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紀錄片與我」有獎徵文評選結果

*《牽阮的手》劇照

台灣好生活報主辦的『台灣紀錄片與我』有獎徵文活動,由吳乙峰導演創設的微光影像總經理毛致新和員工代表芳怡、《縱行囝仔》導演權國瑋、《重重雷區的網路艦長日誌》格主阿凸酸民寒波,及台灣好生活報總編關魚、協力編輯阿景(莫雲)組成聯合評審團,在審視14篇投稿作品後,ZF Xiao撰寫的『我所認識的臺灣歷史紀錄片,及其外』贏得評審一致讚賞,將獲頒首獎《最高喜樂獎》。

完整得獎名單和前三名評審短評如下(點選文章標題即可欣賞作品內容):

《最高喜樂獎》

 
⊙關魚:
最近《看見台灣》紀錄片讓很多人訝異地發現,台灣擁有自己從來沒有發現或注意過的美麗樣貌和痛苦傷痕,但對習於看各種紀錄片的人而言,早已超脫主流媒體的表象新聞之外,看見許多角落「長期被忽視的台灣人文歷史」。本文貴在綜觀近30年的台灣歷史紀錄片發展,以扼要篇幅帶出各時期的代表作品與簡短評述,堪稱台灣歷史紀錄片導遊入門的佳作。一如我之前在「關於好台」專欄強調,雖然這些紀錄片受到社會重視的程度遠遜於話題新聞和熱門電影,卻構築了台灣影像文化最深層的血脈。
 
⊙權國瑋:
作者看片仔細,分析作品有獨到的見解。文章中,作者依照段落將各個作品互相比較,也將各作品融入社會議題來探討,展現作者下筆之用心。
 
⊙阿景:
作者以精闢筆法,誠意十足地介紹台灣諸多紀錄片,其中又以歷史紀錄片為大宗。可惜的是,徵文主題是台灣紀錄片與我,作者行文之時,過於抽離「我」的生命經驗分享,不免有些缺憾。
 

《傑出杏林子獎》

 
⊙毛致新:
紀錄片說是代替不在場的觀眾們看見事件與故事,但不在場的觀眾卻未必非要透過紀錄片來了解世界不可,本文作者身處紀錄片拍攝現場,卻沒有看過紀錄片,在當下也沒有關心過身邊發生的事件,但從這雙重不在場的身分中,卻能夠看見紀錄片面對真實世界與議題的對應關係,對我來說不但不牽強,反而界定了大多數人們與紀錄片的關係。
 
⊙阿凸酸民寒波:
即使是講究考據的歷史類電影,通常真實的程度,也比不上一般的紀錄片。約翰.當恩說:「人非孤島」,我們總是把所見所聞,連結上自己的大蜘蛛網。本文先創造了「我」與《奇蹟的夏天》的情感關係,再勾起各位台灣人的共同回憶,最後迴馬一槍,提醒我們,要多關心,多行動,別只當隻網上無言的綴網勞蛛。

《優秀秋香獎》

 
⊙毛致新:
紀錄片說是記錄了拍攝對象的真實人生,卻也往往將拍攝對象給框在鏡頭內,從此他被人認識的角度都是來自於導演的觀點,或必須一直背負著被記錄下來的生命片段生活,能夠從一個被拍攝者的角度去看待紀錄片對她的影響,不僅珍貴,更讓人從不同角度反思紀錄片的價值與意義。
 
⊙阿景:
紀錄片的價值,全在此篇文字形式中清晰浮現。紀錄片留存的永恆時光與個體生命經驗,化為不朽的影像,作者以《月亮的小孩》的受訪者身分現身,倍感珍貴。

*《縱行囝仔》工作照

《潛力秋香獎》

雖然在總分計算無法取得前三名,但以下附有短評的作品均位居某個評審心中的前兩名,非常感謝大家的參與。
 
 
⊙阿凸酸民寒波:
霧社事件在台灣,幾乎人盡皆知,然而史詩般的戰爭之後,剩餘的賽德克族人,可想而知,過的十分艱難,但總算仍有後裔流傳至今。本文以「過去的我」起始,時間逐步推進,範圍愈來愈大,牽涉的人愈來愈多,情感也愈來愈厚重,「我」與《餘生》的連結也從點對點的線,擴展為綿密的網,最後帶出標題的涵義,看這文章,就像身歷其境走了一遭。
 
⊙關魚:
許多紀錄片看起來只是對個體或少數族群的生命經驗描述,觀眾因個體經驗的不同,而與紀錄片發生不同的關係,本文貴在指出紀錄片也呼喚每個人對於同處一個時空的「集體情感」,即使沒看過《餘生》的讀者,也能隨著作者的文字,走向那傳說中但就位於我們島上的岩壁。
 
 
⊙阿景:
從作者的生命經驗出發,描述觀賞紀錄片《秋香》給予的衝擊,簡單樸實又誠摯地分享,凸顯紀錄片的可貴之處,相較其他文章,令人耳目一新。
 
 
⊙權國瑋:
有別於其他作品的觀點,作者不以劇中主角來描述觀影心得,反而探討導演選材的困難度,實為難得的寫作切入角度。
 
 
※ 前三名得主將另寄信件通知參加11/7傍晚的頒獎典禮,潛力秋香獎得主請把「可收包裹的地址和姓名」寄給好生活報聯絡處各項獎品預計在11月中旬寄出。
分享本篇文章:

回應

發表新回應

這個欄位的內容會保密,不會公開顯示。
  • 自動將網址與電子郵件位址轉變為連結。
  • 可使用的 HTML 標籤:<a> <em> <strong> <cite> <code> <ul> <ol> <li> <dl> <dt> <dd> <img> <small> <span>
  • 自動斷行和分段。
CAPTCHA
請輸入檢核文字,謝謝!
To prevent automated spam submissions leave this field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