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 09 月 13 日
› 首頁 ›
主題網摘分類:音樂影劇
史明歐吉桑的一生充滿傳奇,我曾經形容,他的人生每十年就可以拍成一部電影。陳麗貴導演克服了這項挑戰,精彩呈現了史明波瀾壯闊、高潮迭起,卻又與當前台灣社會如此格格不入的一生。
一九九二年底,民進黨主席許信良率團訪問日本,我是隨團採訪的記者之一。某夜,民進黨國代許丕龍很神秘地帶領隨團記者們……
|
馳名於國際樂壇的音樂家蕭泰然,一生致力創作不懈,集鋼琴家、指揮家、作曲家於一身,是台灣本土音樂融入西方音樂創作的橋樑,被譽為「台灣拉赫曼尼諾夫-最後的浪漫主義鋼琴詩人」。1980年因創作「出頭天進行曲」而被國民黨政府列入黑名單,直至 1995年才解除。蕭泰然旅美期間整理台灣歌謠,重新改編成演奏曲…
|
我們凝視新聞第一次聽到的名字 心裡是謝謝這些英雄一次又一次
但他們要的或許不是謝謝
是分工落實 補足人力 政府漠視 從此中止
親人要的或許也不是英勇的英雄 是能回家的爸爸能讓他們緊擁
有時太心痛 我們閉上眼不忍再看
但有時我們得睜大眼終結這些人為災難
|
頒獎地點柯達戲院跟奧斯卡簽了二十年的長約,整棟建築可以說根本就是為它蓋的,有了固定的舉辦地點,播出缺點確實比較容易改進,也更有玩耍空間的潛力…這可能會讓每年都要到不同縣市舉辦並想盡辦法克服各場地不同狀況的金馬獎,羨慕不已。
在經歷這麼多影展和評審的洗禮後,我愈來愈不信有所謂完美的評審制度…
|
高雄電影館平時是個常態性放映的藝術電影院,影展建立的管道與資源,與電影館例行性售票、免費放映、教學資源等等相互結合,這是國家電影資料館、新竹影像博物館及金馬獎都無法達到的。有人說影展像筵席像煙火,吃了放了就沒有,那麼我敢說,高雄電影館承辦的高雄電影節絕對不是。電影節辦完之後,文化不只累積在觀眾心中…
|
音樂人大聲唱出反核意見外,更不斷呼籲3月8日大遊行,需要各界挺身而出。
猛虎巧克力主唱鄭宜農甫與滅火器樂團主唱楊大正新婚,特別有感而發的表示,她反核的理由便是「因為想與心愛的人一起安全而幸福的活到老」。楊大正以特別來賓身份登台演唱〈晚安台灣〉,表示如果曾怪罪上一代目光短淺,那現在便是這一輩…
|
最近看了一部紀錄片:【公民不服從】。導演陳育青是我的忘年好友,影片紀錄她因為拍攝陳雲林而被抓進警局,後來控告警察的故事。試映會的場地平常只能容納五、六十人,那天擠了一百五十人,其中三十幾位是高中生。
近年來的民主倒退曾經令我感傷,但新一代公民據理力爭「沒在怕」的精神,宛如黑暗中的光線...
|
有那麼幾首歌,妥妥貼貼藏在心底,卻不大捨得聽,因為它們太完美。每一播放,便不免殘酷地映照出世間的醜陋與無聊。靈魂不夠強悍的時候,驟臨那樣磅礡淋漓的美,簡直令人絕望。
李泰祥和唐曉詩合唱的「告別」(1984),就是這樣的歌。然而,世間原本不會有這首歌,只有另一首叫做「不要告別」的歌…
|
1. 全台反核聲浪激昂、首度國際反核演唱會登台、台灣樂團凝聚一起「不核作」。
今年在各大音樂祭如:大港開唱、海洋音樂祭,甚至官方典禮如:金音獎、金曲獎,都見到不少台灣音樂人表態反核。
2. 野台回歸 & THE WALL 改組
3. 獨立音樂圈遍地囍氣
4. 「地下社會」真的落幕了…
|
《看見台灣》只會是另一個新聞節慶。觀眾還沒有任何機會理解,那許多土地的「哀愁」是誰允許它們不斷產生的,影片又迅速地以「美麗」的結尾壓掉片中那堆哀愁:以一首極為感性的歌曲,回應/抹消先前的環境破壞案例,並安排一隊原住民孩子到玉山頂去唱歌跳舞揮小國旗。《看見台灣》最後產生的效果,十足諷刺的,是以看見…
|
2013年對於整體國片市場來說,產值無法達到2011年《賽德克・巴萊》與《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創下的年度票房比例達到18.65%這個空前數字,但也應該不會跟去年11.9%差距太遠。
|
《秋香》和《生命》是不同類型的紀錄片,不只是主題不同,導演的手法、呈現的樣子也不一樣。在《生命》裡,導演的介入成分稍重了點,有時扮演心靈導師與拯救世界的俠客。沈潛十年,拍《秋香》的吳乙峰,退居一旁,或者應該說,繁華落盡、光環消退的吳乙峰,不再是企圖帶著觀眾與劇中人向前跑的導演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