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山雞狗怪

竹雞

竹雞分布於台灣各地中低海拔山區、丘陵等山區邊緣環境,活動於灌木叢、竹林、樹林底層及或雜草叢生的地方。經常成小群於林緣或林道旁覓食地面昆蟲、草種籽、嫩芽、果實等,一旦靠近觀察它們就會快步遁入草叢間。在野外常可以見到牠們的蹤跡,更常聽到牠們「嘎啊、嘎啊、雞狗怪、雞狗怪」的叫聲。

分享本篇文章:

不是埃及聖鹮的黑頭白鹮

黑頭白鹮

埃及聖鹮在臺灣屬外來種逸出,已定居繁衍擴散,常見於野外河口。而有一種鳥跟牠長得很像,但在台灣算是稀有的過境鳥,近年在宜蘭有渡冬紀錄,那就是黑頭白鹮。

分享本篇文章:

北臺灣的黑琵

黑面琵鷺

黑面琵鷺是世界珍貴、稀有的保育鳥,臺灣是牠們的主要渡冬區域。最大族群分佈於台南七股,近年來有一小族群會在宜蘭沿海過冬,觀察距離較七股來的近,如果有耐心等候不下車驚擾,甚至會走近到10米之內。

分享本篇文章:

戴官帽穿官服的天線寶寶

小辮鴴

小辮鴴是臺灣出現的鷸鴴科中,唯一有長辮子的水鳥,其特徵明顯,容易辨識,也因此得名;身上橄欖綠的羽毛在陽光下會泛著出七彩金屬光澤,胸前圍著一塊黑色的大圍兜,臉上有著大花臉般的條紋。
 
小辮鴴為台灣不普遍的冬候鳥,以嘉南平原及蘭陽平原一帶之度冬數量較多。喜歡棲息於海邊或河口的濕地、草原或水田等。常小群或大族群聚集,少單獨出現。覓食時常抬頭警戒,不易接近,喜以軟體動物及昆蟲為食。集體飛行時鼓翼緩慢,排列不規則。鳴聲像幼猫叫,所以台灣鄉土稱小辮鴴為「田猫仔」。

分享本篇文章:

長腿一族--高蹺鴴

高蹺鴴

高蹺鴴有著紅色長長的雙腳,其羽色黑白對比分明,很容易辨認。冬季時會大量出現於內陸近海岸的水田、廢魚塭、沼澤、河口環境,由於腿較長可在水位較深的池塘裡涉水覓食。喜歡群聚生活,覓食體態優美,飛行壯觀,讓人能體會何謂數大便是美。
 
高蹺鴴在臺灣原本為過境鳥,過境時的棲息地多散佈在西部和東北部的沿海或水田等濕地。原本僅在西南沿海一帶出現繁殖族群,近年來在中部,甚至向北延伸至關渡一帶均有繁殖紀錄,逐漸由候鳥變成留鳥。

分享本篇文章:

彈丸之地的戰爭

彈丸之地的戰爭

不單只有人生才會潮起潮落,對水鳥來說,可是每半天一次的生活常態~
一發現可以暫停的地方,大家都爭先恐後的想儘快佔到落腳處。
當潮水越來越高,可以歇腳的地方越來越小,爭執是必然的過程。
爭執是不論大小、不分你我,先到並不一定先贏,但肯定不得安寧。

分享本篇文章:

夏日大眼睛--彩鷸

彩鷸

彩鷸公鳥(下)顏色樸素、母鳥(上)色彩艷麗,為少數一妻多夫制的鳥類。雌鳥於產卵後即離開,抱卵及育雛的工作由雄鳥負責。
 
彩鷸常單獨或成小群出現在水田、草叢、沼澤、河邊及池塘邊等溼地,其生性隱密,多在清晨、黃昏時活動。受驚擾時,常蹲伏於草叢中。以昆蟲、軟體動物及甲殼類為主要食物。近年來,由於過度開發使得彩鷸的棲息地大大的減少甚至遭到破壞,再加上農藥濫用等因素,讓彩鷸的數量銳減,目前在台灣是列入第二類保育類鳥類。

分享本篇文章:

師公鳥--黃山雀

黃山雀

黃山雀屬山雀科,台灣特有種,英文名為 Taiwan Tit,曾為國鳥候選名單之一。鄉土名稱是「師公鳥」,因為很像帶頭冠又批著灰藍色道袍的「師公」。
 
黃山雀常與畫眉科小型鳥,或其他山雀科鳥類混群活動,鳴聲婉轉悅耳,尤其繁殖期鳴聲更響亮。其體色鮮豔可愛,非法獵捕的壓力極大,目前已經是難得一見的鳥類了。

分享本篇文章:

迷路的褐頭鵐

褐頭鵐

褐頭鵐分佈於俄羅斯、伊朗、阿富汗、克什米爾、印度、曾見於挪威、英國、義大利以及中國大陸的新疆、北京、西藏等內陸地區,多見於開闊地區的草原、半荒漠的灌叢和草叢中。
 
在海島型的台灣第一次出現,紀錄彌足珍貴。

分享本篇文章:

巧遇短耳鴞

短耳鴞

短耳鴞的角羽很小較不明顯,是少數能在白天活動的貓頭鷹之一。棲息於開曠的平原、草澤,在臺灣為不普遍之過境鳥或冬候鳥,出現在海岸附近之草原及農耕地,白天多藏匿於草叢或木麻黃內休息,陰天或黃昏始低空盤旋伺機捕食地上活動的鼠輩、鳥類和昆蟲。
 
2010年2月底在巡水田看過境水鳥時,不小心在路上遇到的。

分享本篇文章:
訂閱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