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好台

公民不冷血,讓台灣邁向更熱血的未來

*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首頁截圖

黃色小鴨、貓熊圓仔、跨年煙火、吳憶樺,有什麼共通性?他們是「NONEws 不新聞」2014/1/5發佈,諷刺(有線)電視台的「一周新聞重點」。
 
同一時期,「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發佈的報導重點列舉如下:
 
1. 玫瑰少年葉永鋕母親發言英文版:To Gay Children from a Brave Mother
 
2. 普安堂絕食靜坐 訴求全區保留:專訪李榮台
 
3. 南港瓶蓋工廠文資審議:志工盼全區保留
 
4. 全台廢核行腳跨年行動 議題串連:期許2014 終結核四
 
5. 「反血汗 要長照」移工大遊行:不分本外勞 立法保障家務工
 
分享本篇文章:

總舖師:比賽輸了,所以每個人都贏了

2013年夏末找機會去看《總舖師》的午夜場,回家後就在臉書上大力推薦這部「十年來讓我最喜歡的電影」,後來又帶姊妹和父母去看,總共看了三遍,本篇感言雖在看完第一遍就構思完畢,但因為標題和內容會爆太多雷、破太多梗,一直忍耐到現在才寫。沒看過電影、將來想看DVD或等電視播又不喜歡被破梗的讀者們,就不要繼續往下拉了,其他看過的觀眾請聽我娓娓道來:
 
分享本篇文章:

台灣漫畫:從無上西天到大仙術士李白

左:無上西天/東立出版,右:大仙術士李白/台灣角川出版

最早對「關於好台」專欄的主題構思,是想專門拿來介紹台灣漫畫的,結果開欄至今寫了10篇竟然連一部台灣漫畫都沒有寫,實在太對不起「超級漫畫迷」和「台灣漫畫支持者」這兩個身分了!第11篇就獻給個人認為很有潛力、深具未來發展性的台灣漫畫家「葉明軒」吧。
 
最近兩年在東部偏鄉教書,租漫畫非常不方便,第二年教書的鄉鎮更是找不到任何漫畫出租店,看漫畫的量因此大減,對台產漫畫的關注也比以前弱很多了,遙想1985年創刊的《歡樂漫畫》、1989年《星期漫畫》、1992年第一代《龍少年》、1995年《High》都市漫畫休閒誌,都花了我不少零用錢每期購買支持啊!(2004年創刊的《挑戰者月刊》也曾在網友鄭龜的力薦下,於休刊前買過將近一年份)
 
沒漫畫店可去,就只有在偏鄉圖書館借書滿足閱讀時光了,全館的漫畫寥寥無幾且多半不成套,很難勾起借書的慾望。在神奇的某月某日,被我發現新書架上竟然有一套「書背看起來就是漫畫」的咚咚,頓時眼睛閃閃發亮、右手快速掃書……正是葉明軒第一部長篇少年漫畫作品《無上西天》1-8集,因獲得文化部「2012年金漫獎少年漫畫類優勝」的加持,讓預算有限的偏鄉圖書館購置了本套漫畫。
 
分享本篇文章:

擁抱大白熊與熱血溫暖的王小棣老師

 
如果細數台灣近15年來,金鐘獎和金馬獎典禮得獎者致詞最常出現的感謝恩師名單,「王小棣老師」肯定排名前茅。2002年Cheers雜誌第25期由蘇岱崙撰寫的「有幸與王小棣共同赴宴」有一段生動描述:
 
「如果沒有小棣老師,蔡明亮可能是個孤單又貧窮的劇場導演,陳玉勳八成是出不了唱片的樂團吉他手,吳乙峰大概搞他的社運去了,」王小棣的學生之一、名編劇楊碧瑩說,「如我這一輩的五年級同學、還有那些存活了十幾二十年的電影、電視人,他們很瞭解少了王小棣、少了民心影視,台灣將少了什麼。」
 
分享本篇文章:

來自出版星人陳夏民的逗點醜哭飛踢

圖片來源:readmoo部落格【果子離群索書】專欄

江湖傳說,如果要害一個地球人,就出動阿拉蕾把他踢到比月球還要遠的「出版星球」,讓他染上「非常想要搞出版」的病毒,再帶著出版星人的基因回到地球,從此踏上邁向出版地獄的不歸路。
 
以上,雖然是騙你的,但跟事實差距沒有離很遠啦。
 
分享本篇文章:

影響我最深的十大台灣音樂專輯2013版

從小學六年級看電影「搭錯車」開始聽台灣流行音樂,到明年就要滿30年了。許多學生時代的經典歌曲,在不同年歲再度聆聽,時空情境完全不同,心境卻好似「歲月呈圓圈流轉」,隨著唱片轉盤繞回原地。
 
開始工作後,聽流行歌的頻率大減,雖然過去喜歡的創作歌手新出版的主打歌,照樣在KTV包廂中讓我耳熟能詳,我對他們作品最喜愛的記憶,絕大多數還是停留在學生時代。那時沒有網路MP3、CD比錄音帶貴很多,很紅的創作型歌手比很紅的偶像多,但他們做好音樂的誠意,跟我聽歌的心情一樣純粹。
 
自從研究所作業寫了「台灣流行音樂觀察報告 in 1995」,這些年我不只一次地思考,台灣流行歌對我的意義究竟是甚麼呢?那些經典專輯,究竟是如何從感官的聽覺和視覺,延伸影響到我心靈的味覺、觸覺和嗅覺?幾次失眠的思索後,我才深深察覺,它們早成為我生命中無法抽離的一部分,因為年輕歲月曾與那些專輯十分認真的交心,才某種程度形塑出目前的我。
 
分享本篇文章:

金馬50:三大敗筆與十大名場面(下)

(翻攝自「聯合報金馬回顧專刊」)

【接續《金馬50》:三大敗筆與十大名場面(上)(中)

《金馬50的十大名場面》
 
5. 最佳導演:多少的恩怨,已隨風而逝
 
雖然蔡明亮是馬來西亞華僑,但我一直覺得他跟台灣的關係比很多土生土長的台灣人更密切,對台灣藝術電影和國際能見度的貢獻更是少人可及,所以當《金馬50》宣布最佳導演是蔡明亮,我馬上開心地跳起來大叫「耶!」
 
分享本篇文章:

金馬50:三大敗筆與十大名場面(中)

(翻攝自「聯合報金馬回顧專刊」)
 
談完《金馬50》的三大敗筆,沈澱了兩天,終於可以好好來談能夠讓我回味再三的《金馬50》經典「名場面」。這個詞源自日語,我最早在台灣網路上看到「名場面」一詞的流行,源於2003年水瓶鯨魚主編的「失戀雜誌13 Spring─愛情名場面」。維基百科說,名場面的形成要素包括視覺張力的影像,能成為整個作品、或時代、或事件的精華特質。
 
就根據上述定義,來評選個人主觀認定的本屆典禮名場面囉~
 
分享本篇文章:

金馬50:三大敗筆與十大名場面(上)

 
金馬獎第50屆的頒獎典禮,依然有台灣三金典禮一貫的明顯缺點和幾個很讓人抓狂的片段,但比起我從小到大看過的將近30屆金馬獎典禮,已算是平均水準最佳也最溫馨感人的一屆了。
 
典禮當晚,我在微網誌推特噗浪作即時文字直播,邊看電視邊在電腦前聽打的過程,有笑有淚也有「痛」有「幹」。以下是個人主觀評選2013年《金馬50》頒獎典禮遺留的三大敗筆和締造的十大名場面(註一)
 
分享本篇文章:

為何新片首選是秋香,不是飢餓遊戲

本週最受矚目的新片上映,大概就是《飢餓遊戲》系列的續集「星火燎原」了。但個人私心以為,本週新片首選應該是紀錄片《秋香》,而不是《星火燎原》。
 
《秋香》?是星爺的《唐伯虎點秋香》續集嗎?是鞏俐演的嗎?
 
當然不是。看過《總鋪師》以後,觀眾都知道台灣有很多女生叫「月霞」,《秋香》也是個人名,如果這部紀錄片能夠像九二一震災紀錄片《生命》衝出另類票房奇蹟,相信很快的,大家也會知道台灣有很多女生叫「秋香」。
 
分享本篇文章:
訂閱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