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紀錄片與我』徵文投稿區

⊙ 『台灣紀錄片與我』有獎徵文辦法(←按此)

投稿注意事項:

一、投稿請先登入本報會員,非會員可以對投稿作品發表個人感想,但不能投稿。

二、登入後請先按「增加新的回應」,把你的投稿文章題目填在「主旨欄」,把文章內容貼在「回應欄」,然後必須先按預覽,觀看確認沒有問題後,再按「儲存」即可完成張貼投稿。

三、確認符合條件的投稿作品(投稿資格請詳閱上面連結的徵文辦法),將會由編輯室在文末註明「投稿編號」,沒有被註明編號的投稿表示你的稿件有條件不符的地方,請注意。

回應

謝謝你,讓我有機會看見媽媽的愛

yalin0919's 的頭像

  10歲的時候,吳叔叔問我:「同學是怎麼欺負你的?」。我才說沒幾句,就立刻上演三秒鐘落淚。

  13歲的時候,國中導師跟全班同學說:「如果要多認識湯雅玲,可以看即將播出的『月亮的小孩』。」但吳叔叔讓我在紀錄片中哭得太醜,對於正處青春期的我,實在覺得很丟臉,就這麼錯過了電視播映。

  20歲的時候,大學室友從圖書館回來,問我是不是有拍過紀錄片?我說有啊。那時候的湯媽媽因為阿滋海默症,已經呈現類植物人的狀態,沒有生活自主能力、無法開口說話。那時候的我,早已漸漸遺忘媽媽健康時的模樣,心裡只存在著複雜又矛盾的情緒。一部分是悔恨自己逐漸長大,終於能對大人說點貼心話,但媽媽卻無法給我任何回應,一部分是害怕失去媽媽的那天不知何時到來,就在這時空背景下,我不安的走進圖書館--看媽媽。

  看到媽媽說:「本來還想生一個跟你一樣的小孩,跟你做伴…」。
  看到媽媽說:「看她哭,我就只能跟著她哭…」。
  我崩潰許久,淚流不止。

  大學畢業後當了老師,為了讓學生更瞭解我,每教一個新的班級,就播一次月亮的小孩,到現在,起碼看了一百多遍。謝謝25年前,吳叔叔記錄了湯媽媽對我的愛,讓我能一遍又一遍的溫習與記得這份愛。

  因為這麼特別的經歷,我開始注意台灣紀錄片的訊息,紀錄片的真實帶給我滿滿的情感溫度,總能在觀賞後,感受到自己的生命再一次的被滋養。

  謝謝你,吳乙峰叔叔。

【No.1】/投稿編號 by 編輯室

太感謝了!雅玲!

aboutfish's 的頭像

雅玲:

昨晚睡前沒看到任何投稿,心裡還有點擔憂這個徵文活動到截止前會不會很冷清,沒想到睡醒就看見「月亮的小孩」主角之一跑來投稿,嗚哇~~~我也要上演三秒鐘落淚了啦!!

太感謝你了,也恭喜你已經得到「頭香獎」喔!

一定要公開對教練示愛的啦

yalin0919's 的頭像

那我可以順便索取教練簽名嗎?哈哈哈
靠著他「月亮的小孩」讓我騙吃騙喝多年
我內心真的滿是感激
一定要公開對教練示愛的啦

紀錄片 改變了我的世界

我人生中第一部記得的紀錄片也是月亮的小孩,那是學校的輔導課
突然我們一整班被拉離開了教室,走進了從來沒有去過的團體視聽教室
透過了影像,我才開始認識這世界和那些我不曾想像過的真實情節

沒有刻意地,開始接觸到島國殺人事件,知道蘇建和
開始知道原來台灣有冤獄,而且這麼嚴重這麼不可思議
當時還不知道什麼叫做法律不公平或是警察濫權
但我一直深深記著這件事情,為什麼會這樣?為什麼是這樣?為什麼?
有別於課堂上的知識,我終於開始接近台灣的真實

我的人生和觀念從此被改變

開始認真的去思考生命的可貴和卑微,才知道我們被灌輸的不一定是對的
如果沒有影像與聲音能夠替這些需要被看見的人留下他們的話語,
那我們將沒有機會去瞭解什麼是真正的真實或真相
而新聞激情的短暫消費過後,也將看不見真正的影響和改變

漸漸地自己走進了影片製作的世界,開始拿著機器走進別人的人生
從開始當朋友,聊天,拍下互動的過程試著想要說出自己看到的故事與分享
想要將自己看到的美好留下來 去點到那些是問題卻還不被看到的
因為我還是希望我熱愛的土地上的這群可愛的人們 能夠繼續被看見
他們的故事能夠被更多人知道並且產生好的影響

紀錄片改變了我的世界,
現在的我試著用影像留下記錄,慢慢地改變我身邊的世界

【No.9】/投稿編號 by 編輯室(確認修改字數達到門檻後才編號)

請注意投稿字數問題喔!

aboutfish's 的頭像

nonews:

本次徵文活動設定文章至少要達到500字才能符合投稿資格,你的文章字數不夠,還請再增修重貼喔!

Re:NONEWS

要謹記
在媒體及影像記錄的世界也有許多虛假與偽善
要保有清明的頭腦、獨立思考的能力

暖暖的文章,彷彿看到了當年的那個小女孩。雅玲老師加油,你是

暖暖的文章,彷彿看到了當年的那個小女孩。雅玲老師加油,你是孩子們的"秋香"。

我覺得長這麼大 心中能住著那個小女孩 這是件多麼美好的事

yalin0919's 的頭像

我覺得長這麼大
心中能住著那個小女孩
這是件多麼美好的事
因為她
讓我更有勇氣繼續成為「秋香」^^

總鋪師的孩子與秋香

王英英's 的頭像

看過秋香後,久久無法恢復情緒,跟不要去想的過去,現在心痛,以前心已死,死很久了。我家庭環境條件10歲前算是不錯,爸爸是印刷公司的老闆,家中5個兄弟姊妹,我排老四,我後面是弟弟,小我2歲,3~4歲時候,罹患小兒麻痺。從小我是受虐兒(以前沒有這種名詞),不得已莫名其妙被迫要照顧弟弟所有生活起居,包括帶他去上學,直到她結婚後。

13歲爸爸突然腦血管破裂死亡,我當時看到死亡證明書這麼想著,以後日子更難過了,我媽媽是傳統的婦女,認為女人不用讀太多書,以後都要嫁人的賠錢貨!偏偏我又很愛念書,又必須賺錢幫忙家裡,我極力爭取讓媽媽同意我上學,我會繼續給家用費,當然學費是自理(自生自滅),所以我半工半讀完成我的學業,又要給媽媽家用費。

哥哥離婚後,帶了2個小孩,一個3年級(女孩),一個大班(男孩)又被迫承接帶這2個小孩直到現在,當時媽媽跟我說你沒結婚幫哥哥帶小孩是應該的,我又認了!

媽媽從47歲就罹患糖尿病,她很偉大,她從事總舖師,以前這種職業很少有女性的,因為她39歲就守寡還要養我們這群小孩,所以她的工作,一直以來我都是陪伴左右,跟學習。那個年代會欺負守寡的女人,無論是誰,當然我就是她的保鑣了!我的反應,看人臉色,都是從學習訓練出來的!

我是看人臉色長大的:對內看媽媽的臉色,對外就是別人看我沒爹的小孩臉色,直到我的工作從事旅遊業,雖然沒有讀萬券書,卻走萬里路了,讓我開眼界跟心胸。

從小沒有父母親的愛,大一點又沒兄弟姊妹情,我又任性地當個非婚單親媽媽(目前狀態)自作自受,這是應該吞下去就不談了!

秋香雖然雙腳不方便,可是他有雙親跟自己家庭的愛,還是滿滿的愛,這是我最感觸良多的地方。羨慕秋香的勇敢跟付出,愛人跟被愛都是最幸福的!

在這個當下社會、不公不義的國家氛圍裡,真的很需要更多秋香們,一起散播愛、用愛來改變這麼惡劣的環境!

感謝吳乙峰導演用大愛來呈現出來,這時候全民都正需要的維他命----愛!一起來秋香吧!值得推薦!不看會後悔!

【No.2】/投稿編號 by 編輯室

給獅子多一點鼓勵

台灣紀錄片就像一頭獅子,美麗又充滿力量,堅強勇敢地迎風傲立。
然而縱有萬獸之王的美名,在於都市人,不過就是動物園裡的一角而已。
它存在,我們知道,卻鮮少人願意去認識,更別說要去支持它維護它幫助它。

很多人說自己喜歡獅子,對它的瞭解卻只有它跟彭彭與丁滿是好朋友。
很多人會說自己關心紀錄片,但是進戲院都看鋼鐵人和飢餓遊戲,
金馬頒紀錄片獎項的時間會被他們用來倒茶或上廁所。

在我正眼看紀錄片之前,我也的確就是這樣的人。
我說自己喜歡獅子,可是喜歡的原因說穿了,皮毛罷了。
後來有幸上了吳乙峰導演的課,發現紀錄片工作者儘是些重感情講義氣的人。
為了拍好紀錄片,可以把自己搞得身體壞掉、老婆跑掉、房子賣掉的大傻瓜們。

我曾問吳乙峰:“教練,你們這種拼命的拍法,家人怎麼能理解呢?”
他說:“我也從來沒想過他們會理解。”
我又問:“拍紀錄片這麼痛苦,什麼讓你們堅持下去?”
他回答:“幹,因為那是人家的生命啊!”
他把自己的一切傾注於拍紀錄片,認真地訴說別人的故事。
吳乙峰,他是我見過最熱愛生命的藝術家。

看了他的片,讓我真的體會什麼是用影像說故事,什麼是歷久不衰的電影。
真實地用生命堆疊出來的作品,任何人都會被觸動的,除非你故意撇頭不看。
我不奢望大家都跟那群大傻瓜一樣擁抱獅子撫養獅子,
但是你至少可以多用點心觀察它,給它一點掌聲鼓勵。
若你願意好好地跟這頭獅子相處,那不用我多說,你自己就會體驗到那些感動和美好。

【No.3】/投稿編號 by 編輯室

重新漂洗,穿上彩虹新衣

  我對原住民文化的很多想像還有視野,都是靠著紀錄片開始建立始點,然後一點一點的聚沙成塔,形成今日的我,乃至於今日我對原住民文化的熱愛。

  921地震後,過後兩年,我隨著學長到南投地利村的潭南部落,去參加協力建屋計畫落成的發表,潭南是一個布農族的部落,那天是一年之末,透過主辦單位的安排,除了一起參與食物與住宿的勞動與採集體驗外,我也參加了歡慶耶誕的聚會。當年我大三,不愛看電影,因為覺得不真實。

  從回憶那短短幾天的起頭,非是要敘述我與原住民文化相遇有多大的文化衝擊,而是裡頭的講師(輕鬆穿嚴肅講)分享了一句他做事的執著「溫柔堅定的向前」,那人就是吳乙峰。他應該從沒想過,這句話所分享出來的態度,也讓別人當做警世鐘,在低潮的時候拿來自我勉勵。也因為這次的參訪,讓我開始注意到紀錄片與電影相似範疇又相悖理念的影片文類。

  基於行文方式,本段以下通常會鋪敘上段末,作者對於文類的批評與想法,但其實我並不想這樣做,我想分享的是拍攝者與被攝者間的信任建立這件事。我以為紀錄片所呈現的「信任」是一種很複雜的呈現在畫面以及鏡頭外的質素,這再真實也不過了。但是當你有機會也拿著攝影機的時候,卻覺得,這真的是再困難也不過了。就像交朋友一樣,拿著攝影機的人,交朋友被拒絕的指數,非常高。我曾經有過幾次機會可以交朋友,最後卻變成家人的朋友,而我拿著攝影機的手卻再也沒有抬起來過了,這顯示此人精神不夠強壯,無法擔當朋友強壯的擋土牆。

  在我看著以原住民文化、議題為題材的紀錄片時,我既是一面了解拍攝者所要傳達的觀點,也無是一面在形塑自己觀物的價值,更多時候,是在反省自己的經驗視角是多麼的貧乏與無知。很多時候,紀錄片的社會使命,不就是在反省經驗視角的往返過程裡面,讓已經社會化後的人兒,能重新漂洗,穿上彩虹新衣。

  謝謝紀錄片教會20歲的我,「看人生」。

【No.4】/投稿編號 by 編輯室

一眼瞬間

p1kasilase's 的頭像

在我的生命之中,占有舉足輕重之角色的紀錄片當推<<火線任務>>。

第一次看到<<火線任務>>,是一個功課,為了要了解當年台灣的白色恐怖;對它的第一印象是:哇!台灣的紀錄片也有這麼一個洋味兒的片名阿。現在回想起來,當時這麼想的自己實在是幼稚得可笑!在坐下來欣賞之後,漸漸地感受到火線任務之所以這麼稱呼的原因,在當年那封閉、戒嚴、戒慎恐懼、人人自危的時空背景之下,有一群人敢勇敢的站出來,為了不被時代的洪流吞噬,不因當年被羅織的罪名而低頭,這是多麼令人讚嘆的勇氣!要知道,當時他們已經是有罪在身,若是一個環節沒有處理好,被告密、被出賣,隨時都有可能被送上刑場!

言論以及思想的自由,是天賦人權,在歷史的錯誤之下,台灣卻有這麼多的前輩、先行者要為此而受苦受難,甚至家破人亡,這是台灣必須要正視的過去,也是身為台灣人應知的台灣事,不能因為時間的流逝而忘記這段歷史,放棄追求轉型正義的落實。在解嚴後出生的世代,一出生即呼吸著民主自由的空氣,我們懂得如何享有我們的權利,卻不明白當年這些權利是如何爭取而來的?有多少前輩因此而失去生命,以及和家人共享天倫的權利。我們無法想像那段宛如如今北韓般專制統治、崇拜強人政權的年代,但是我們要記得,這段不容被教科書三言兩語打發過去的白色恐怖歷史。

<<火線任務>>告訴我們台灣人在艱困環境中不屈不撓的精神,以及為了正義甘心拿生命作賭注的氣魄。在看到<<火線任務>>前,過去的我對於白色恐怖的了解就只基於課本上的介紹,以及媒體傳頌的戒嚴情形,對於台灣的這段幽暗傷痛並未有具體的認識,像<<火線任務>>這樣忠實記錄下當年政治犯救援情境的影片,能夠建立起對於台灣白色恐怖的基本概念,也是公民及歷史課很好的教材。

日本人在初次見面的時候總是會有禮的說:初次見面,還請多多指教。在我的生命之中,與<<火線任務>>以及<<牽阮的手>>這兩部紀錄片的相遇,種下了一種使命感,在今後的生命,也會持續的傳承這段歷史。我無法忘記我在電影院看到田爸爸即使生命之火即將枯竭,也不忘嘶吼著他人生所追求的那專一、唯一的目標,當時親身感受到是那麼的震撼,只能任憑眼中的淚不斷湧出,也在看完紀錄片後不斷地問自己:「我能做到甚麼?」前人的心血不會白費,重點是要讓更多人看見。紀錄片的可貴在於打開了人們追求真實之眼,讓大家看到平時可能忽略甚至是被掩蓋的事件真相,紀錄片擴充了我們的生命界限,也增加了思考的催化劑!是當代人生命中所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

【No.5】/投稿編號 by 編輯室

那些年,我們一起錯過的奇蹟

紀錄片之於我,一直只是個相當遙遠、有距離感的電影類型。即使我就讀的學校請來蕭菊貞老師開設紀錄片相關通識課程,老是選不到課的我對紀錄片的刻板印象,總停留在每個人物與鏡頭所進行青澀的對話與不自然的目光相對。

升上大四前夕,我接連錯過了獲得國內外獎項肯定的《翻滾吧!男孩》和牽動全台民眾淚腺的《無米樂》。直到2006年的夏末,那次我卻不敢大意,在上映的首週就趕緊買票走進電影院,看的是大家或許知道那年有世界盃、卻不一定有印象的《奇蹟的夏天》。一切只是因為,我在那部紀錄片上映的十年前,就讀於花蓮美崙國中。

片中呈現足球隊平日上課和辛苦練球的點點滴滴,以及後續南征北討參加比賽的緊繃氣氛,甚至是奮力迎戰後的揪心結局,對我而言,卻彷彿從未聽聞般的陌生。唯一熟悉的是那片曾經沒有圍牆、不時會有遊覽車闖入的校園和三句不離足球隊、總是梳著油頭的陳益雄主任。身在普通班,我們只有在朝會聽老師報告才知道學校的足球隊又拿冠軍、得金牌了,卻從來沒機會看過他們比賽。

大家都念過國中,大概能了解那一段音樂美術家政工藝課會被拿去上國文英文數學理化的慘淡日子。更別說在臺灣,頂多只有棒球和籃球受到關注。當年的我總是不懂為何我們學校會這麼重視足球,這項只有在日本漫畫足球小將翼才看得到的運動。殊不知我的困惑讓自己錯過了這群將國中三年賭在一顆球上的足球隊同學,或許他們能像紅葉少棒隊一樣讓世界看見臺灣。

但是從《奇蹟的夏天》上映之後直到今日,中山足球場依然有名無實、花蓮足協在上半年為了小球員們未來的發展已與中國大陸足球學校簽約,一晃眼又將要十年過去了,不只當年的我從未在比賽現場為他們大聲加油,還有更多人錯過扶植這項連北韓都踢進世界盃的運動的機會。不僅足球,甚至體操、拔河等項目,臺灣的體育發展之路上,還有許許多多具天賦、肯努力的選手,以及在他們周圍願意出錢出力的憨膽人。雖然我們很幸運陸續有眾多用心的團隊透過紀錄片,敘述著這片土地上所上演著的不同故事,但走出戲院之後,更別忘記唯有我們每一個人才能將瞬間的感動轉化為讓改變發生的行動。

【No.6】/投稿編號 by 編輯室

活著 比死更需要勇氣

Marang's 的頭像

還記得自己在摸索研究所論文時,曾經想過以書寫霧社事件做為論文題目,但最終沒有勇氣去面對那想像中的田野,那差了臨門一腳的膽怯,讓我與深山中的川中島無緣,雖然曾經在所內學過賽德克語,也聽聞老師碎唸著她身邊沒有人可以幫忙整理文獻資料,因著許多的不安,便是那般錯過又過了好幾年。

畢業後輾轉來到東部工作落腳這麼些年,對「原住民」族群的理解似是又進了一步,心裡面也些許慶幸著沒有以「霧社事件」做為論文,那是一個自己還沒有膽量去面對的複雜問題,接著魏德聖導演拍出了《賽德克‧巴萊》這部片,更對事件自有另一番不同的詮釋,那麼《餘生》呢?

因緣際會在旁聽的研究所課程上,老師邀請來湯湘竹導演於正式上映之前,在課堂上看過《餘生》這部影片,那時魏導的片正在島上引起火般的瘋潮,各種周邊商品與相關爭議都在同時間發生,相對於此《餘生》給人的是另一種沈靜的氛圍,雖名為賽德克巴萊的三部曲最終部,但卻沒有和魏導的片同時於院線上映,那時觀影的我們還不清楚為何要這樣的操作,直到看完片子才略知其中因由。

終於在漫長的等待之後,《餘生》於2013金馬影展放映了,那山上的風跟影中人在火堆前的絮語,從觀影後便一直深深烙在腦海裡面,很開心在裡面看見教導自己賽德克語的老師身影。

是阿,那遙遠的大山與我何干呢?很多人總這樣問我,也許正如同導演從榮格的角度所說,那是一種集體的情感,當劇組和主角們一到了傳說中祖先的岩壁前,在場的人不管原漢,止不住的何止淚水而已...

導演在片中祭祖的影像看起來很輕,卻總讓自己的眼眶忍不住濕潤,那是隱忍了多久的淚水,在山巔上水鹿凝視的身影,還有撒酒在稜線,在岩壁前向祖靈傾訴的影像,一次次挑著自己心房,彷彿自己也跟著走一遭那遙遠的山稜路,將那糾葛的心情隨著主角在懸崖邊的獨唱緩緩的飄向山谷。

活著,有時候比死更需要勇氣,川中島的人們便是這話最佳的例證。

【No.7】/投稿編號 by 編輯室

無米樂帶我走進紀錄片的世界

2005年的無米樂帶我走進紀錄片的世界,也是目前我最喜愛的紀綠片作品。

在這之前,我幾乎只看好萊塢的電影,對紀錄片抱持著「老舊、題材沈悶」的想法,卻在接觸無米樂後,不但扭轉了我的想法,也讓我開始關心周遭的事物。

顏蘭權與莊益增導演的「無米樂」主角是四位台南後壁的老農,外加一條水牛,當時台灣將加入WTO,在農業面臨衝擊的情況下,他們依舊不改樂天知命的本性。「無米樂」並沒有俊男美女的卡司,題材是台灣並不重視的農業,但該片當年口碑極好,台南後壁菁寮和四位阿公、阿嬤也隨著片子上映紅遍全台。

對一個腳沒踏過土、沒彎腰種過田的台北俗來說,農田是陌生的、水牛和稻穗只在書上看過,當片中出現「風吹拂稻田」的景像時,我一下子就被懾服住了,從來不知道每天吃的米,原來是來自這麼美麗的稻田,也不知道種田真的是勞心勞力、看天吃飯的工作,粒粒原來真的很辛苦。

無米樂上映時,我正面臨大學畢業生涯茫茫,而崑濱伯他們也正面臨WTO的衝擊,農業未來茫茫,他的順天知命的人生觀安慰了當時迷惘的我,而我也從無米樂之後,開始關心台灣上的人、事、物,也透過每一部紀錄片所探討的議題,讓自己有機會去思考片中主角所遭遇的問題、心境,再接觸相關的資訊,慢慢打開了生活的視野。

幾年前紀錄片還不是這麼熱門,我記得都只能趁影展或特定戲院才比較有機會看到,資訊也不流通,很多片子知道時,都已經下檔了。這幾年紀錄片的報導慢慢變多了,再加上社群網路的幫助,現在紀錄片的資訊多了許多,換成擔心錢和時間不夠,也算是另一種的甜蜜的負荷吧。

雖然紀錄片少了華麗的包裝,但題材非常貼近生活且多元,還沒有看過紀錄片嗎?給它一個機會吧!相信你絕對不會後悔!

【No.8】/投稿編號 by 編輯室

不老騎士--追夢的勇氣

skyblue3027's 的頭像

我對親情、老人最沒轍,這部片開始5分鐘我就鼻酸泛淚了。

這些騎士的年紀跟我爺爺差不多大吧,一些常見的慢性疾病,每個人身上都帶著好幾個。但是這些病痛都阻擋不了他們想追夢的心,很多人為此還特地練車,大家小心翼翼地準備着這一趟旅程。

旅程的第一天,團長就病了,不甘心的表情讓我眼淚整個潰堤。接著,騎士和安養院的老人溝通,將彩帶掛在已行動不便的老人身上,讓他也過個癮圓個夢,輪椅上的老人或許是不甘心也或許是感動摻着激動,眼淚直流。可愛的中天爺爺騎到睡著了,說著不好意思,是多麼讓人捨不得。鏡頭開始帶到每個人的故事,牧師夫妻是那個年代結婚後才開始相愛的代表,讓我想起奶奶對爺爺就算有再多怨懟,只要一提到爺爺還是會眼淚直流,直喊著嗯甘啊。有人是國軍,有人是日軍,不管過去是什麼,如今都是這趟旅程的夥伴,彼此分享著大時代留在他們身上的印記,我們正慢慢地失去著這些故事。有人說話帶著鄉音,有人嘗試說著台灣國語,這躺旅程大家都努力想為彼此打氣。最讓人噴淚的就是桐伯帶著妻子的相片環島,茭杯時的那句:這就是某啦!那種自信來自於一種很含蓄的深情。

導演精挑細選所收集到的材料,塑造幾個主要角色的特色,例如:賴團長呈現的是一種責任,桐伯表現的是承諾,其他的爺爺是種樂觀。非常感謝導演將這些人物具體化起來,也在零散的資料中,找到幾個焦點可以呈現。今天會後我問了導演如何篩選材料,其實是因為之前看過有人討論這部片看到最後會覺得少了些什麼,跟青春拉拉隊比較起來,沒這麼完整,今天的我看完也有這樣的感覺,所以才會想問他如何篩選故事。故事過了宜蘭後節奏似乎快很多,會覺得後面稍微薄弱(雖然我還是哭了...),或許跟導演設定的故事主軸有關係吧,寫到這裡突然覺得自己應該要問的是:關於節奏的安排有沒有什麼設定或預期,在接到這個案子的時候心中是否有一個預定的想法或架構?(唉,還是沒問好問題...)下次4/26再問一次好了:p

提一下我最喜歡蘇花公路那一段的拍攝,路況的險峻突顯出騎士們的堅定。導演沒有交待摔車的經過,用遊覽車和機車相互逼車互鳴喇叭來提高緊張度,我很喜歡這樣的鏡頭安排。(純粹指說故事的手法,不是我喜歡這樣的情節啊啊啊啊啊)

這部片我會哭得這麼慘呢,大概是因為這群騎士跟自己的爺爺年紀相仿有關。從這群騎士的一舉一動中,我彷彿又看見爺爺。桐伯說他年輕時喜歡載着他太太四處遊玩,爺爺也是這樣,所以小時侯爺爺常帶我和奶奶往阿里山跑。直到我高中回鄉下,爺爺還是興致勃勃地想開車載我們去墾丁去海生館之類的地方玩。爸爸就像是片中那些騎士的子女一直很反對,如今我卻有點後悔長大後沒再陪著爺爺出去玩...我想那一輩的老年人,年輕時比較辛苦,經過動盪不安的時代,等到經濟稍微好轉,可以買代步工具到處趴趴走時卻已經老了,但是年輕時的夢想還是想實現啊,才會一直很想到處走走看看吧~

另外有一段是兩個老爺爺唱著神風特攻隊的歌,爺爺受過日據時代的教育,小時候我和爺爺一起住,都是陪他看日本武士片。因此當兩個老爺爺講起日文時,我想起爺爺會看日文書,會說日文,在聽到我高中第二外語學日文時,興奮地想和我交流。而這一切都只能在我腦海重覆播放了...

我好開心今天有好多外國人留到最後,而且迴響好熱烈。隨著醫療進步,老年人的照護是目前全球性的問題,關懷老人與重視老人心理,都是重要的議題。這部片證明了老年人的獨立,也讓老年人不再覺得自己是風中殘燭。這部片真的很值得看,渲染力非常強,我偷偷觀察到好多人都在擦眼淚。而這些返老頑童的騎士也逗着大家好開心,讓觀眾又笑又哭的。雖然後1/3有些薄弱,但仍瑕不掩瑜。請大家多多支持國片,關心身旁的老年人,勇敢追夢,也期待導演有更多好作品!

最後更希望台灣其它紀錄片也能有相關管道和機會讓全世界看見。

【No.10】/投稿編號 by 編輯室

謝謝參加

aboutfish's 的頭像

skyblue:

你都聲明不參加投稿了,我們也只有尊重,不過你寫得這麼好,不參加很可惜呢。還是謝謝你的分享喔。

(本來可以把你這篇列為第十篇投稿,本次徵文活動篇數就算達標了,總編只能表示遺憾......)

不好意思啊~

skyblue3027's 的頭像

不好意思啊~因為我想說我在國外,萬一有獎品的話我都拿不到 QQ
不然也可以參加啦,這樣剛好第十篇!!

國外我們也可以寄!

aboutfish's 的頭像

skyblue3027:

謝謝你的參與,那我們就列入第十篇(且把你開頭聲明不參加投稿的句子刪掉),如果你得獎了,會把首映券換成你一定可以用到的東西。

另,請在個人資料上傳一個「圖像」,這樣首頁呈現就不會只有跟別人一樣的笑臉喔~

紀錄片後面那個人 那些人

AliceLin's 的頭像

其實我看的紀錄片很少,但不代表我不喜歡紀錄片。相反地,我尊敬那些不斷在尋找關注議題,然後以影像及獨特說故事方式記錄或呈現事件的紀錄片導演以及他們的工作團隊。就跟看電影一樣,導演是誰、題材是什麼,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吸引力。每個導演一定有他自己獨特的生命歷程,影響著他們選擇的議題,如果可以親自聆聽導演的想法,感覺很棒,也可以更了解導演想呈現的角度與面向。

第一次聽紀錄片導演的演講是蕭菊貞導演,聽她分享拍攝《渡─證嚴法師的慈悲喜捨》這部人物誌的跟拍過程,聽她說自己如何在跟拍過程中,見證她所拍攝的對象-證嚴法師的德行,如何受到感動而卸下自己原來有點桀傲不訓的態度。最近一次是兩天前聽到”一首搖滾上月球”的黃嘉俊(黑糖)導演演講,這是慈濟大學為學生們準備的生命教育講座。我注意到這位導演拍攝的議題都是有著特別屬性的人物,從第一次看他的記錄片”飛行少年”,那時候我其實是受到片中的觀護人盧蘇偉的吸引而看了這部記錄片。這部片子記錄在花蓮信望愛學園中一群有著非行(非常行為)的孩子騎獨輪車挑戰一千公里環島的故事,由於在花蓮生活十多年的經驗,對這群孩子的表現有更多的體會和感受。而後黑糖導演又去衝撞收出養家庭的議題,拍攝了”嗨!寶貝”,到最近即將上映的”一首搖滾上月球”,談論的是罕見疾病家庭不落跑老爸組band逐夢,與台灣男人在傳統社會價值觀中被壓抑的情感。從黑糖導演的自我介紹知道導演在921發生當年,因剛好在新社服役而親眼見到並參與救災,了解到所謂人間煉獄是何等的慘狀,因而對生命的意義與生命的價值開始反思,最後決定從一個少年得志的主流廣告導演轉型為記錄片導演。

如果不是這些在紀錄片背後選擇題材的人,因著他們的人生體驗,與希望追求的人生價值或內心懷抱的理想,克服難題尋找拍攝的議題,尋找關注的角度,我想很多人可能在時光的流逝中很快就忘了先人的容顏、忘了文明高度發展引發的環保相關問題、也不會想到社會上許多帶著殘破的靈魂掙扎著活著的人。

紀錄片導演,那些共同參與的人,一部一部完成的紀錄片,或激勵人心、或呈現事件、或引發關注議題。

我敬佩這些人,那些在記錄片後面的人及掌握紀錄片靈魂的導演。

【No.11】/投稿編號 by 編輯室

拾起被遺忘的時光

台灣近年來的紀錄片蓬勃發展,雖然不是每一部都看過,但只要有時間有機會觀看紀錄片,其實都一再再打破那既有的「沈悶」、「說教」等名詞,似乎一直以來紀錄片就逃不了背負社會責任的意義,於是很多人對這個名詞近而遠之,然而台灣近年的紀錄片,除了敘事功力絲毫不亞於劇情片的呈現,而更因為「真實」這股力量,讓紀錄片的發酵能力,不止是結束在影片的拍攝上映,更是在影片拍攝之後,工作夥伴與被攝者緊密的生命連結,甚至是讓觀眾對這樣議題的深刻了解。

印象最深刻的是前年楊力州導演的「被遺忘的時光」,這部以失智老人為主題,導演卻巧妙地用敘事串聯的手法,串起幾位失智老人的故事,透過電影的呈現,反而不讓人覺得失智症是一種疾病….當中似乎也帶點美好跟浪漫,那種時光凝結雖然造成周遭親人的痛苦,但就對當事人而言…也許是快樂的吧!一直在時光錯亂中到底是什麼樣的感覺?當你最愛的人陌生地對你又是怎樣的感覺?在這部片裡面感受到很濃烈的情感。是啊!為什麼冠上「失智症」這個名詞,就好像被標籤化一樣,除了陪伴照顧的人員之外,我們社會大眾似乎對這個族群依舊是陌生的,我們從來不會設身處地為他們著想,甚至發生在自己家人身上的同時,我們卻也忘了,當我們還在牙牙學語的同時,爸媽也是拎著我們的手,一步一步耐心教導著我們,但他們受失智之苦的同時,我們卻無法接受那宛若孩子氣般的任性了…。

對我而言,一部紀錄片「切入的角度」對我來說是很重要的,導演用什麼樣的觀點去看待事情,觀眾就會接受到怎樣的資訊。我很開心台灣一直有努力不懈的紀錄片工作者,花很多的時間去了解議題,融入自己的觀點與想法,然後製作成一部紀錄片,就如同正在上映中的「看見台灣」一樣,齊柏林導演用這樣的高度去看待台灣、去理解台灣,這是他看待台灣的方法,然後他用一部紀錄片,告訴大家他「看到」了什麼。

我一直很樂見其成台灣紀錄片未來的發展,只有透過紀錄片才能發現屬於台灣珍貴並且少為人察覺的寶藏,你會發現那些美好沒有不可能,只是完全取決你用什麼眼光去看待,而紀錄片可以當你的第三隻眼,帶領你看到更精彩豐富的世界!

【No.12】/投稿編號 by 編輯室

我所認識的臺灣歷史紀錄片,及其外

從《南進臺灣》開始,大螢幕上的黑白畫面搭配旁白,時光透過影像陳述日治時期臺灣史。這是臺灣目前存有最早的影像紀錄,同時也是我對臺灣歷史紀錄片的初入門。

儘管生於解嚴後的1988年,但回憶自己對臺灣的認識卻未必多於戰後第一、二代等較於自己提早十或二、三十年在島上報到的臺人。從「五胡亂華」到「八國聯軍」,我們精細的在求學階段背閱中國歷代相關歷史事件與戰後條約,卻往往以「近現代」之原罪僅約略了解與我們更為相關的二二八與白色恐怖。近代歷史公然還諸於史,以致臺人在戰後集體失憶,並這種失憶自戰後延續、跨越至解嚴與新世紀的世代,或由我輩所繼承。

然我無意藉由《南進臺灣》窺視臺灣史一角,自此三年來,臺灣歷史紀錄片的觀看與研究成為我最大的志趣。

從日治時期國策紀錄片《南進臺灣》開始,我開始依循時間年代與近年影像導演創作,藉由影像追尋近代臺灣史的發展,其中包括戰後1988年由天下出版社製作、張照堂導演的《一同走過從前》,和跨越新世紀符昌鋒導演的《打拚:臺灣人民的歷史》,臺灣歷史的可歌可泣並非流於教科書上的平面口號,影像的動態更具體展現臺灣透過人物所展現的生命力,更為重要的是,「悲情」在觀看這些紀錄片之後未必是我所認為臺灣所適合的歷史基調,在悲情之外,影像不僅異於文字書寫,更展現臺灣在各時期殊異的文化與人文風情。另外,不同時代以不同詮釋角度敘述臺灣史,這也成為自己在觀看之餘無意發現的臺灣影像歷史詮釋史。於是影像與歷史隨著時代的脈動輔而合匯至近十年蓬勃成果。

近十年,臺灣歷史紀錄片浪潮多以「小歷史」作為主要題材,這波浪潮主要由於解嚴與九○年代臺灣主體性的興起與口述歷史的發展,以庶民為討論對象的個人與集體記憶成為臺灣歷史紀錄片重要軀幹,而我有幸在這波浪潮之後/中嚐取臺灣小歷史影像的在地繁花與過往記憶中的異果。作品如郭亮吟《綠的海平線》以日治時期前往日本製造飛機的「少年工」為主題,挖掘失落的日治臺灣與戰爭史,距離戰爭遙遠的我透過螢幕探視無奈被戰爭推著往前走的臺人,與戰後歷史經驗於個人身上所留下的疤痕──無論身體與記憶。無奈的何止戰爭亂世,陳麗貴《青春祭》與滕兆鏘《白色見證》讓我得以透過個人的創傷經驗觀看臺灣戰後歷史的另一個切面,白色恐怖在影像中不僅是單一片面的記述,更多的是透過影像聲音所匯聚的個人與集體控訴。此外,在族群與歷史的議題上,湯湘竹的「回家三部曲」亦為自幼世界觀僅存本省記憶的我所驚艷,不可否認,回家是一條漫漫長路,然在空間距離之外,時間竟成為回家更為重要的關鍵點。如果紀錄片是一種「真實」的再現,影像所陳述的故事令人不捨。

另外,透過幾部作品,我感覺臺灣歷史紀錄片所展現的並不囿屬於臺灣本土的在地敘述與論述,作品如簡偉斯、郭珍弟的《跳舞時代》即透過歷史影像、聲音表現出臺灣在本土記憶中跨國脈絡的不可缺席,而薛常慧的《藝霞年代》亦以歌舞帶領我們回到那個曾經包括日本、中國與西方音樂歌舞元素的在地臺灣歌舞文化。

這些透過螢幕畫面與聲音所呈現的臺灣歷史為過往的我所陌生,不同於歷史除教科書上所寫、幼年長輩口述的個人私我生命史,影像紀錄片於我面對歷史的經驗,開拓另一條探視臺灣史的途徑。臺灣與臺人並非生而平等自由,臺灣也不該恆以悲情定調,以臺人身分自居,我以為我們所認識臺灣永遠不足,而影像成為文字之外的另一種選擇。

在歷史主題上,不可否認的是,以我的角度觀看「臺灣史」,的確帶有「長鏡頭」的距離感。便在自己最感興趣的歷史紀錄片之外,以紀錄片挾有雙刃的本質性,我所觀看的環境紀錄片如柯金源《福爾摩沙對Formosa》、紀文章《遮蔽的天空》提醒我們身為臺灣人,在一昧求取經濟發展之外,必須面臨與重視環境課題。另外,周美玲《私角落》、陳俊志《美麗少年》在主流異性戀之外展現另一種關於身體與性別的論述亦為自己興趣的領域佔據經典地位。與自己相關的教育議題上,黃嘉俊的《飛行少年》這部讓我眼淚完全潰堤的作品,在我習修教育學程期間成為無措面臨青少年相關理論時,找尋實際案例的最佳對照文本。另外,由公共電視製作的「教育改革」系列也以不同觀點提出種種相關議題的疑慮,教改無止盡的推行,那些問題將在改革後留下,這些紀錄片所提出的問題成為與所有人相關並值得省思的問題。而顏蘭權和莊益增《無米樂》,與同樣有「犯規」之嫌的後作《牽阮的手》,在地方經濟與政治議題之外所「滿溢」出來的臺灣人文情感與樸質,更是這些原定屬於嚴肅題材紀錄片作品無意間因為臺灣在地所發散的濃厚氣味,在議題批判之外,以情感之名偷偷賺取觀眾的眼淚。這些紀錄片作品在面臨不同社會議題時採取最尖銳的呈現與回應,在資訊爆炸與媒體氾濫的當今,這些影像作品所發揮的獨特批判性與滿溢出來的人文關懷成為臺灣近年紀錄片成為另一種顯學的重要元素,而這也是我所認為臺灣紀錄片最為獨特的魅力。

最後,作為有幸搭上這班列車、近年臺灣紀錄片的忠實粉絲,令我所期待的是,如果世紀初的第一個十年,《跳舞時代》透過音樂、舞步等歌舞與思想為臺灣歷史紀錄片展現臺灣歷史「跨國」的元素,則在第一個十年之中──彭文淳的《歌舞中國》,與第一個十年之外──獲獎無數的姚宏易《金城小子》,則以資金與人文視野的合作、跨越,或將引起臺灣紀錄片的另一波浪起高潮,期待臺灣紀錄片藉此再有另一條發展之道。

【No.13】/投稿編號 by 編輯室

臺灣紀錄片與我

daisyleeak's 的頭像

總是在某些生活中的偶然時刻,與臺灣紀錄片相遇。

乘著課間空檔逛圖書館,接觸到《嘜相害》;也是在圖書館的架上,看到郭亮吟導演的《軍教男兒》DVD;在課堂上在學校社團舉辦的社課,看到《好國好民》與《T婆工廠》;因為對《無米樂》的喜愛和對田媽媽、田爸爸的欽敬,努力買到《牽阮的手》的院線電影票……

《嘜相害》短短的廿一分鐘,令我全身如通電一般,待得回過神來,淚水早已涔涔而下。抹著滿臉淚水,匆匆趕往下一堂課的教室,一路想著:我們怎能、怎能任憑那麼殘酷的事情在身邊發生,而渾然不覺?

《軍教男兒》中,恆春兮大哥以輕快口吻道出「車輪牌洗腦機」的廣告,謔而不虐的點出黨國統治的本質。而那些「歸休」多年而無所依歸的老前輩,所吐處的一字一句,都鏗鏘地打在心上。

《綠的海平線》播映結束,我閉上雙眼,片中昔日少年兵的形影如幻燈片般閃現眼前:因恐懼而不敢報名「國語」補習班,後來學了英文而到美國大使館擔任司機的老前輩;那位「國語」說的流利,卻幾乎回不了家鄉的老爺爺;還有好多好多。之後,每次看這部紀錄片,說起來實不知該不該慚愧——每每熱淚盈眶。

仔細想想,也許和我接觸到的紀錄片類型有關,也或許是我太過脆弱或善感,我的觀影經驗,和淚水真的分不開。但我願意再流千百次淚,然後在淚未乾之際,為這片土地,盡我的一生。

【No.14】/投稿編號 by 編輯室(因本報時間系統出問題,本次採特例列入,下不為例)

請指教 : )

daisyleeak's 的頭像

請指教 : )

因紀錄片而轉向的人生

意外的從《咖啡正義》開始的紀錄片人生。
當時懵懂地看了這部充滿社會正義與公平貿易的紀錄片,其實對於紀錄片仍一知半解,也因為敘事的節湊與熟悉的好萊塢電影實在差太多而睡著,卻意外開啟了我對紀錄片的興趣,慚愧的是,我對台灣土地上的議題更加陌生。
因緣際會下,看了《河口人》與《我愛高跟鞋》,兩部台灣紀錄片工作者的作品,分別對於不同議題提出紀錄與批判,《河口人》富含感情的常民生活,讓我意外發現原來台北市還有這樣的生命故事存在;《我愛高跟鞋》用最貼近日常生活的好奇,對於女性的「必需品」做了最詳實的追蹤與紀錄。兩部片對我來說,呈現出與我平常所接觸的影像作品完全不同的風格,更重要的是讓我重新以不同的角度來觀察這個世界,我才發現,原來透過影像的敘事,可以產生如此深具的影響。
透過紀錄片,對於社會現象產生更深層的理解與反思,讓我對於當代的台灣社會產生更多的思考。
後來《牽阮的手》在戲院播映,我難得地買了電影預售票,滿心期待地到電影院欣賞。沒想到出來之後只感到更加的沉重。沉重的是,我意識到現代台灣社會的民主,是經過這麼多前輩們的犧牲奉獻,甚至是失去性命所換來的,然而,現在的台灣人民卻因為將民主視為理所當然,不加以珍惜,失去對於當權者的批判能力,只淪於藍綠無謂的對決與為反對而反對,我們失去了當初對於民主社會的美好想像,民主的可貴我們已經完全忘了,現在只剩追求個人的利益,少了一種肩負社會責任的氣魄,不論是當權者、政治人物、乃至於人民都是。我也更堅定了自己的信念,應該為更人民發聲,並永遠抱持著對於社會的熱誠。
《被遺忘的時光》、《拔一條河》讓我感受到紀錄片敘事的扣人心弦,《不能戳的秘密》的全心投入與追根究柢也令我欽佩景仰,女性影展、CNEX影展中等等紀錄片的催化下,讓我更加相信紀錄片的社會影響力,在數位時代的影響下,勢必可以透過不同的管道讓更多的人可以接觸到更多元的議題,讓更多人可以發揮自己的主動性來關心、改變,絕對可以讓我們更加接近那個美好理想的社會。最近仍有許多的社運紀錄片同時在進行中,相信2013年的台灣紀錄片成果會十分豐碩,我也更加篤定地走這條不歸路。

抱歉,已經截止了

aboutfish's 的頭像

daisyleeak、萊恩:

非常感謝兩位熱情參與,但是很抱歉,這次徵文的截止時間是11/1午夜,當本報系統時間轉換到11/2的時候,後續的投稿就不符合規定了。且萊恩沒有登入本報會員帳號,只能算是普通的留言。

為了感謝兩位的心意,編輯室還是會給兩位參加的獎勵,還請萊恩記得申請會員登入帳號重新留言一次,編輯室會用信件跟你們聯絡後續寄參加獎的事宜。

總編您好! 很不好意思!

daisyleeak's 的頭像

總編您好! 很不好意思! 我在投稿之前沒有對過網站時間和自己手邊的時間, 發出文章便發現頁面顯示的時間和我的電腦時間有不小的落差QQ (像是現在這個留言也是......) 真的沒有超過時限耶......

投稿時間是以本報為準

aboutfish's 的頭像

daisyleeak:

因為各電腦系統時間的落差,本報徵文活動的時間自然是以本報的系統為準,上頭留言已顯示「由 daisyleeak 在 2013/11/02 - 00:09 發表」,確實是超過時限了,舉辦活動公平起見必須遵照公告規定處理,無法將你的文章列入正式評選編號裡,請見諒。但為了感謝你的熱心參與,編輯室還是會寄參加獎給你,希望你不要氣餒喔。

謝謝板主! 不好意思想請問板主是否能看到我的發文時間的?

daisyleeak's 的頭像

謝謝板主! 不好意思想請問板主是否能看到我的發文時間呢? 因為00:09是我編輯後的時間, 不是投稿時間!

很抱歉造成您的麻煩...... 好生活的時間真的比較快QQ

daisyleeak's 的頭像

很抱歉造成您的麻煩...... 好生活的時間真的比較快QQ

daisyleeak:本報留言時間並不會因為你修改而變化

aboutfish's 的頭像

daisyleeak:

本報留言時間並不會因為你修改而變化,無論後頭編輯修改多少次,系統顯示的時間仍是你第一次送出留言的時間。經清查,本報系統時間顯示「目前確實比正常快了7分鐘」,若以你留言顯示的時間超過截止時間9分鐘,你還是超過徵文截止時間才留言。

但由於你的例子,讓本報發現以前從未發現的系統問題,並且無法排除「你當時留言的系統時間比現在還快」的可能,所以本次採特例列入評審範圍,但以後再出現類似爭議,公告時將說明「一切以本報系統時間為準,超過時間一律不列入」。

現在的時間是...

charlesc.tw's 的頭像

1305?

現在時間是

daisyleeak's 的頭像

1332!

時間已修復

aboutfish's 的頭像

謝謝你的提醒,本報系統時間已修復。

發表新回應

這個欄位的內容會保密,不會公開顯示。
  • 自動將網址與電子郵件位址轉變為連結。
  • 可使用的 HTML 標籤:<a> <em> <strong> <cite> <code> <ul> <ol> <li> <dl> <dt> <dd> <img> <small> <span>
  • 自動斷行和分段。
To prevent automated spam submissions leave this field empty.
CAPTCHA
請輸入檢核文字,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