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著名為〈台灣〉的船,戰士前進

  *在光與陰影之下,航行在台灣海峽上的船隻/攝影/莫雲/2010  

其後我們才突然發現/世界被人切割了一條細縫/有光短暫地透入、游移/而他已經從那裡離開──〈悼〉之一/孫維民《日子》p.35

0. 起點

決心參與台灣好生活報的實習之旅時,我的世界多出一條細縫,但我並不是離開,而是進入。十一天充實地行經西台灣一趟,透過關魚精心的安排,走訪完行程後,對於何謂「台灣好生活」概念,有了明確的認知,想必是關魚苦心安排的結果。

那條縫隙,從接觸南方電子報開始的:得知台灣好生活報正招募「協力編輯」,並於暑期提供食宿全免的行程。自學院結束四年學業的我,對於靜態的學院生活感到無奈,選擇應徵台灣好生活報協力編輯,也想為文字的靜態找尋動態力道,更深層地說:為自己找一個出口。

 1. 童顏心事

從七月九日起,從台北出發,採訪新竹清大水木書苑,隔日前往竹南持續關注大埔事件,大埔自救會會長媳婦玉君開車載著女兒前來接我們,女孩十分有元氣地和我玩樂,背景卻是黃福記一家人向我們控訴著近日來,土地徵收案對整家族生活上的影響。對他們而言,我們或許像一把火光,能幫助他們一把,我突然感覺報導的工作本身不是一項職務,而是一種使命感,用文字鑿出一道道細縫,使光透出,使孩童有著笑容的光。

  *玉君的五歲兒子(左)/攝影/關魚;玉君的三歲女兒(右)/攝影/莫雲

然而,原是快樂的童年,為何福記爺爺的幼孫聽見我們要拍抗議布條時,卻在第一線上,搶著舉起抗議布條給我們拍攝,是什麼樣的動力得讓年幼的孩童舉起抗議布條?選擇挺身而出捍衛自己的家園,縱然他們的手仍如此細小?

過了福記家後,玉君載我們到自救會會長家,怪手毀田的現場如今已是一片黃泥,她無奈地表示,現在農地僅剩的黃泥土就像波浪一樣,一波一波地襲來。不安的情緒與日遽增,心頭總被徵收這件事掛吊著,日夜被不安感侵蝕。會長家中103歲的阿婆如今仍不知屋前那塊農田被剷平的真正原因,因為會長家不敢讓阿婆知道真相,於是瞞著阿婆說,家裡為了要蓋新房子,因此才將農地剷除。阿婆卻說:「恁么壽,好好亇農田毀掉變成恁呢。」然而,這些在政府的數據上都顯示不出來。

〈土地波浪〉

一隻手伸進農地
它來回擦拭、撫摸
農地旋成為巨浪
朝孤島襲去

我們的島不再有農田的記憶
取而是一座座工業區與建築用地
我們的島是一座座孤島
巨掌的撫摸之下,孤島
或許會變成海洋

巨浪促急地拍打我們的岸
救援船遲遲未靠岸,然而也等待
等待白鷺鷥在寒冬來臨前
捎來春日稻米的香氣 

  *日夜席捲農民的土地波浪/攝影/莫雲/2010

還在等稻香,至少許多人也在等……玉君所說的土地波浪意象實在太深,因此我以此為題寫了首詩,十分直白,然而這首詩就是我的行動。

2. 書店故事

在中台灣行程,跑了台中兩家書店:台灣本土文化書局與東海書苑,台灣本土文化書局是因紀敏雄先生對於台灣文化的熱愛而創立,待在美國二十八年的他決心回台灣創立書店,地點就在現址:台中市三民路3段49號。

只要有書店,一定有學生的故事。曾有一名要去一中街打電動的中二中學生,路經台灣本土文化書局,紀先生介紹前衛出版社的台灣作家全集給那名學生,「甚至不用付錢也沒關係,先拿回家看,」紀先生是這麼跟學生說的。學生從閱讀楊逵的作品中,開始學習獨立思考,對他而言,無疑是一個啟蒙。

這故事,我想起高中時代,獨立書店之一的草葉集在新竹高中圖書館地下室開設分店,一間書店確定了我對現代文學的興趣,當時的啟蒙來自書架上的那本《柏克萊精神》。書店提供了什麼樣的書籍就等於建立什麼樣的價值、理念以及品味。由此而言,台灣本土文化書局無疑是建立在對台灣文化的愛之上。

  *台中的「台灣本土文化書局」/攝影/莫雲/2010

3. 在地體驗

此次關魚亦安排了許多戶外行程,如:賴和地景導覽、鹿港古蹟、台南古蹟、高雄在地人導覽等行程……從關魚安排的行程,我實地走訪許多地點,認識台灣在地的人、事、物。讓台南、鹿港不僅是地圖上的一府二鹿,而是確確實實的一個場域,人們生活在其中,尤其是在歷史建築保存完善的地景,更能強烈地感受到歷史不是個名詞,而是人類生命的歷史延續。現代人有時是缺少「懷舊感」,就是放任記憶的消逝,然而當歷史空間被保留的同時,也意味著,它也保存了人的故事。

比如說:當我走踏在賴和地景導覽時,一旁導覽的豆腐魚說:「賴和過去常常在市場的這一頭吃麵。」我腦中浮現的是:賴和所寫的〈一桿秤仔〉中的場景。這種經歷是只讀小說所無法感受到的感受,彷彿是現代的地景套圖上過去的人的記憶,這種置身其中的滋味,恐怕是文字之外的體悟,是一種生命記憶。如果真要說的話,只要想想當人長大後,回到國中、國小的場景時,發現回憶與現實場景落差時,大抵可知一二。

走踏土地時,最能感受在平凡的巷弄,只要多一雙眼睛觀察、瞭解,人就能發現在平凡之中,實際有許多不平凡的人的故事。馬庫色曾說:「生活只有透過藝術的眼光來看待,必且被轉化為藝術,才具有它的意義與價值。」無疑地,台灣有許多美好景物、人情,常常卻被忽視、忽略,甚至是漠視,唯有人們恢復另一雙眼:「藝術之眼」,台灣才能更美好。

  *朱大哥解說柳丁品種/攝影/莫雲/2010

4. 中部農情

南投,我們至清水溝工作站和溪底遙有機柳丁農園,清水溝工作站從九二一成立至今已超過十年,那天天空很藍,冷大哥和我們聊了來到南投建立工作站的經過,除此之外,也帶我們一同去新建中尚未完工的工作站。記得他表示,他特地要求粉刷油漆部分要留給工作站的伙伴,由工作站的伙伴親自完工油漆部分。他希望建築物的某部分能由伙伴實際工作參與、完成。或許,藉由親身的工作經歷,新的建築對於工作站人員才有了具體的意義和記憶。

參訪溪底遙有機柳丁農園時,馮小非與金枝姐先帶一行人去之前廖學堂大哥的農園,農地跟隨著廖大哥遺願,種下了一片樹林。小非說樹木的間隔太廣,實際上應該要樹木的種植間隔縮短,使樹木量增加,並定期砍除部分樹木,才能使樹木長得更快。但小非卻沒這麼做,因為這樣會讓她聯想到「國中時期都有分放牛班跟好班」。而廖大哥選擇讓農地種下樹木,原因也很簡單,他希望孩子能多點時間在自然的土地上玩耍,不要天天玩電腦。

這樣的種樹情懷,我想起一首曲子〈種樹〉,由鍾永豐作詞/林生祥作曲:

種給蟲兒逃命/種給鳥兒過夜/種給太陽生影跳舞/種給河流乘涼/給雨水停歇/種給南風吹來唱山歌

詞人歌人有歌聲作為行動、農人有種樹作為行動,文人也應當以文章作行動才是。

爾後到朱昌輝大哥的有機柳丁農園,其實與一般農園沒有太大差距,但山林的滋味使我想起苗栗老家的山田,朱大哥帶我們巡農園,分了柳丁的類型,看了今年使柳丁園傷害最大的介殼蟲,以及自個兒動手的有機堆肥:由牧草與牛糞二比一的比例混合調製。冷大哥在農園內順道開了個玩笑,說這地方還有個特產:高壓電塔多。

  *台南後壁鄉土溝村農田之景/攝影/莫雲/2010

5. 古都之旅

古蹟之旅:鹿港、台南。鹿港是在地的鹿港人導覽,而台南是在地的「協力編輯」托托導覽,透過在地人的導覽下,鹿港看似毫不起眼的角落,也有其自個的風俗信仰,搭配著人的故事,又讓我對這座小鎮的文化維持高度的尊敬。而台南這座文化古都,連搭計程車回托托家時,計程車司機都能恣意導覽一番,經過台南東門時,司機便說:「我們現在要出城了,出城後就是一片荒郊野外,以前女孩子都不敢來這塊地方,會有危險。」接著又談起以前的麵一碗幾元,而今如何如何……真的到處都有故事啊!

隔天關魚從台北717聲援農民的凱道守夜活動趕回台南與我們會合,趁著下午時光去了台南後壁鄉土溝村,看侯加福老師的猴石雕,太陽正朝西方落下,光落在農田,農田有農人耕種、屋前有藝術家雕塑石雕,托托在圳溝旁玩平衡遊戲斜走……

  *旗津海岸旁的消波怪/攝影/莫雲/2010

6. 終點高雄

高雄,走訪總編關魚的老家:中洲。離海港只有數公尺的家,進行旗津半日遊,關魚帶我們去附近的海岸踏水,除了濤聲外,遠方的輪船之多,也是山林小孩的我所少見的。不過,在海岸線沿岸都能瞧見一種「好朋友」:消波怪!它的存在不僅破壞海岸的美景,簡直是摧毀美景。

南台灣的高雄,有著炙熱的陽光,開闊的港口以及溫暖的人情味,這種味道只有親身到高雄才能體會得出,關魚總編選擇安排中洲行程,無疑是想讓參與實習行程的幾個年輕人感受:環境是如何孕育一個人成長的搖籃。渡輪日夜來回接乘旅客,海風是人的記憶,唯有迎著風,記憶才被不斷地喚醒、增改,所謂的自然無非正是如此,簡單而美好,台灣好生活的意義也在這趟實習之旅中,具體地展現無遺。

【關魚編按】

本篇是好生活報新任協力編輯莫雲參與2010年夏季實習行程的心得。該行程的來龍去脈請參考:「台灣值得更好未來」的現在進行式

分享本篇文章:

回應

福熊's 的頭像

看著文章,彷彿也走了一趟台灣西岸,品味土地與海洋的滄桑與美好:)

aboutfish's 的頭像

能看到久違的福熊圖像出現在好生活報,感覺也非常美好~

竹中畢業後離開新竹求學,繞了20多年回到新竹定居,每每從十八尖山下來時,都會繞到新竹中學,在年輕的回憶中漫步。

圖書館的外觀還是老樣子,但從不知道它的地下室曾經是年輕學子開啟視野的溫床。的確,「書店提供了什麼樣的書籍就等於建立什麼樣的價值、理念以及品味」。對剛脫離國中學業壓力的學子們,在面對下一道升學關卡之前,真的像一塊璞玉,端看我們能夠提供他們怎樣的環境,埋下怎樣的種子。

希望能常看到你的好文章!

邱一一's 的頭像

Goettinger學長好:

看似小小的地下室書店,醞釀著好的能量,引領學子開啟視野,如今卻也不復存在,僅留下曾受其影響的人,以及記憶中永遠矗立於塹上的辛園與圖書館。每個人都是一粒種子,遇到好的人、事、物,就像種子澆了水一樣,人就這麼長大了。

  學校裡有書店就某種程度上而言,固然是對學生有好處的;但是我想請教學長們一個問題:學校可以把圖書館地下室出租給書商嗎?
  「書店提供了什麼樣的書籍就等於建立什麼樣的價值、理念以及品味」我對這句話有個疑問:如果想要建立價值、理念以及品味的話,圖書館豈不是也可以達成嗎?何必要把這重責大任交付給付租金給學校的書商呢?

邱一一's 的頭像

%明你好:

你的第一個問號,我非相關科系,恐怕難以回答。文章中我只談個人對草葉集的想法,至於你詢問可以不可以,那不是這篇文章的關心範圍。我就讀竹中時,在圖書館恐怕最常看的就是職棒雜誌了(汗),以當時的竹中而言,職棒雜誌可算是新知了吧……館長能將原本堆放報廢書的圖書館地下室,引進一家新的獨立書店設立分店,自然是一種新好概念。

你的第二個問號,我認為圖書館當然能達成,央圖不正是好的例子?只是絕大多數的圖書館,只是將書分類、上架,談不上什麼品味,因為它提供很多品味,自然就沒品味可言了。對我而言,它只是一種工具。此外,只要與「公」有關,恐怕都很難「快」,於是,當圖書館進新書時,等到閱讀者能翻閱時,早已成舊書了……我一直相信圖書館與書店是相輔相成的,其中並無衝突可言,不能因為圖書館可能達成,就不需要書店,你說是吧?

你的第三個問號,與我文章的行文脈絡似乎毫無關聯。你在意的是「付租金給學校的書商」,我行文在意的是書店對於讀者的重要性,這兩者攀不上干係。至於「能不能出租這件事」,我再次強調,不是這篇文章的關心範圍,請另尋專家解惑,謝謝。

aboutfish's 的頭像

看到新竹高中的學長學弟能這樣跨時空的對話,感覺真好。

莫雲在專題開頭引用的詩句,讓我想起 Leonard Cohen 在90年代發表的歌曲“Anthem”,裡頭有段:

Ring the bells that still can ring
Forget your perfect offering
There is a crack in everything
That’s how the light gets in

敲響所有還能發聲的鈴
忘卻你的完美之欲
萬物均有縫隙
光才得以照進

(中文是我翻的,如詞意上有所不妥還請翻譯能人賜教,完整英文歌詞看此

當時高中畢業後覺得自己長大了,違背父親要我留在新竹念清大的意思,選擇了幾乎是離家最遠的西子灣畔;僅管在課本上讀過,但對台灣各縣市的地理位置,是從那時新竹、高雄間的火車往返中,才慢慢加深了印象。

知識不是僅在課本,更是存在每個我們造訪的角落。年輕人真的應該多實際地走入這個社會,台灣雖然小,但各地仍有它特殊的風情文化、人文景觀。然後才能認真的思考,甚麼是台灣真正的價值。

aboutfish's 的頭像

Goettinger:

你第二段說的,也正是我安排這趟西半部實習之旅的主要用意,若不是時間和經費不太能配合,我還真想帶他們從東部繞回台北,完成環島體驗台灣人文地理歷史的壯舉呢。

希望等2012年好生活報實體組織化後,經費來源能充足些,讓三年後來本報實習的協力編輯能有更好的機會。

很高興見到好生活生力軍的加入
想不到也安排了有這樣真切的夏季實習行旅
靜看著那些台灣土地文化的消蝕變遷
一時間千言萬語
我們這些痴人冉客
也只能盡力紀錄這島嶼的孱弱光輝
如同看著莫雲筆下的感動
謝謝關魚
謝謝莫雲

繼續好生活

aboutfish's 的頭像

upup:

要謝,就謝謝台灣吧,如果不是這片生養我們的土地如此「耐人尋味」,我也不會想到安排這樣的實習行程:)

發表新回應

這個欄位的內容會保密,不會公開顯示。
  • 自動將網址與電子郵件位址轉變為連結。
  • 可使用的 HTML 標籤:<a> <em> <strong> <cite> <code> <ul> <ol> <li> <dl> <dt> <dd> <img> <small> <span>
  • 自動斷行和分段。
CAPTCHA
請輸入檢核文字,謝謝!
To prevent automated spam submissions leave this field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