徜徉在讀書人的樂園--東海書苑

  *東海書苑內的書牆與藝術電影牆/攝影/莫雲/2010 

「獨立書店的老闆,一定先是個讀者,才可能成為書店老闆。」留著長髮,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出身的廖英良老闆,訪談時吐出這番耐人尋味的話。因此想瞭解東海書苑,須從廖英良的經歷談起。

1988年,就讀資工系大三的廖英良,讀了報紙、電視媒體的520農民運動報導,他不明白,為什麼媒體報導的「暴民」,居然是他家隔壁村莊從小認識很善良的農民!這情況迫使他思索問題的背後究竟怎麼回事,也想著「搞電腦程式不差我一個,但或許可以去社會運動湊一腳」。

大學畢業後,廖英良服兵役時和一般人一樣,也在思考將來要幹什麼?當他決心考社研所,當兵那年卻落榜了。他向父母親請求再給他一年時間,倘若再沒考上就去工作,因他認為「工作之後,很可能就工作一輩子,很難回頭。」有了充分的準備,這次他不但考取國內的研究所,甚至有國外研究所向他招手,但他考量家中的經濟狀況後,選擇留在東海念。

廖英良進社研所時正值台灣解嚴後的社會力爆發期,他和所上教授參與反核四的街頭遊行,卻發現遊行需要的是搖旗吶喊,與他個性不合,這是他後來選擇經營書店的原因之一。

  *東海書苑一樓的隔間/攝影/莫雲/2010 

書店 -- 廣納各種觀點的溝通平台

對廖英良而言,開書店就是在提供知識傳遞的空間。他表示,人需要有深度的東西,每本書的存在都是每個人的論點,不同書的存在等於不同論點的產生,倘若彼此論點不同的人,恐怕談到最後只會吵架。但書店不同,任何觀點不同的書都可以擺放進書店,書店等於是溝通的平台。

1995年,原東海書苑的經營者蘇老闆有意結束營業,廖英良與幾個社研所的朋友得知消息後,認為大學內沒有這樣的書店很可惜,因此想請其他人來接手,但幾經波折又自行籌募到資金後,東海書苑便由廖英良延續經營工作。他保留書苑內大多數的設備,裝潢盡量以原物件為主,為了趕在開學能順利營業,廖英良和朋友們時常忙到晚上,也曾直接在店內打地鋪睡覺。

在東海大學經營書苑十年,初期的營運狀況是能夠多提供幾名工讀機會給學生,到了後期,銷售報表上顯示的永遠是那幾本書,店內狀況越來越差……廖英良認為,隨著2000年之後的網路書店逐漸興起,買書人不一定得到實體書店購書,讀書人同樣是買書,但不一定到東海書苑買,面對這情況,他必須替東海書苑想想辦法。

東海書苑轉型,搬離東海校區

2005年,正好有朋友表達願意接手,他將東海書苑交給朋友試看看,自己休息一下,並考慮書苑的下階段運作模式。半年後朋友坦承「原先對書店的想像太簡單」無法繼續經營後,書苑經營權又轉回廖英良手上。這次,廖英良已決定將書苑搬離東海大學。

「當你看見學生心不甘、情不願地到書苑裡買教科書,要服務對書已經沒有熱情的學生,這樣蠻痛苦的。」廖英良說,讀書會在大學生生活之中幾乎消失了,許多大學生都是工作後才開始用功。

廖英良認為,一間大學內要有不一樣的書店,大學就應該支持書店,這個任務不該由書店經營者來負責。搬離東海大學,同時為其他經營者帶來新的機會,倘若東海書苑持續在校園內經營,無疑是斬斷其他經營者的機會。  

   *東海書苑的二樓空間配置/攝影/莫雲/2010 

回歸賣書的初衷:賣讀者真正需要的書

1995年開始接手東海書苑以來,廖英良從不鼓勵學生在大學階段接觸高普考、電腦、商業等書籍,「好像還是學生就準備當公務員」。書苑內的主要選書以性別議題、哲學、社會學、本土研究等書籍為主。搬離東海大學對於廖英良有一定意義:「把教科書剔除在東海書苑外」,不再需要因為老師指定而不得不賣,也不用再服務「根本不想買書的人」。

「當然我還是在賣書,只是我不想賣『很多書』,或只看一遍就不想再翻的書。」廖英良解釋,對他而言「書不是賣越多越好的商品」,他只想賣讀者真正需要的書,好書不用多,一本就夠了。他認為,商業只是讓書店存在的一種手段,提供刺激或改變既有社會的想像,如果單單只計較利潤的話,他就不用開書店了。精神層面的東西一旦落入商業邏輯,就會全部變調。

推出「讀書人工會」實驗,因條件不足暫停

2006年11月東海書苑搬離東海大學來到中港路上,廖英良與經營咖啡店的朋友,打造出有書也有咖啡飲品的空間。隨後,廖英良推出「讀書人工會」實驗計劃:一個類似合作社的社員模式,透過會員每個月繳交固定會費,書苑的營運狀況不再只是廖英良的事,而是以一群人的支持來維繫書苑的營運。

繳交會費的會員享有書苑的空間使用權,只要與廖英良討論活動的可行性後,就可以在書苑內舉辦活動。此外,會員在書苑購書,還能享有比一般顧客更多的折扣。此計畫開始於2007年,暫停於2009年,總會員人次在160人上下。

暫停的主因在空間理念不合。位於中港路的東海書苑,半數空間屬於他人經營且以營利為主的咖啡店,廖英良認為「半數空間無法由書苑使用」的狀況對繳會費的會員並不公平。其次,有些會員對「讀書人工會」的理念不清楚,以為加入會員就是要得到購書的折扣罷了,對於這類會員,企圖把「讀書人工會」經營成「共同維繫空間」運動的廖英良並不歡迎。

   *東海書苑一樓的飲品吧台/攝影/莫雲/2010 

搬到國美館附近,展開多元空間經營

2009年8月,廖英良將書苑從中港路上搬遷至國立台灣美術館附近的現址:「台中市西區五權西二街104號」。如今的書苑外頭有小公園、樹木、花朵,比先前中港路的店面安靜,在廖英良的眼中也較為理想。2010年1月,廖英良重新啟動「讀書人工會」,人數保持在60人上下,雖比中港路時期的總人次少,但會員繳交會費的狀況相較穩定。

如今的東海書苑,店內空間完整,不論是辦電影欣賞、讀書會都很合適。一樓設有吧台和座位,擺放性別議題、哲學、社會學、本土研究等書籍;二樓主要擺放文學、哲學、社會學等書籍,提供寬敞的空間供想尋求安靜的讀者「獨處」;三樓一般時間不對外開放,僅供辦活動時使用。

廖英良甚至想在二樓角落增加「自助式廚房」!因為常有客人在座位上看書或工作,一到用餐時間,總跟廖英良說:「我的包包放這,幫我顧東西,我出去吃飯等等回來。」一旦有了自助廚房,客人可以帶著食材來書苑,等到用餐時間,自助廚房就派上用場,甚至每人準備一道菜肴,彼此分享食物,作其他交流等等……

東海書苑不像是純書店那樣買書看書而已、也不是單純的咖啡店,這樣的複合式空間經營的書苑,誠如廖英良表示,這家店到底是咖啡店或書店或其他,「客人說它是什麼,它都是。」

    *東海書苑店門(左)、一進門可看見的海報(右)/攝影/莫雲/2010 

知書達禮,書店老闆要有體貼客人的誠意

廖英良說,或許未來有適合的人選,東海書苑換人經營也行,但現階段似乎沒人比他合適,「開了快十五年的書店,才發覺原來自己蠻適合開書店(笑)。」

他認為開書店的人要有幾個基本特質,首要條件當然是「知道夠多書」,不只是知道書名,還要知道書裡頭在講什麼,有些人只專精幾個領域,但廖英良對哲學、社會學、小說和電影都廣泛涉獵,跟人聊書不是太大問題。其次是喜歡跟人聊天、脾氣不算太差,最後是「能夠留意全店狀況的敏銳觀察力」。亦即身為店長,必須隨時掌握「店內現在大概有哪些客人、各在哪個地方、讀著什麼類型的書」,客人專心讀書時不該去打擾,但如果他露出「想要找人問問」的疑惑,你就要主動去問。

「經營書店是『為需要而需要!』」廖英良以店內音樂為例,早上播放的音樂以民謠、藍調和節奏輕鬆簡單的音樂為主;下午配合人的作息,播放聲響較大的搖滾樂;傍晚至晚上的時段,則播放爵士樂或樂器演奏的音樂,這類音樂是適合人在沈靜時聆聽。此外,因應客人的閱讀書籍,有時也會做調整,例如客人在閱讀台灣歷史、文學的書籍時,廖英良會選擇播放台灣的原創音樂;閱讀社會思潮的書籍時,則搭配搖滾樂;閱讀文學時,搭配輕柔的爵士樂。

以飲品而言,「誠意是品嘗得出來的!」茶好喝不好喝的關鍵在於茶的沖泡時間,為沖出好茶,他作了一次又一次的實驗找出最適合的沖泡時間。又如咖啡上的奶泡,不是在乎表層的奶泡拉得漂亮不漂亮,而是在乎奶泡的口味好不好,曾有工讀生只重視拉花的外觀漂亮與否,就被他糾正一番。

「維繫東海書苑,到現在已是個責任,而不是個人喜好問題。」廖英良說,現階段思考的主要方向是「將來要如何走向真正的公共化」。這股責任感背後所維持的價值,或許正是廖英良當初接手經營東海書苑的初衷:「提供不一樣的書店!」而這精神也早從走進店門後,右手邊的海報說明了一切:「I HAVE A DREAM……」

分享本篇文章:

回應

關魚

台中還有另一家獨立書店是闊葉林
老闆也姓廖 這裡有店的簡介
http://www.wretch.cc/blog/sakuai/27390407
在台灣獨立書店幾乎已經沒有生存的空間
闊葉林也不得不在今年轉型成複合式書店
賣起咖啡簡餐甜點等輕飲食
如果妳有空到台中來 歡迎到闊葉林一訪
(闊葉林的老闆 是我朋友 幫他打打廣告)

aboutfish's 的頭像

夢夢:

是從意識型態咖啡館連過來的夢夢嗎?謝謝介紹「闊葉林」,下次經過台中我會找機會去瞧瞧的。

台灣閱讀實體書的市場日漸萎縮,各地的獨立書店要維繫生存,都面臨很大的挑戰與掙扎,本篇是繼「從手榴彈到BB彈,洪雅尋找社運新可能」的獨立書店系列報導第二發,在一連串的報導裡,好生活報希望能讓更多人看到這些各有特色和理想的書店,與他們設法生存的努力,從而吸引更多讀者去支持他們。預計排在第三篇報導的獨立書店,也位於台中喔!

廖老闆竟然絕口不提在中港路時遇到的進水事件,碰到這麼大的事情,還能站了起來,也真難為他了。台中的朋友,請多多支持囉。

aboutfish's 的頭像

群學:

英良主持東海書苑十五年,故事足以寫成一本書,不是我們當天短短兩個多小時的訪問,就可以一次聊完、一網打盡的。那天的採訪以英良的經歷、位在東海大學內與搬離校區的心路轉折,與搬到新家的空間規劃和未來發展為主,中港路部分確實談得很少,也不是我們當天訪談的重點,你留言裡的提示線索,或許留待下次有機會再跟老闆追問聊聊囉。

我想藉此補充幾個英良說的小故事。他說當初在中港路的店面,學生通車雖然很方便,不少東海畢業的校友也會特地去捧場,但幾乎沒有什麼「在地客人」,搬到五權西二街的現址後,「每天走在路上會碰到的人」變成「書苑客人」的機率就變高了。甚至住對面大樓的四歲小妹妹,每天早上起床都會固定到陽台看看「東海書苑開了沒」,如果比正常時間晚開店,就會嘟嚷著說:「媽媽,東海書苑還沒開。」

音樂方面,因為中港路來往車流量大,噪音往往壓過店內音樂,幾乎不會有人問「現在店裡放的音樂是什麼?」而目前這個店面寧靜多了,加上廖老闆為店內讀書客人的精心配樂,演變成「問音樂的人比問書的人多很多」(笑)。

讀完這篇報導,多數讀者可能會覺得英良是個很體貼的書店老闆,但其實他很有個性,並不是一味討好客人,在「盡量不得罪客人」的前提下,他看到新客人時,其實會很快在心底決定「哪種客人是他想留住的、哪種不是」,對於那種「無法入境隨俗」的客人,他會認為「要我怎麼尊重你?」而不想甩。

英良也說,書是比較深沈的、經過很長時間思考才成就的東西,想要深入了解議題的「核心」,書還是最好的媒介。他很慶幸到目前為止,東海書苑在書籍方面的營業額仍比店內提供的飲料輕食來得高……但我想這樣的成績,是他歷經許多年「每天睜開眼睛就開始擔心支票會不會跳票、營收額足不足以繼續支撐開店」的掙扎,才集結起來的「愛書人資本」。

誰來好好寫東海書苑與廖先生 ?(出版經費我負責)

台灣還有希望
是因為還找得到默默奉獻十年以上的笨傢伙
我做不到默默十年
來當個欣賞者
順便拍掌拍手吧!

關魚:

開書店、做出版的天敵是水,某些書店因水而掙扎,甚至仆倒,然而東海書苑重新站了起來,換到了一個更好的地點,可說是因禍得福,預祝他們有一個更好的未來。東海書苑是最早預見圖書業困局並勇於嘗試尋找新利基的書店之一,從你們的訪談,我更深入瞭解,即使經營模式再怎麼變,他們的初衷依舊如新。這是非常難得的。

去年過年時節,我曾到東海書苑附近拜訪長者,臨時起意帶著幾個小孩子想去尋找他們的新蹤,可惜未事先備好他們的地址,沒找到。以後我本人或我的同事會專程去拜訪。平日大家各自忙著事業,只能透過電話傳真或email往來,卻沒有機會好好聊聊,委實可惜。在這變化如幻如電的時代,若能經驗交流,共同找出最佳的合作方式,或許可以進一步深化對於讀者的服務。

謝謝你們的報導,好書店是好生活的必備條件之一啊!

邱一一's 的頭像

群學:

報導也得透過讀者的留言才能知道讀者的閱讀反應如何?
有了各位的留言,等於是讓「台灣好生活報」茁壯的一大動力啊~

台灣好生活報也是需要好讀者的支持:)

感謝!期待!這系列的報導很棒、很有深度,會造福許多愛書人呀!

工作以來,都有在注意台灣好電子報,也讀了關魚的書,
深深覺得,市井小民如我,其實也可以多做好事,
把這些屬於台灣的美好推薦出去,把一些需要大家關心的消息也傳達出去。

目前,除了推薦這網站或關魚的書給親朋好友同事之外,
我也會想一想,自己能再幫上什麼忙的。

ps先去逛這些書店再說,啊哈哈!

潛水已久,現露出水面的耐耐兔

aboutfish's 的頭像

耐耐兔:

謝謝你願意浮出水面,好生活報的「潛水者」多到點閱率和回應率完全不成比例,每看到一顆露出水面的訊息,就等於生活多一次驚喜,有時真的很期待能有多一些潛水客「冒出來」啊!

預計未來兩個月,獨立書店系列會和「獨立媒體系列」交互穿插,兩個系列都值得大家期待與支持喔!當然,能夠多多認購和廣為介紹扭轉新聞給你的親朋好友,以實質行動協助減輕本報日益升高的財務壓力,就更感謝了。

謝謝關魚這一系列報導,我們從研究所畢業開始混書苑,到現在邁入中年,可想像晚年還會繼續混下去,能有一家店陪伴入老,實在幸福,謝謝關魚!

aboutfish's 的頭像

混書店:

這系列不單是我的功勞,是兩位協力編輯莫雲和托托跟我一起合作,像這篇東海書苑的報導主體就是莫雲寫的,我只是以總編控管品質的職責稍作修稿而已。謝謝你的回應和鼓勵,我也希望台灣各有特色的獨立書店能永續經營,陪愛書人到老,但這個願望需要更多人一起牽成,單靠各店長很難獨撐大局,請參考我寫在台灣本土文化書局報導的補充回應

發表新回應

這個欄位的內容會保密,不會公開顯示。
  • 自動將網址與電子郵件位址轉變為連結。
  • 可使用的 HTML 標籤:<a> <em> <strong> <cite> <code> <ul> <ol> <li> <dl> <dt> <dd> <img> <small> <span>
  • 自動斷行和分段。
CAPTCHA
請輸入檢核文字,謝謝!
To prevent automated spam submissions leave this field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