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西南沿海:月亮魔法下的養蚵與筏

 

* 台灣西南沿海的的養蚵生活/攝影/蔡炅樵

台灣小島一年四季有著還算分明的春夏秋冬,這是「太陽魔法」所帶來的景色變換。然而,你若是想要理解西南沿海潮間帶「養蚵與竹筏的依存關係」,恐怕得要先瞭解大自然運行法則中的「月亮魔法」,以及漁人如何在這魔法中穿梭時空的智慧。

月亮陰晴圓缺繞著地球轉,魔法般時時牽引著海水漲潮、退潮。台灣西南海岸在退潮之後,潮間帶會露出一大片灘地,那是許許多多河川從山裡帶出來的泥沙,受到「月亮魔法」的作用,年年歲歲受到潮汐推引而四處淤積、侵蝕、移動,有時候會在離岸不遠處堆成一道長長的沙洲。

沙洲外面是浪大水深的外海,沙洲裡面就成了浪靜水淺的內海,海底下看不見的,則是高低不平的淤沙或爛泥。我們好幾代前的阿公,看準了潮間帶規律的潮汐與時淹時露的灘地,在這裡養蚵是再適合不過了,一代一代傳下來,鮮美的蚵仔濾食大海中天然的浮游生物,慢慢長大。

* 乘著塑膠管筏在潮間帶進出的養蚵人/攝影/蔡炅樵

隨潮汐節奏,乘管筏採蚵 

一般人偶而到海邊散心、賞風景,來去太短暫,不容易明顯感受到海平線的起起落落。可是對於潮間帶養蚵的漁人來說,每天得順隨著潮汐所帶來的節奏,決定當天出海工作的時間。因為,漲潮的時候,整片蚵田淹沒在海水中,碧波流動一望無際,得要等到海水漸漸退去,那橫陳直列、星羅棋布、或高或低的蚵架逐一露出水面,這才方便工作。

「坐車看風景、坐船看海湧」,對養蚵人來說,要在潮間帶進進出出工作,可沒這般閒致好心情。水淺的地方,可以在退潮時走過去(彰化王功則是開著鐵牛車下海),但有了機動性較強的平底小筏總是比較方便,除了運載整籠整籠笨重的蚵仔省時省力,更可以在潮水初退時就搶時間下蚵田工作,不受「月亮魔法」的潮汐限制,即使忙著工作而忘了看顧小筏,一時擱淺在灘地上,那也沒關係,等過幾個小時忙完一天的事頭,海水也該漲潮了,這時候可以輕輕鬆鬆架筏返岸。

早年蚵筏是用竹子編排而成,現在時代進步了,筏管早就改用塑膠管綑綁起來,筏面釘綁上寬平的木板以方便堆置蚵籠,後面再加上船外機作為動力,就可以在蚵田彎彎曲曲的預留小航道上穿梭,輕巧靈活地如入無人之境。至於體型較大、吃水較深的尖底船,在潮間帶是英雄無用武之地,轉彎不方便、退潮擱淺、船體太高又不利裝載,蚵人才不會愚蠢到自找麻煩呢。

 

* 蚵田採收(左)、滿載而歸(右)/攝影/蔡炅樵 

靠海吃海,養蚵人家勤打拼

討海跟養蚵都是以海為生,差別在於:

討海人是在風大浪高水又深的近海,向老天爺要一口飯吃,面對著較危險的不確定性,以及漁業資源枯竭捕不到魚蝦的困境;養蚵是在風平浪靜水又淺的內海,生命安全雖然多了一點保障,但還是得要付出勞力才有相對的收入,更何況潟湖區的灘地有限,傳統固定式插竹竿橫綁蚵條的養殖法產量、產值較少,而近二、三十年來廣泛採用的外海浮動式蚵棚,一旦遇上颱風,難保整座蚵棚被巨浪支解得粉身碎骨,蚵民血本無歸。

阿嬤哼唱的台語老歌「青蚵仔嫂」,詞曲總帶著那麼一點宿命與無奈,養蚵人家心中其實都很清楚,「命運好歹是免計較,若是打拼仔喂是會出頭」,即使這天寒水冷的冬季時節,潮水將退,就得發動蚵筏,認真做工去吧!

* 潮間帶蚵田的夕陽/攝影/蔡炅樵

【延伸閱讀】

台灣海洋養殖的先軀-牡蠣(蚵仔)/行政院農委會漁業署

王功的蚵田景觀/祈福台灣

分享本篇文章:

回應

福熊's 的頭像

看到這篇,讓我想起,我有篇還沒寫完的王功蚵業文章。
台灣處處有美景啊!:)

發表新回應

這個欄位的內容會保密,不會公開顯示。
  • 自動將網址與電子郵件位址轉變為連結。
  • 可使用的 HTML 標籤:<a> <em> <strong> <cite> <code> <ul> <ol> <li> <dl> <dt> <dd> <img> <small> <span>
  • 自動斷行和分段。
CAPTCHA
請輸入檢核文字,謝謝!
To prevent automated spam submissions leave this field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