當完全用母語,安心阿上課.
閩南沙文主義 笑話
anonymous:
我想他的建議不是只設「全臺語學校」,也包括「全母語學校」(即全客語、全原住民語),那個括弧就是這個意思,不必這樣誤解吧?
我認為外省族群才是徹底忘記父母所說的話的一群。我不認識任何1980以後出生的外省人可以說家鄉話。例如我的母語應該是浙江黃岩土話。
我想這就是時代的悲哀。
另外這也沒辦法怪你的父母,
因為來到台灣,政府的官方語言是國語,民間流行的又是台語,其他母語的生存空間實際上很小,當你的父母為了讓你融入環境、有好的成就,於是選擇了放棄也是無可厚非啊!只能說是可惜...
小時候在家父母用台語跟我說話,
我用國語回答,
這持續好一段長的時間
我的外省家庭甚至連祖父母一輩都是國語教育長大的。
可笑至極 客家人外省移民和原住民為什麼要學閩南話
anonymous:
他的意思並不是全台都要學,只是建議「母語為台語」的族群不要忘記父母祖父母說的話,衍生義是母語為客家話、原住民語或其他外省的人,也可以想想要怎麼學他們父母說的話吧?何必這樣誤解呢?
母語的定義是 "母土的語言"
與生活的土地親
才有根 不會流離
才有愛 不會失去自我
可笑之极,在香港的客家人、福建人、上海人、捞仔为什么要学广东话?
自己的母语不重视不要一直牵拖台语OK?
閩南話(河洛話)起源地在黃河洛水之間 可追溯至唐代以前 漢羅台文是甚麼東西 這種文化混種 擁抱它會另自我感到非常可恥
給各位讀者:
沒錯,沒有任何人應該要求其他人說他不想說的話,無論是台灣的閩南語、客家語、原住民語,甚至新移民的各種語言,以及目前台灣教育系統裡面使用的「國語(華語)」。這篇報導裡最重要的訴求,不過是「別忘記父母說的話」,也就是每個人的母語。
如果你是客家人的小孩,你的母語就是客家語;如果你是閩南人的小孩,你的母語就是閩南語;如果你是祖籍浙江的外省人的小孩,你的母語就是浙江土話;如果你是在台灣的越南人的小孩,你的母語自然是越南語。照理說本該如此,但真實的生活經驗卻往往不是這樣,這就是我們需要重新檢視語言政策的原因。
文中提到的所有現象,都不是閩南語所獨有。正如受訪者李勤岸的觀察,客家語、原住民的各族語都面臨滅亡的危機,而且更加危急。但這篇報導之所以大部分以閩南語為例,也是因為自己才疏學淺,在有限的時間只能以自己較熟悉的語言出發,藉此討論「年輕世代母語能力低落」的現象,還望各位讀者見諒。
好生活報的專題報導字數,限定在2500-3500字之間。由於篇幅限制,這篇報導以描述現象為主軸,輔以台語文字化的討論。關於語言政策的部份,無法著墨太多。為了讓讀者了解基礎背景,以進行進一步的討論,容我簡單敘述:
或許因為閩南族群身為台灣第一大族群,閩南語總受到最多人的關注。但很多人大概不知道,在母語發展的相關政府資源上,閩南語其實遠不如客家語與原住民族語。這兩者每年有行政院直轄的客家委員會、原住民委員會的大量經費挹注,閩南語卻只有教育部下層級極低的國語推行委員會微薄經費裡的一部分。這是當前的客觀事實。
即便台灣閩南語處境如此,我這次採訪中、幾位推動台語文的受訪者仍強調,他們同樣關心客家語與原住民語等的發展。甚至過去也協助政府推動「語言公平法」、「語言平等法」乃至「國家語言發展法」的草案,只是後來沒有順利取得朝野、社會的共識,至今尚未成功。
我相信這些受訪者的努力值得肯定,如果以狹隘的「沙文主義」批評他們,是很大的傷害。保護弱勢族群,還是要以相互尊重為前提。如果只有批評、沒有鼓勵,到頭來只會是無止盡的內耗,也將會是社會整體最大的損失。
我來自廈門,閩南語是我的母語,在我的記憶中,直到6歲上小學之前,我一直都是說閩南語。
之前認為台灣是個民主社會,對語言多樣性的保護會比大陸好得多,比如語言政策的制定、台語語言教育、本土語言意識、台語媒體等等,都會比較強烈和發達。我還幸運地覺得即使閩南語在福建南部消亡的話,還有台灣會傳承下去。
但是看完這篇文章,感覺台語的現狀遠比我想像的糟糕得多。
會說閩南語、客語的人愈來愈少,真是很令人無奈。但也因為這樣,我們更要好好地來把它們保護。
我曾經還在想,如果當年國民黨不是跑到台灣,那麼台灣會不會像今天的香港一樣,只把本土的語言——閩客原——作為官方語言,從而大部份台灣人都不會講國語,那該多好啊。這樣就會有發達的台語文字、語言、文學,更會有發達的台語歌曲、電影甚至網路,成為台語語言輸出的中心、台語文化的輸出中心。
但是歷史不可能重來,我的假設也未必正確。
人民的意識固然重要,但國家的語言政策的影響也很大。
我不知道國民黨執政時的馬總統對於台語保護的政策,和民進黨執政時陳前總統的有何不同或相同之處?
"教育部在1993年7月修訂的新課程標準終於正式納入「鄉土語言」,也就是所謂的母語課。於是自1998年起,全台各縣市三年級到六年級的小學生都會上到母語課,他們在1990年9月後出生,是台灣史上第一批受到正式母語教育的學生。屬於民國七年級後段班的陳恩德和林鴻瑞分別是1988、1989年次,就這麼與母語教育擦肩而過。..彷彿乾涸已久的池塘終於天降甘霖,本土社團對於台語文的復振燃起一絲信心。..."
台語 = 母語??? 母語教育=台語教育??? 母語非台語的學生是不是也要強迫學?
親愛的 KHS 讀者,很遺憾在我上述回應後,你仍然會有這樣的誤解。我已經聲明,「沒有任何人應該要求其他人說他不想說的話」,無論是哪一種語言,而且我相信大部分的台語文工作者都會認同我的看法。文中多次以台語為例,主要因為台語是我以及多數人較為熟悉的例子。而台語尚且如此,更可以理解其他母語的危機有多麼迫切了。
除了教育系統所支持的國語(華語)外,其他所有的母語,包括台語與非台語,都面臨同樣但程度不一的滅絕危機。我認為這或多或少與長久下來忽視語言人權的政策有關,若你在這方面有任何高見,不妨與其他讀者分享,也可作為我後續進一步報導的參考。
"於是自1998年起,全台各縣市三年級到六年級的小學生都會上到母語課..."
我的問題很單純 上"母語"課的學生 100%上的是他們的"母語"嗎? 有沒有學生被強迫學另一個語言?
台語已經台灣化了 畢竟在台灣發展了2-300年
台灣腔加入太多平埔族語言及日語等融入
福建的閩南語較類似金門地區講的閩南語
台語和福建那邊的閩南方言還是有顯差別
我的問題很單純
上"國語"課的學生 100%上的是他們的"國"語嗎? 有沒有學生被強迫學外國語言?
kóng pak-kiaⁿ-oē e goā-kok-lâng beh pūi khì pak-ūi pūi
我是陳恩德,是這篇報導中受訪談 ê 人,不理嗑托非常 ê 認真 ê 完成了這擺 ê 報導,伊揣誠濟 ê 資料,嘛訪談了誠濟人,阮攏非常感謝伊 ê 用心。
這擺 ê 訪談,就是針對臺灣佔上濟人口 ê 臺語背景民族,以河洛人 ê 母語主題來切入,若欲講著母語相關 ê 主題,就對上介大 ê 民族來講起,這是非常自然 ê 代誌。
坦白講,我全然無法度理解 ê 是,是按怎頂面 ê 有人 ê 發表種種莫名其妙 ê 言論。
就予我來逐條回應:
→anonymous:「"可笑至極 客家人外省移民和原住民為什麼要學閩南話"」
這篇文章內底,根本就無講著啥物愛外省人、客人、原住民學習臺語,你按呢咧共人亂,亂插無相干 ê 話題,是毋是才是笑破人 ê 喙?
→KHS:閩南話(河洛話)起源地在黃河洛水之間 可追溯至唐代以前 漢羅台文是甚麼東西 這種文化混種 擁抱它會另自我感到非常可恥
臺語有差不多一成左右 ê 用字,是無確定 ê ,寫羅馬字比胡白鬥漢字來寫閣較有尊重文字 ê 精神,咱這馬咧講 ê "國語",有誠濟是凊彩揣漢字來鬧 ê ,親像「馬馬虎虎」,意思根本就和馬佮虎攏無牽連,因為這是對滿州話 ê 「lalahuhu」來 ê 。
→KHS:"台語 = 母語??? 母語教育=台語教育??? 母語非台語的學生是不是也要強迫學?"
無錯,臺語=母語,臺語教育=母語教育,按呢講並無毋著,佇 logic 來講,按呢講嘛無代表講客語、原住民語就毋是臺灣人 ê 母語之一,抑若講著啥物「強逼非臺語族群 ê 人就愛學習臺語 ê 話」…
我欲講 ê 是:
一. 這篇訪談文章根本就「一點仔」嘛攏無這个意思。
二. 根本就無啥物強逼非臺語族群學習臺語 ê 代誌,但是有一个現實就是,所有 ê 臺灣人,攏予強逼學習北京話,抑若無,就愛予外來政權罰錢,"掛狗牌",用盡一切手段來洗腦臺灣人勿講臺語嘛袂要緊,這攏是實實在在過去到今所發生 ê 事實,你只是提出"假設說",但是我講 ê 就是事實。
→KHS:"我的問題很單純 上"母語"課的學生 100%上的是他們的"母語"嗎? 有沒有學生被強迫學另一個語言?"
我嘛會使真單純 ê 共你回答,臺灣所有 ê 族群內底,真真正正對中國北方來 ê 講北方話 ê 族群,無超過5%,外省人大部份攏是對南方來 ê,所以講臺灣有95% ê 人佇學校內所學著 ê 課程,攏毋是用怹 ê 母語來教,攏是教北京話,這佇規个地球,規个世界,攏是極其反常 ê 現象。
至於講敢有毋是河洛人煞 hông 強逼愛學臺語?我會使共你回答,目前佇臺灣所有 ê 本土語言教學,攏是伊在地 ê 背景來決定語言 ê 種類,佇苗粟山區,就一定無可能教臺語;佇蘭嶼,嘛是教原住民話,這應當是大部份 ê 臺灣人攏知。
抑若佇都市中教臺語,但是學校內底就有人毋是臺語背景族群,是欲按怎?真簡單,河洛人 ê 囡仔佇客話 ê 所在,嘛是佇學校 ê 本土語言課內底學著客話,因為河洛人佇客人區是少數,所以講伊就愛配合。你去到法國留學,法國學校敢有法度用你 ê 母語來共你教?無,因為你是少數。
「少數服從多數,多數尊重少數」,這佇全世界 ê 民主價值來看,攏是上介理想而且時行 ê 基本理念。
我想欲共一寡人講 ê 是:
阮欲關心 ê 是阮 ê 臺灣母語 ê 話題,若是你因為家己族群來源 ê 原因,對著臺語抑是別種臺灣母語 ê 話題無想欲關心,若按呢嘛毋免勞煩你費神,你會使去關心你想欲關心 ê 別个公共議題,攏真好,只是講,請毋莫插一寡無相干 ê ,抑是無影無正 ê 話語咧共人質問,阮閣愛動頭殼來回答你,真了阮 ê 時間。
作者開遐濟 ê 精神佮時間,咧處理這个報導,咱是毋是應該就針對這个主題來討論咧?
佇最後,佇上頂面有人烏白插一句→anonymou:"閩南沙文主義 "就做伊走,我只想欲應你一句:
「"閩南沙文主義 "是啥潲?敢著愛摻沙茶醬?」
「台灣腔加入太多平埔族語言及日語等融入」------------
太多?
常用的簡直是屈指可數好不好! 而且現在不再用的更多!
陳恩德同學你好:
會這麼說是因為我和你差不多大,
基本上我是認同母語運動和鄉土母語教學的,
我覺得“要會說自己父母說的話”非常重要,
但對我的來說,其實我的身分很尷尬,
我的阿公阿嬤是客家人,但因為住在閩南社區,
所以只會說台語,我母親的”母語“自然也是台語,
而我的爺爺奶奶是從大陸湖南來的外省人,
我爺爺奶奶對我爸爸叔叔們只會講湖南話,
我奶奶甚至不會講普通話;
所以基本上,除了國語(普通話)外,
我應該要會兩種語言:台語和湖南話
羞愧的是,我兩種語言都不好,
和長輩們溝通也會有ㄧ些障礙,
所以我深深覺得,
母語教學是對的!!
(我也是沒有上到母語課程的那一群)
但對於你依當地多數母語人口來決定上什麼母語,
我並不同意,那其他族裔的怎麼辦?
只因為其他是少數民族就得忽略他們的需求,
硬上不是他們母語的語言,
他回去要跟誰說??和誰練習??
那那些都市的原住民,是否因為住在都市,
只能和大家一起學台語或客語,
想學母語不會要逼他搬到山上吧?
照你這樣說,這樣不是就像以前的國語政策一樣嗎??
那全台灣的人會說國語(普通話)人比較多,
現在也學校當然要以國語為主來上課
沒必要開台語的鄉土課程,
因為會說台語的人是少數,是這樣嗎??
我認為不應該是這樣,
最理想的課程設計,
應該是像大學的必修分組,
有這樣的課程和師資,
有需求才開課 ,
這樣才是尊重少數的做法,
雖然在台灣,能實現的機會微乎其微。
而我認為,
語言的學習是因為需求而創造的,
比較用不到的語言自然會被忽略,
我覺得除了花精力在母語教學上,
更重要的是創造需求,
就像學韓語一樣,
十幾年前誰屑講韓語啊?
但是現在,韓語補習班滿街都是
所以我自己覺得,
創造環境(誘因)才是最重要的。
你好,抱歉過了那麼久才看到你的回覆,目前本土語言在中小學的教育,是因不同的學區的族群背景來定調,還沒有普遍的做到保障少數民族的母語課程受教權。
族語是人權,我也希望少數民族的本土語言課程能夠被保障,臺灣的母語教育,我認為河洛人、客家人、原住民諸族的語言都應該在學校的本土語言課程教導,哪怕是在一間學校只佔極少數的少數民族學生,也應該請專門老師來教,先不論可行性,我們可以把這個理想做為願景。
至於外省人這個族群集體,因為細包了多種不同的語族,單獨一一拆開的話,我不清楚細分下來的語系,在臺灣的族群結構中,是不是有統計學的意義。歐美國家的學校,有針對不同少數民族開設母語班,但是他們對人數多寡的取捨,有一定的標準在,所以對於湖南話是不是應該列入臺灣母語課程來保障湖南裔學生的權利,這我持中間立場,例如北歐格陵蘭裔的學生,在除了丹麥以外的歐州國家,人數都極其稀少,自然在大部份歐洲國家學校中的母語課程,也就沒辦法保障到那麼少數的民族。
附帶一提:在學校的母語教育,我希望每個民族、每個人的母語人權都受到保障。但如果說到「國家公用語言」,我認為應該以該國最大民族的母語列為公用第一語言,在臺灣的話,就是臺語。以最大民族語來列為公用第一語言,這在全世界都是極其平常的事,在報導與回覆中,我們沒有討論到所謂的國語該是什麼語言,因為我們的主題是「母語教育」,我之所以提出來講,只是簡單的提出我對「母語教育」與「公用語言」兩者理念上的不同。
對啊!真的是閩沙主義,怎麼只有閩南語是需要復甦的語言,其他語言就不是語言,莫名其妙。
我爺爺是河南人,我奶奶是本地人(閩南人),我外公外婆是大陳人(浙江人),所以這麼說的話,我要會的是河南話、閩南語和大陳話三種語言。講閩南語實際上要我要稱呼奶奶是阿嬤的,但是她年輕時就和我爺爺在一起40年了,雖然有時她會講閩南語,但是和我們講話都是說平話(國語)的。所以我還是稱呼她奶奶。浙江話的外公外婆是阿公和阿樸,而爺爺奶奶是阿央阿釀(國語可以說成阿爺和阿奶)。
最受不了就是憑什麼把台灣所有的還有外國所有的老先生和老夫人,報章雜誌給我報導成阿公阿嬤的。老公公和老婆婆不能用是不是,老爺爺和老奶奶不能用是不是,講阿公阿嬤就會很窩心,才怪,在那裡騙鬼,放狗屁,這根本就是閩沙主義。
每個家庭的母語又不一樣,說閩南語一定很好聽,才怪,那我們的母語就不好聽,就不用學是不是。
還有那些家庭明明都是講國語的,稱呼祖父母絕對不是阿公阿嬤,而應該是稱呼爺爺奶奶或是外公外婆啊!
每次看到阿公阿嬤的字樣,真的很讓我不爽,憑什麼用這個就代表親民,其他就不親民是不是,什麼東西啊!
阿公阿嬤,實際上的用字應為[嗄公嗄嘜]才是正確的發音用字。公還好,嬤是老宮女的意思耶!
要我說我還是會說,但我已經將阿公阿嬤改說成公公和嬤嬤了,看你要不要聽,就算不聽我還是要說。
要復興母語,我非常反對只有閩南語的閩沙主義,應該其他該家庭有的語言也要復興,就算是外省人,其語言也要復興。
好奇怪喔,這篇報導和底下作者的回應,哪裡說了「只准閩南語復興」?明明就只是用閩南語作個討論母語教育的例子,可能是受限於篇幅和採訪主題的關係,所以沒有特別著墨到其他語言,為什麼要這樣亂扣別人帽子啊?有人說不准用老公公和老婆婆嘛?一篇文章在稱呼老人的時候,只要依照主題去選用作者想用的字詞,並能讓讀到該篇文章的人們都理解就好了,就像這位想要表達不同意見的無名氏anonymous, 你要用公公、嬤嬤或阿公和阿樸都很好啊,但如果只寫嗄公嗄嘜不加任何解釋,你覺得其他人看得懂嗎?語言主要功能是溝通,不是為了自己存在,而是為了能與別人溝通而存在,這基本的道理你不會不懂吧?
我家裡的姪子,姪女今二十 , 十八歲.在他們很小時候,家人也都用國語跟他們說話,後來因為他們跟著阿公說著"台灣國語"的口音,家人就決定全部用台語跟他們對話.當時只是擔心發音問題,但後來卻發現這麼做有很大的好處,小時候他們最愛聽阿公阿嬤講以前人的生活故事,再大一點,就會跟阿公阿嬤聊天.(文化,價值觀其實就是這麼傳承下來)
我阿姨來我們家時,看得好羨慕,我阿姨不會說國語,在家裡跟孫子們溝通還得用寫的(她小時候學漢文),明明是住在一起的家人,卻相處得像是外國人.
在他們小時候,也曾有老師問,在家不跟他們講國語,不擔心他們上學語文程度不好嗎?其實也不會啊!他們甚至小五,小六才到英語班學英語,老師也認為他們的發音很正確,在高中時也都通過中級英檢了.
真的覺得,孩子小時候應該多跟他們用母語交談(不管你們的母語是什麼),多一種語言,除了可以跟阿公阿嬤溝通,也可以算是多學一些發音方式,多了解一些詞彙,讓人的思考更豐富.
沒錯語言是要和大家溝通的,不過我只是受不了那些,說阿公阿嬤的,才覺得很窩心,才覺得愛台灣,說爺爺奶奶還有外公外婆就被說成不愛台灣,我是很氣才這麼說。
要我和別人溝通,我確實是可以學他的語言,和他溝通,但絕對不希望到時候變成說阿公阿嬤才是對的,爺爺奶奶是錯的,閩南語的阿公阿嬤,永遠不能當成國語來講。
其實外公外婆還有姥姥和姥爺的念法,就看有沒有人可以發揚了。
我也非常希望政府能重視除國語外的其他母語教育
不論是台語 客語 原住民語都非常有特色 有自己的文化內涵
介紹一些歌曲給大家認識
舒米恩suming KAPAH年輕人 http://www.youtube.com/watch?v=kX6RWEoaR3M
林生祥 種樹 http://www.youtube.com/watch?v=E4BWUug3eRw&feature=related
黃克林 倒退嚕 http://www.youtube.com/watch?v=mPRtVb0s81c&feature=related
馬斯卡MATZKA MA DO VA DO(像狗一樣) http://www.youtube.com/watch?v=d0prgmgNqbA
支那話不是台灣國 e國語
原住民話、Holo話、客話才是
家妹自行出版了一本童詩繪本,很佩服她的勇氣與堅持,
為母語作了『傳承』的工作。
以下文章算是家妹的自序吧!(繪本中她沒寫自序)
大部份的新書照片介紹,通常首先讓讀者看封面,而我卻讓各位大大看封面底,
這是為了讓各位大大們自己先讀讀看自己的『母語』程度,
其實母語在台灣包含了相當多種語言,
只要是「媽媽講的話」,
『媽媽的媽媽講的話』,
甚至是:媽媽的媽媽的媽媽講的話,基本上通稱為『母語』。
「母語」在這塊台灣土地上似乎是一種夢想,多年來語言遭受政策的壓制下,使「母語」離我們愈來愈遠,說「母語」變得非常的「刻意」,而不是自然的脫口而出。
台語市場是許多出版社不願碰觸的一塊,因為得不到多數人的認同,當然,整個社會氛圍也告訴你「國語」才是所謂知識份子的語言。
作者不排斥任何語言,但她認為母語是我們的根,所以自己出資籌劃這本台語兒童繪本詩,她希望以趣味,朗朗上口的方式讓孩童輕鬆唸台語。作者為了能讓阿公、阿嬤也可以和孩子一同朗讀,特別寫上羅馬拼音,期望「母語」也能藉由長輩之口而傳承給我們的下一代。
請參閱:http://www.wretch.cc/blog/Gadforune/9243970
對於說台語是台灣的母語之事 從頭到尾我就覺得可笑 就跟去中國化一樣 駝鳥心態 若那些人自以為要去中國化的人 能做的就要像韓國那樣 將所有語言 文字都跟中國全部切開 發展自己的語言 文字 習俗等等 更之 台語基本上就是閔南語的一個支系 現在強說是台灣的母語 這不很可笑嗎? 就像說別人的東西是自己的東西一樣
尊重各種原語系的人 是種普世價值 目前的國語只是種大家一起溝通的語言與方式 就像英文是在國際間共通的溝通語言一樣 當然在蔣權時代的禁止說方言的執行方式有欠缺完整 但至少後來生長在台灣的人大家都可以溝通 不是你說甚 我鴨仔聽雷 我說甚 你兩手一攤 還需要翻譯在旁
尊重 在台灣就是現在最欠缺的東西 "沙文主義"及"民粹"也是現在的問題來源
那個家妹真有毛病,與其要推閩南語,不然去推原住民語,那才是台灣真正的母語。
說不排斥,那提臺灣的出版商幹嘛!根本是有病,嘿!老一輩的老公公和老婆婆又不識字,寫這有什麼用,根本是白搭。
我外婆講的是浙江話,我媽媽也是說浙江話,那我的母語應該是浙江話,照這邏輯應該不會錯吧!
但是聽我大姨娘說,現在年輕一輩的居然不講浙江話,給我去講閩南語,這不是數典忘祖嗎?我因此認為我大姨娘說的是錯的。與其要講閩南語,不如去說國語的好。我也想要我媽媽的浙江話傳承下去。
誰你每個人都叫阿公阿嬤,少用閩南語蓋括全部的老爺爺和老奶奶,敢說這種念法很窩心,腦袋一定有問題。
浙江話的爺爺奶奶,用國語也能說成阿爺阿奶,總比閩南語發音的還打不出字還要好。
如果說閩南語是台灣的根,簡直是可笑,不過是300到400年前到台灣的人,少在哪裡假了,真正的台灣話是原住民語,就算原住民有很多種,但是都將面臨消失,是不是該去防護才是。閩南語算什麼,就算很久以後台灣之後沒有人說,擔心什麼,福建、廈門一帶還是有再說,怕什麼,最重要是原住民語都快沒人說了,要保護那個,還有我媽說的語言才是吧!
沒錯國語就像是英語,是可以國際溝通的語言,說爺爺奶奶馬上就知道是父親那邊的人,說外公外婆馬上就知道是母親那邊的人,這樣說也都一樣親啊!兩邊都親啊!因為都是爸爸的父母和媽媽的父母啊!說阿公阿嬤比較親,簡直是胡扯蛋。兩邊稱呼一樣,誰是誰都不知道,希望這名詞以後消失。客家語和浙江語還好爺爺奶奶和外公外婆的稱呼都不同,就算不同也都一樣親。
如果有自己想保護的語言,那就去行動推廣,不需要指責其他想保護自己母語的人有毛病吧?這樣很不禮貌耶。
從家妹的自序可以看出,她的母親是講台語的,所以她要推她母親的語言,她的母語。原住民語跟她什麼關係?傳承母語當然不只是為了老一輩的人,還有下一代。你也想要你媽媽的浙江話傳承下去?請努力!學家妹一樣努力去推廣,而不是攻擊別人。
編輯室報告:本回應及2011/03/02 - 02:23同一人寫的回應,因明顯違反本報發言版規第一條不得人身攻擊的規定,原留內容已在PM8:18刪除。
《編輯室報告》
以上Antoine 在 2011/02/26 - 12:37的留言,第一行和第三行的用語也已接近版規人身攻擊的底線,因已有兩位讀者熱心出面提醒此舉不妥,為提醒後續討論者謹慎用語,勉強予以保留,但在本則留言之後將嚴格執行發言版規,懇請大家熟讀勿再觸犯。好生活報靠私人力量創辦維繫至今並不容易,理性討論的發言空間更需要大家一起維持,懇請讀者們共同深思理解台灣多元族群的組成現況,盡量抱持互相尊重的精神來進行討論,謝謝合作。
有些人就是特地來戰一堆有的沒有的話題,沒人提起也愛自己亂入。
還有那個啥[嗄公嗄嘜]的,會不會……?阿公阿媽被你講成[嗄公嗄嘜]?那媽祖豈不是要改成嘜祖?
公媽牌變成公嘜牌,……,為什麼可以那麼理直氣壯的講這些……的言論?= =
(本回應第二行和第三行部分字眼,經編輯室在2011/3/10 am 9:10 依照發言版規第一條和第五條,將違反版規的部份以「......」代替)
《編輯室報告》
在 2011/03/02 - 20:44 已經公告後續將嚴格執行發言版規,Atsuma 在 2011/03/09 - 23:47 的留言只有依照版規去掉攻擊和嘲笑的語詞。編輯室於此再度懇切呼籲,台灣現況是多族群組成的國家,各族群人民的母語包括原住民語、源自對岸各省的鄉語,乃至外配的東南亞國家語言等等,這些語言對各種語詞保有不同的說法,懇請大家討論時互相尊重,不要再出現對他族語言的嘲笑與攻擊,否則往後均會被消音或刪除,謝謝合作。
「阿公」和「阿媽」的配對很怪,此外還有「阿爸」和「阿母」。
非常奇怪的「公」怎麼會和「媽」在一起,正確來說「公」應該和「婆」在一起。
「阿媽」應該是指母親,不該是祖母的稱呼,古代稱之為「爹娘」,也能稱呼成「阿爹」和「阿娘」。
後來在近代轉變為「爸媽」,既然有稱呼為「阿爸」,那另一個應該稱呼為「阿媽」才對。
所「媽」應該是和「爸」在一起才對。
還有既然稱「阿母」,那另一個應該是「阿父」,而不是「阿爸」,所以「母」應該是和「父」在一起。
如果說來源是來自於媽祖,那也只是母親的象徵,怎麼會是祖母的象徵。
耶穌的母親聖母瑪莉亞,有說是聖祖母瑪莉亞嗎?應該沒有吧!
而現在閩南語稱呼父母的稱呼不也改稱為爸爸和媽媽了,或只叫爸或媽,也很少加個「阿」字。
如果以後閩南語祖父母能演變改稱為「公公」或「婆婆」到也好,此稱呼不只是媳婦對丈夫的父母的稱呼,也確實有稱呼祖父母為公公或婆婆的稱法,希望能。
…………母語是什麼,母語是母親說的話,但並不等於父親的話,也不等於祖父母說的話。
舉個例好了,如果一個閩南人,娶了一個北京人,祖父母說是閩南人和客家人,那麼他的母語是什麼,那不是只有北京話是他的母語,而他父親的母語不就是客語,根本就和閩南語無關。那是不是應該叫父母語,而不單但只是母語呢!
還有會說學的是真的母語嗎?在臺灣閩南語的腔調有多少,每個縣市的腔調都還不同,有些字的縣市用法發音還不同呢!他的後龍音可能還和其他地方的腔調還不一樣呢!書如果是以宜蘭腔為主,那其他地方的腔調呢!
還有台語並非只有閩南語,客家話呢!原住民語呢!大陳浙江話呢!也有不少,都生活在臺灣,包括我們這變了音的國語,也都是台語(在台灣說的話)。
(本回應第一行部分字眼,經編輯室在2011/4/22 pm 8:59 依照發言版規第一條和第五條,將違反版規的部份以「......」代替)
《編輯室報告》
在 2011/03/02 - 20:44 已經公告後續將嚴格執行發言版規,Antoine 在 2011/04/22 - 17:56 的留言第一行開頭對當事者明顯有攻擊之意,只有依照版規消音。編輯室於此再度懇切呼籲,台灣現況是多族群組成的國家,各族群人民的母語包括原住民語、源自對岸各省的鄉語,乃至外配的東南亞國家語言等等,這些語言對各種語詞保有不同的說法,懇請大家討論時互相尊重,不要再出現對他族語言的嘲笑與攻擊,否則往後均會被消音或刪除,謝謝合作。
至於「母語」的定義並不只是表面上的字義(偏狹地光指「媽媽說的語言」),根據教育部辭典解釋,母語俗稱鄉土語言,只要是學家鄉話,就可以說是學說母語;另一個含意是指「基礎語」、「原始語」,因為凡有親屬關係的語言都是由一種原始的語言發展出來的,此原始語言猶如這些語言的母親,因此稱為「母語」。如拉丁語是法語、義大利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羅馬尼亞語等的原始母語。
最後,雖然「台灣閩南語」簡稱「台語」已經是多數人溝通上約定俗成的說法,但為了尊重原住民及其他後續移民族群,本篇報導除了專有名詞外(書名、營隊名稱及必須依照原說法照錄的當事人引句等等),所有原寫台語簡稱將改回為「台灣閩南語」(國家認證使用的名稱)。
下次你就回他們,"台語"這個名稱愛用就拿去用,請他們用自己的母語說我講的是"台語",以後就不要用"國語"、 "客語"、"原住民語"這些名稱
建議你去看陳冠學的"何謂美語?何謂台語?"
"國"語、"客"語還不是獨佔名稱,
國家又不只一種語言,還有除了原住民語外,其他語言在臺灣都是"客"
是因為有聽人說過,你不會講台語喔!他的台語定義是什麼,就是閩南語。
試問一下,國語、客語、原住民語,不也是在台灣說的台灣話,那憑什麼單指閩南語呢!
此外為了和別人溝通,結果聽到的,都是學閩南語,那請問一下,原本說閩南語的,難道也不可反過來學國語、客語甚至原住民語嗎?
我外公是大陳浙江人,雖然不會說國語,但是有在學,也會聽。
這故事的這位同學的奶奶,無法相信她不會一點國語,也許她不會說很好,但是也許會聽,也會說一點。
不是只為了溝通,只學閩南語那邊,閩南語哪邊的人也是要學其他語言的啊!有這樣交流不是很好嗎?
不喜歡台語名稱的,照你們的邏輯,國語和客語也要改一改,國語該改成北京話,客語該改成廣東話或梅州話。
各位看文的人,大家好,
首先我想說,我很喜歡這篇文章,因為這篇文章充分展現了作者對他的母語的熱情,這是很棒的一件事。
但是接下來,看到各位的回應,我覺得,我應該也要有所表示,如果有哪裡錯誤,還請各位不吝指教,畢竟身為一位大學生,我還過於年輕,思考尚欠周延。
首先我想要說,使用閩南語的人想復興閩南語是沒有錯。但是以閩南族群是台灣第一大族群所以就應該以台語為官方語言的論調,以及母語教學以某族群占地方之多數為由所以統一以某方言做為教學目標,這樣的言論不過是「多數暴力」的展現。
沒錯現在是「少數服從多數」的民主時代,但是陳先生,我從您的回應中我感受不到你所謂的多數尊重少數的內涵。
我們既已知道,政策的缺失(多數暴力),為何還要以這種缺失做為理由說服別人少數應該要服從多數!對於政策的缺失我們不是應該要竭力改進嗎?
還有雖然當初政府以北京話作為官方語言的手段過於強硬,而使得母語漸漸凋零。但是既然現行政策行之有年,更改動作只會大不會小,何不各位就別在「是否要將第一大族群的方言作為官方語言」這種問題上打轉?且依照現在族群通婚的狀況來說,大部分的人血統複雜(硬是要分的話),所以有些人的母語其實包含了閩南語、客語、原住民語、越南語......,所以說閩南族群是台灣第一大族群?我看不見得。在台灣已經沒有人能夠自信滿滿的說自己是純種的OO人。
大家既然都認為母語重要,那我們更應該把精神與力氣放在如何推廣母語上,而非在言語上占別個母語族群的便宜(口舌之爭浪費時間)與更改官方語言(牽涉廣泛浪費精力)之類的事。
人生應該要浪費在更美好的事情上。您們說是不是呢?
我已字字斟酌,若有冒犯,還請見諒。
謝謝
我連國語考試都準備不完(沉默
發表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