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年 12 月 03 日
› 首頁 ›
主題網摘分類:網路探索
如果沒有樂生,這個部落格不會有現在大家所看見的文字;因為沒有樂生、沒有瓦礫發起「讓樂生人權決定我們的總統」、沒有草爸做了那麼多podcast、沒有How的訪問、沒有wenli的手繪圖、沒有人寫出各面向的樂生與其背後的結構問題(雨漣、阿潑、弱慢…)、沒有集資登廣告,我覺得我不會知道部落格的力量是什麼。
|
眼下我最大的樂趣,就是一天天看著中國網友們前仆後繼地攻佔推特柏林牆,透過衝過一堵充滿惡意的虛擬長城,在另一堵早已倒塌二十年,卻重新成為抗議如今世上最強、最大的人為資訊障礙舞台的虛擬高牆上,證明他們每天微不足道,卻無比重要的勝利。
|
你不再仰賴少數編輯為你決定你該讀的消息,該認定的集體關切。也不用倚靠網站修訂演算法,為你排除那些愛鑽漏洞的人。你可以非常簡單就成為自己資訊來源的主宰,打造自己專有的消息來源。而且既符合你的興趣,但又會推薦更多出乎你意料之外的有趣主題。
我這輩子從沒看過這麼美妙的發明。而他的遊戲規則還那麼簡單。
|
在網路世界和政府救災體系之間,並沒有任何來往,因為現有的應變中心只能處理「轉換成119電話的訊息」,此外他們忙於救人,不會用即時的方式持續在網路世界更新最新消息。 這就是我們在此次風災中最主要的工作,在各地應變中心建立連絡站,把網友發佈的各種求救訊息傳遞進政府救災體系…
|
經過了數日的努力與實證,在行政院的兩位政務委員幫助下,數位文化協會在台北的核心成員,趕赴行政院簡報、並且終於在當天,進駐到中央災害應變中心。這可以說是對連續幾天不眠不休、不斷拓展戰線、尋求橫向連結的所有工作人員最好的肯定,因為從來沒有民間網路組織進駐到防災中心的前例…
|
歐巴馬的網路動員之所以成功,不是因為他讓選民認識他的私生活,而是因為選民在這自我組織的學習過程中看到改變政治的可能性。我們要的不是政治人物的搏感情,我們要的是政策與資料的透明。網路使用者絕對不是新聞媒體口中的網友鄉民,網路使用者是對正確資訊有渴望、對議題討論有習慣、對組織學習有經驗的公民。
|
政府在第一時間就要成立救災官網,不用多美觀,只要有簡單好記的網址就好,然後儘快透過各種管道把網址強力放送出去(如電視跑馬燈、PTT、手機簡訊等)。網站內容可以分成幾大塊,包括:(1)最新災情彙整;(2)全國各地緊急連絡管道;(3)需要物資及捐贈方式;(4)交通道路狀況…
|
我們平台業者幾乎每星期都會收到幾件類似的客訴,抗議某某人在網站上中傷、抹黑他,要求我們把文章下架。站在一個旁觀者或鄉民的角度,或許會覺得這些被控訴者未免太過小氣,為什麼不能大大方方的上去回應,很有雅量的接受批評,謝謝對方的指教就結了?但當事情發生在自己身上時,恐怕就不一定可以這麼蠻不在乎了。
|
起因是因為近來傳出中國政府想要在中國販賣的電腦中安裝「綠壩」,引起譁然。中共美其名是要防堵色情保護孩子,其實大家心裡都清楚,那是要更進一步監視你,還有防堵你使用或接近他們不想讓你知道的資訊。而綠壩的問題恐怕在於,你連上網都不必,只要在電腦上操作,就可被監控防堵。
|
備份服務牽涉到使用者究竟對於自己的資料有沒有實質的控制權,還是說一旦文章上了BSP之後就只能任無名宰割。沒錯,這是一個使用率低的功能,但卻是具有重要意義,是無名目前唯一可以讓使用者放心,覺得自己還擁有資料控制權的功能。
|
功能越強,使用者有意無意中失去的隱私、時間、以及屬於自我的生活可能也越多。如果網路社交這件事情有崩解的一天,大概不外乎這個原因:技術發展超越了使用者對自己的掌控。
|
因為形體、發文形式的轉變,同樣是每日紀錄自己心得、想法的行為,似乎已經從部落格那樣具有明顯主從關係的「I Say」變成微網誌的「We Share」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