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尋生活願景,當老屋點亮城市之後

  *寮國咖啡所在的小巷,與開隆宮為鄰(左)、寮國咖啡店內一隅(右)/攝影/不理嗑托

炎熱的早上,嚴伯伯拿著花,沿著開隆宮前曲折的小巷,經過一棟棟不起眼、甚至有些雜亂的舊房子,走進一間有點異國風情,卻和周圍老廟、老街景色融為一體的咖啡店,自在地坐下來點杯咖啡。店裡一名外地來的學生笑著問他:「阿伯也喝咖啡呀?」七十多歲的嚴伯伯驕傲地說:「你可以喝,為什麼我不行?」一時欣喜起來,便和這名素未謀面的學生聊起他一生的豐功偉業。

這裡是寮國咖啡,也是老闆張瑞明老家的前庭。「我媽還住在裡面,這是我家呢!」張瑞明笑著對想進去參觀老屋的觀光客解釋。張瑞明的父母長居此地,早年曾在此做過拖鞋的加工。不敵大陸廠商競爭,拖鞋廠收起來後,便藏身在安靜的巷弄中,化身單純的民宅。起初,張瑞明向家人提出要用老家前庭改裝成咖啡店的想法,所有的親戚朋友都不看好,直說「在這種地方一定不會賺」。

但張瑞明不以賺錢為目的,只想維持退休後的生活。建築本體沒有經過太多變動的寮國咖啡,開店三年多來,已成為周遭居民生活的一部分。早上九點多開始營業,便是絡繹不絕的「頭家,一杯冰咖啡!」2010年,長期關注老屋保存的「古都保存再生文教基金會」,注意到這間隱身在台南巷弄裡的老屋咖啡店,過來與張老闆聊了聊,邀請寮國咖啡加入第二屆「老屋欣力」的老屋串門蓋章活動。

  *老屋欣力串門地圖,遍佈於台南市中西區,按此可看大圖/古都保存再生文教基金會提供

老屋再生小景點,刮起府城新風潮

「老屋欣力」,這個在2008年第一屆活動開始前,還不為人熟悉的名詞,短短兩年間已成了老屋再生的代名詞,在台南引發了一股重新利用老屋的風潮。兩屆活動下來,加上媒體報導的推波助瀾,探訪這些老屋再生的小景點,儼然成了古蹟與美食之外,遊玩府城另一個重要的理由。「當時沒意識到會發展成這樣!」古都基金會執行長張玉璜笑著說。

台南早有幾間經營已久且頗富盛名的老屋商店,如窄門咖啡、奉茶,古都基金會從推薦介紹這些老屋個案開始,希望能拓展民眾對老房子價值的認識。從第一屆的19處老屋經營案例到第二屆的22處,不少案例是近兩年,由一些對老房子有興趣與熱忱的年輕人投入經營的。這些經驗讓古都基金會充滿信心,甚至發下豪語,「到了2025年,老屋經營案例要達到300處!」

2011年2月,古都基金會曾在推廣環保概念的Green綠雜誌撰文,定義老屋為「屋齡三十年以上,非當代形式的完整房子。排除六○、七○年經濟起飛大量製造、複製,不具地方感的,用方塊磚丁掛磚的販厝。不過屋齡的限制並非那麼絕對,主要取決於建築的時代感與完整性。」但相對於老屋,許多民眾更好奇的往往是:「老屋欣力的『欣力』是什麼意思?」

張玉璜解釋,「欣力」指的是「滿足當代使用需求……能具體展現新舊交融的美好成果」。這種老房子再利用的概念,與過去注重的古蹟保存想法截然不同。張玉璜認為,沒有常民生活參與其中,老房子就算修復得再完善,仍然只是一個空殼子,「我們追求的,不只是老房子本身,而是一種對美好生活的願景!」

 *破屋有著老樹纏繞的破舊外觀(左),店內裝潢則走古典華麗風(右)/攝影/不理嗑托

老屋的復舊與創新,取決經營者風格

走出位於古蹟祀典武廟旁的基金會,沿著門前的永福路往南,經過有著六十年歷史、至今仍保存手繪海報傳統的全美戲院,不到一分鐘的路程,拐進巷弄裡,又是另一間令人驚奇的老房子。要不是那被老樹纏繞的外觀太過顯眼,很容易錯過這間看似破舊的酒吧,而它也恰如其分地名為「破屋」。

「我就是喜歡這種頹廢的風格!」三十出頭的老闆林文濱,留著藝術家般一頭自然捲的長髮,酷酷地說。

破屋內部古典而華麗的燈飾和家具,加上林文濱偏好人體模型的主題擺設,常讓初來的顧客以為走進了「鬼屋」。連破屋在內共經營三間老屋的林文濱,對老屋的熱情不言而喻,但他經營老屋的裝修風格,卻有人不敢恭維。「美感經驗本來就是很主觀的呀,」林文濱不以為意,「倒是一些老屋經營者,把老屋改裝到完全看不出是老屋,那才可惜吧!」

  *古都基金會副執行長顏世樺(左)和執行長張玉璜(右)/攝影/不理嗑托

商品味壓過文史保存,掀起批評聲浪

回到台南中西區的街頭,許多店家儘管外表樣式看起來老舊,裡頭卻有新穎的裝潢與設計,讓人難免時空錯亂。2008年老屋欣力活動後,旅遊、時尚雜誌爭相報導各種特色店家,老屋改造似乎成為一股時尚品味。於是「老屋新店」一間接著一間開,甚至有外地人特地到台南租老屋,只為了跟上這股潮流,經營一間有懷舊感覺的店家。

原本不起眼的老房子價值一時水漲船高,開始有人購買老屋作為收藏品,老房子彷彿也成為待價而沽的商品。保存老屋、保存文化價值的本意,在這種商業行為中漸漸消失。「老屋」本身變成一種特色,卻失去各自蘊含的獨特故事。當這種現象累積到一定程度,質疑老屋欣力過於商業化的聲浪也開始出現。

張玉璜坦承,諸如此類的「怪現象」正在台南各地不斷上演。面對這些質疑,張玉璜解釋,活動初衷強調的是空間經驗與常民生活的結合,這可以透過許多方式進行,「只是目前大多利用商業經營的模式」。再者,第二屆的老屋串門活動是為了吸引觀光客來參觀與蓋章,古都基金會也不大可能推薦私人住宅。

   *位於台南火車站附近的國度豐收教會,該建築原為台鐵倉庫/攝影/蔡紀眉

摸索改善活動模式,推廣老屋多元價值

古都基金會的副執行長顏世樺進一步說明,第一屆活動時,就有評審發現老屋經營模式不出餐廳、咖啡店、酒吧,都可歸於餐飲業,種類不夠多樣。於是到了第二屆,老屋欣力推薦的點就納入不同的經營模式,包括民宿、二手書店、理髮店、旅行社、藝文展演空間,甚至是教會。「不可能有百分百完美的老屋經營模式,重要的是如何看見老屋裡的多元價值。」顏世樺強調。

顏世樺說,確實也有些老屋經營者的故事相當動人,但建築維護技術還有加強的空間。其實第一屆時基金會就曾對每個獲選的老屋進行評比,沒想到卻導致部分經營者的不滿,於是第二屆改以名人推薦及老屋串門活動為主。後來引發各界廣泛迴響,基金會也意想不到,只是一些批評的聲浪,讓基金會開始反省:「是不是跑得太快了?」

經營部落格「印海寺的奇想如是說」的格主「印海寺」,關注街屋保存議題已久,常在格上發表相關言論。身為童年住在建成圓環的老台北人,印海寺也對台南刮起的這陣老屋風潮感到好奇。他觀察這幾年來城市發展的脈絡,比較台北與台南兩地不同的背景與條件,幽幽地說:「利用商業經營的模式獲得民眾的關注,也許是一種必要之惡。」

  *由台南老屋改裝的理髮店,老鐵窗與新裝潢的對比/截圖取自老屋欣力活動網頁

商業是起頭非常手段,認同感才是根源

從資本主義的邏輯來看,印海寺認為台北由於建商大量開發舊城區土地,導致一些舊建築與傳統文化快速流失。與台北相比,台南的土地價值在市場上較低,都市更新的壓力較輕,為了建築新大樓而粗暴拆除舊建築的問題也因此相對較少。另一方面,台南本身的歷史厚度也夠,才能在沒有老屋欣力光環時,就孕育出經營將近二十年的窄門咖啡。只是在台灣社會長期漠視老屋價值的情況下,這樣令人驚豔的老屋經營案例畢竟仍是少數。

雖然商業經營原本就是城市居民生活的一部分,但對於鼓勵商業經營個案的作法,印海寺覺得這是種「非常手段」。先打造一些「明星店家」鼓勵民眾跟進,但後進的店家多了起來之後,「再這樣搞就會完蛋」。印海寺有點不客氣地說,這種作法不見得能使民眾實際改變對於老屋價值的看法,如果後進的店家只看見經濟效益,就會招致過度商業化的批評。不過,印海寺對老屋欣力仍然有所期待。

身為台灣近代歷史發展最悠久的城市,府城的確有許多得天獨厚的地方,也讓台南人多了一份認同的驕傲。「當社區有榮譽感的時候,就不會去糟蹋它!」印海寺說,只要不去破壞老房子的空間在社區裡的結構與功能,社會網絡的力量自然會回來,形成居民密不可分的一部分,「無論是歷史、記憶或是故事,最重要的還是那種belonging(屬於自己的感覺)。」

   *總是笑臉迎人、泡茶待客的奉茶老闆葉東泰/攝影/不理嗑托/2011

老屋保存城市記憶,人文活動點亮老屋

有點昏沉的下午,基金會的大夥正忙著審理「校園欣力」活動的投稿,這是個限定學生報名,規劃老屋經營方案的競賽,基金會希望藉此讓更多年輕人一起來思考老屋再生的可能。顏世樺說,為了持續推廣老房子的多元價值,基金會接下來還有很多工作,例如成立相關網站與出版的計畫,「只是籌措相關經費的進度一直不如預期。」顏世樺不禁苦笑。

身為古都基金會的常務董事、同時也經營著老屋茶館的葉東泰,忙完了審理校園欣力的工作,不疾不徐地回到民生綠園旁、位於古蹟台南測候所對面的「奉茶」。走進放滿了各種大小包裝茶葉的店鋪,葉東泰自在地泡起一壺茶,準備和在店裡等待已久的新朋友聊聊,有點昏暗的空間裡,瞬間充滿了濃郁的茶香。

「老房子保存了城市重要的記憶,但如果沒有新的人文活動也是枉然。」葉東泰覺得,人們在空間裡面創造的意義,大過於房子建築本身。經營奉茶22年的葉東泰說,老房子是因為有了店主的想法,而顯得不同,「只有當店主對房子有感情,善用房子的特性,才能將老屋經營的有聲有色。」

聊了半晌,又有好友來訪,看到正在待客的葉東泰,倒也習以為常,喊聲「又有客人啦?」便笑笑離開了。葉東泰與好友簡單道別後,談起自己的經營之道,就是「以人為貴」,而老屋的價值正是在這種人文精神中慢慢醞釀出來。再添了杯茶給新朋友,葉東泰微笑道,「也就是說,客人可以不來消費,就只是來找朋友!」

  *2010年老屋欣力賞宣傳海報/古都基金會提供

鼓勵集體創作,體現歷史文化的新價值

從奉茶門口往南望去,在日治大正初期建成的民生綠園圓環依舊車水馬龍,見證了府城的百年風華。日人對台南進行市區改正計畫時,將此處定為城市中心,以圓環連接七條幹道,一側還佇立著現為台灣文學館的台南州廳,顯見對此地的重視。如今名為台南市中西區的它,和安平並列為全臺漢人最早開發的地方,亦是全台古蹟密度最高的地方。

除了古蹟,這裡也是台南老屋最密集之處,老屋欣力有九成以上的案例位於此區。葉東泰經營的奉茶,位於圓環連接的公園路上;而張瑞明經營的國咖啡,也在公園路附近的小巷子裡;林文濱經營的破屋即便稍遠,走過去也不過是十分鐘的腳程。顏世樺指出,台南老房子不是全台最多的,卻有一種「形成面狀的群落氛圍」。他強調,老屋欣力活動的精神該是關心歷史環境發展的「集體創作」,不是任其淪為膚淺、短暫的一種流行。

「如果在台南做不起來,其他地方大概沒機會了……」顏世樺提到,當初古都就是看上台南這種都市脈絡與氛圍,才會落腳此處。一旁的張玉璜聽到了,也忍不住笑了起來。有趣的是,他們都不是台南人。基金會門外的祀典武廟,夕陽仍舊映照著那片最傲人的紅色山牆,從鼓勵商業經營模式出發的老屋欣力,在諸多批評與外來者的競爭下,是否能轉化成民眾對文化價值的體認,甚至感染台灣其他地方,或許,還值得我們期待。

【延伸閱讀】

老屋欣力部落格

⊙ 老房子,如何保存?

⊙ 台灣再生空間用途整理

分享本篇文章:

回應

看完報導,很想立刻去台南走走,不知古都基金會有沒有為暑假安排老屋的導覽活動呢?

totodoghouse's 的頭像

可惜校園欣力前一陣子才剛審理完,一系列的推廣講座也才剛結束。不過古都基金會目前正在規劃「自主導覽行程」,提供給對老屋欣力有興趣的民眾,屆時會將細節公佈週知,您可以關注「老屋欣力部落格」、「古都基金會網站」或是「古都基金會臉書專頁」上的最新資訊唷!

台南真的是個很有個性、充滿故事的好地方!期待更多元的老屋經營,可以幫助商業化脫去"必要之惡"的枷鎖,讓營利、非營利、公共、商業、私人的老屋欣力,真的百花齊放!

老屋經營者的文化素養真的要很高,否則商業氣息很容易就淹沒了懷舊的氛圍。

先提高設計師的薪水再說吧...

發表新回應

這個欄位的內容會保密,不會公開顯示。
  • 自動將網址與電子郵件位址轉變為連結。
  • 可使用的 HTML 標籤:<a> <em> <strong> <cite> <code> <ul> <ol> <li> <dl> <dt> <dd> <img> <small> <span>
  • 自動斷行和分段。
CAPTCHA
請輸入檢核文字,謝謝!
To prevent automated spam submissions leave this field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