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台灣‧探索自己』會外賽投稿區

 *澎湖七美名勝「小台灣」/攝影/關魚/2009

第一屆『閱讀台灣‧探索自己』人人有獎會外賽詳情

投稿注意事項:

一、投稿請先登入本報會員,非會員可以對投稿作品發表個人感想,但不能投稿。

二、登入後請先按「增加新的回應」,把你的投稿文章題目填在「主旨欄」,把文章內容貼在「回應欄」,然後必須先按預覽,觀看確認沒有問題後,再按「儲存」即可完成張貼投稿。

三、確認符合條件的投稿作品,將會由編輯室在文末註明「投稿編號」。

回應

我知道我是台灣孩子

小時候總以為居住的土地和書上的秋海棠視同一塊土地,我們的中華民國。回到家,長輩總不時提醒我,要學會台語,而我懵懂的用著彆扭的台語回應。

慢慢的,國歌似乎很少聽到了,偶爾才會聽見國旗歌,以前會疑惑為何我們的國歌不能悠揚於世,後來才懂得那是怎麼一回事。

大學時,長輩選舉前,醉醺醺的念著,我們後輩不投給台灣人就是忘本,那激情把我的另一半都嚇哭了,我開始感受,台灣對一些人來說是一種責任。

長大後,我第一次拿著印有國徽的護照陪老媽出國,當威尼斯的咖啡店員問著你們從哪裡來,我回答Taiwan,他們疑惑著,台灣在哪?我解釋著位置,並說著不是中國。

工作後,依舊拿著護照到香港展覽,卻不知道為何要辦所謂的台胞證,難道這就是政治上的灰色地帶與尷尬。我終於理解,為何運動員得牌後不能唱國歌、為何有些外國人不知道台灣,或許是政府的不努力、也或許是政治的國際現實,只是身為台灣子女的我們還是很爭氣,以我們手中的這本護照為榮,不論再怎麼被打壓,我們就像堅韌的小草處處都能抬起頭來,處處都能看到我們台灣子弟的蹤跡。雖然還是會疑惑,在踏出國門的那一刻我們能依靠的是誰?當然是我們自己的家,台灣。

有了家庭、有了孩子,即使孩子還在呀呀學語,但我還是不時跟他說,老爸老媽喜歡我們的家,我們的土地,我們的台灣。也許他會讓我們在外的路艱困,但這是在磨練我們的心志,也許他會讓我們受到限制,但他在培養我們的毅力。

不論外在的環境多艱困,只要堅信我們是生存在這塊土地的子弟,台灣就是台灣的母親,不論政客們再怎麼分化曲解都無法分割對這片土地的感情。

台灣,不是政客們選舉的口號與話題,他是我們的母親、我們的國家,只要堅信、熱愛這塊土地,台灣總有一天能在世界上走出自己的一片天。也許到那一天,我們不用再去解釋TAIWAN是什麼?也不用再去解釋著我們與中國的差別。我們要讓大家認識,從這片土地出生的,就是道道地地的台灣人。管他什麼國旗、什麼歌曲,只要我心中認同自己、認同這塊土地,走出國門我依舊能昂首闊步,無懼無悔。

【No.1】/投稿編號 by 編輯室

台灣,我的家鄉。

as843270y38's 的頭像

  一個寶島,一塊聖地,我與有榮焉,是的,我就站在這裡,家鄉。

  四歲時,阿公帶我來到一家小吃店,裡頭簡單的擺了幾張方桌,坐了幾個客人,人並不多,也許是早上的關係吧,我與阿公隨意找了位置坐下,阿公先是點了顆滷蛋要給我吃,我拿起筷子,笨拙的弄著那顆滷蛋,終究沒吃進嘴裡。

  阿公一看到我笨手笨腳的樣子,笑著接過我的筷子,然後把筷子插進了滷蛋裡頭,這才將筷子拿給我,我小心翼翼的吃了一小嘴,入口彈牙,雖然沒有什麼味道,但卻像是有魔法一般,讓人不禁想在吃一口,當下興沖沖的咬了好大一口,但是這一口卻是黏稠的難以吞嚥,這時瞥見盤子裡面黃黃一團,爛爛碎碎,我心裡相當不安,不自覺的哭了出來。

  阿公問我怎麼了,我抹著淚水,哽聲回答:「蛋蛋不是都會孵出可愛的黃色小雞嗎,可是……可是現在蛋裡頭的小雞被我吃了,那就孵不出來啦!」

  十歲的我相當調皮,尤其住在鄉下,車子又少,總喜歡亂跑亂跳,亂吼亂叫,自認天上地下,無可匹敵,有日晚上,我假裝要去吃晚餐,卻是牽著自己的腳踏車跑到鄰鄉找朋友玩耍,鄰鄉並不遠,因為我家正好在兩地交隔處的附近,來回相當方便。

  我們倆就這樣半夜溜出去大玩,閒逛到一半時,我忽然看見前方的街道上亮光閃爍,明月黯然,當下以為是廟會,朋友卻跟我說那是夜市。

  「夜市?哈,肯定就是夜晚熱鬧的菜市場啦!」我當時聰明的想。

  一進到夜市裡頭,人聲譁然,熱鬧十足,只是人群擠得水洩不通,空氣有些悶熱,還好手腳靈活,身子矮小,倒還穿越自如,不至於走個路綁手綁腳,很不自在。

  望著形形色色的攤子,我忍不住掏出口袋幾枚硬幣,用來買晚餐的錢。

  撈金魚、套圈子、射氣球……最後我拿著硬幣,跑去打彈珠,因為這樣看下來,似乎只有這個只要靠運氣,不必靠技術,而且要是打到特定的地方,又有珠子掉下來,肯定能玩很久,只是沒一會兒,這幾枚硬幣就給我和朋友敗個精光……

  伴隨年齡增長,對於台灣也更瞭解,多元的文化,彷彿走進一個融合世界各地特色的綜合國度,越南麵食、日本壽司、美國漢堡……不必出國,味蕾就能大大享受。

  台灣各式各樣的美景,讓許多來遊玩的外國人驚嘆連連,太魯閣峽、八仙山、日月潭……看過書後,才發覺這些風景在各國珍奇難見,我卻愚昧以為隨處可見,不禁感嘆自己身在福中不知福,我也訝異,沒想到這小如指頭的台灣,竟是包羅萬象。

  我喜歡台灣的外在之美,然而我更熱愛台灣的內在美。

  我熱愛台灣那份獨有倍感溫暖的人情味,記得有回因為要比賽,所以搭公車到了市區,平時的我幾乎沒搭過公車,手心冒出涔涔汗水,心裡無比緊張,怕該下車的時候,我偏偏沒有下車。

  由於謹慎小心,我順利到了該下站的路口,乘客們繳回被司機撕了一角的車票,然而這時,我卻意外發現,我的車票居然不見了!明明放在口袋裡頭,無論怎麼找,就是找不到,由於回程是朋友的媽媽開車接送,所以身上根本沒有帶多餘的零錢,眼看該下車的人早已離開,車上的乘客百雙眼睛直盯著我瞧,冰冷車門不知何時關上,我頓時急得快哭了。

  然而司機臉上沒有半分不悅,和靄的笑著跟我說:「沒關係,你就下車吧,記得車票下次可別再弄丟囉。」

  我道聲謝謝下了車後,在原地呆站一會兒後,內心的弦這才止不住的瘋狂顫動著。

  以前只懂別人的好,永遠不懂自己的家鄉才是最棒的。

  我的家鄉很小,圓形的地球儀上,拿把尺量,長寬一公分也不到,尤其主權受中國打壓,各個重要的世界組織協會像是嗑了搖頭丸,搖了好幾十年。

  我們以之為傲的中華民國的國旗,即便派出的選手得到世界比賽的冠軍,這份無尚榮耀,卻也難以讓我們的國旗舒展見光,只怕台下又有哪個不服氣的中國人,怒氣沖天上台揚拳打人。

  或許是因為有中國的打壓,才能凝聚我們台灣人的心,雖然我們人口比起世界各國,也只有那麼一丁點,但人才輩出,先是魔術大師劉謙揚名亞洲,小胖林育群躍上國際舞台、世界網球八強盧彥勳、被封高爾夫天后曾雅妮,他們……全是台灣人啊!

  我快無法抑制那種衝動,多麼想拿著一個廣播器,揮舞著台灣國旗,站在世界最頂端,朝著地球瘋狂吶喊:「世界啊!你們看到了沒?看到了沒?是Taiwan、Taiwan!不是China Taiwan!」

  多麼想高聲在各國異土大誦:「三民,主義……」

  也許在中國的眼裡,我是一個無可救藥的頑固年輕臭傢伙,但那又如何?堅持自己的理念,熱愛台灣,這是我所決定!

  在這,我在寶土的擁抱裡,是的,筆直的站於此。

  台灣,我的家鄉。

【No.2】/投稿編號 by 編輯室

進一步說明

aboutfish's 的頭像

as843270y38:

謝謝你回來重貼,之前那篇不符合投稿格式的篇章已經刪掉,因系統設計關係,主文被刪,連帶底下我的說明和你的再回應也就不見了,不好意思。看你的檔案好年輕,還是高中生?

  謝謝,這個疏忽是自己太過怠慢,深感歉意。   年輕只是

as843270y38's 的頭像

  謝謝,這個疏忽是自己太過怠慢,深感歉意。

  年輕只是身體,這是唯一比別人多的優勢,心靈的年齡,在經過小時後的風雨摧慘,年輕兩字就像抹浮雲,不留痕跡的掠過。

不用太客氣

aboutfish's 的頭像

as843270y38:

小事一樁不用掛懷。從這留言看來你童年似乎經歷過一場大風浪,促使你的早熟。年輕有時候是一種心境,希望你能一直保有活力。好生活之前緊急徵圖活動的首獎得主Azur也才十七歲,從他的文字真是很難判定年齡啊。

《人人身上都是一個時代》讀後感

閱畢陳柔縉的《人人身上都是一個時代》,才察覺,自己對於日本時代臺灣的認識相當貧乏。

升學過程讀的臺灣史一直令我感到很不親切,雖是距今不遠,卻相當隔膜。脫離教材,日本時代的臺灣樣貌,好像在各人心中落差極大,有閃爍其詞的(eg:“我們不要談政治”),有緬懷思念的,有咬牙切齒的,還有所知無多的。

也許是有限聽聞到的討論中常羼雜了太多情結、偏見,日治還是日據的爭論不休,久而久之,油然生厭。很多時候,話題關注焦點總是對準日本人,不論政策、作風還是其它雞零狗碎的事,臺灣人好似一團聚合物,總處於“被”如何如何的位置,面目模糊,姿態曖昧,不受在意。儘管今日仍可以見到不少日本時代遺留下的物事、建築,依舊有種驀生感。物是死的,當與人失去關聯,也就只是一件東西。

凱撒曾說:人只看得到自己想看的。是什麼令人視而不見?是不能還是不想?很多探討日本時代的創作都承載了很多情緒,試圖引起觀眾共鳴,無論是義憤或是感傷,宣洩過後,對於瞭解臺灣卻仍嫌不足。單憑臆想,撐不起一個時代的重量,時代是真實存在的人開創的,回歸至人,歷史才有了價值。作者的筆法使內文深具臨場感,並時與現今社會連繫,閱讀過程中彷彿可以感覺到時光無聲流過,社會變遷,填補了臺灣史一塊突兀的空白。

本書筆調簡潔明快,就事論事,並不試圖“教育”讀者什麼,也不幫忙讀者“感覺”。書中描摹的大多貼近生活,物質社會或許有差距,人類的情感具有的普遍性和共通性能消弭時空的阻礙,體會那一代人或喜或悲的心路。

一直相信,“自我了解”是一個群體擺脫自卑迷惘、免於自我膨脹的良方。認清自己,才能合理的自我評價,決定未來走向何處。這本書是認識臺灣的好起點,也有助於釐清對一些史事認知,拓展視野,期勉自己活出屬於自己的時代。

人人身上都是一個時代,不管是貧富貴賤,男女老幼皆然,沒有誰才可以有“資格”代表某個時代這回事。即使是今日,集體主義依然陰魂不散,模造量產一致的規矩人格一直是某些人的安全感來源,思想的齊一從來都是專制獨斷的基石,跳出被教育的框架,重新看待歷史,如此一來,很多事都將不再想當然爾。

【No.3】/投稿編號 by 編輯室

台灣‧我‧將來

台灣之光,到底是什麼樣的光芒呢?
在新聞媒體上,常常會看到各種形式的「台灣之光」。
對於我來講,所謂的「光」就是一種希望和期待。
然而,這道光芒現在卻似乎無法脫離他人的眼光,以及最終的成果。

現在的台灣,對於仍然是學生的我……
是一個無法理解的地方。
我們常常會自誇,有什麼樣的人在國外發光發熱。
可是他們所經歷的過程。卻往往如同光芒背後的影子般,被人所遺忘。
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對「人」的價值觀只剩下成就與成功。

或許這一切都源於「升學體制」。(這樣連結確實有點牽拖)
在多數的家長眼中,世人定義的明星學校成為孩子們的學習目標。
而台灣這塊土地上,也跟隨這些明星學校的模式,產生只學「專業」的學園。
當學生中有音樂、畫畫、寫作等天分的時候,看到的情形大概會有三種。

一,家人支持孩子的想法,然而台灣沒有足夠且平等的資源分配給他們。
二,家人不支持孩子,與其面對不確定的未來,不如就和其他人一樣就好。
三,家人支持,並且不怕未來會面臨的一切,就是讓孩子可以隨心所欲。

小時後,常常會聽到家人說:「怎麼一天到晚只知道玩,都沒在讀書?」
台灣有聲望的某些人口中也常常聽到:「現在的孩子們都不喜歡閱讀。」

而所謂的讀書通常是指「教科書」。
當「閱讀」和「唸書」起衝突的時候,由於升學體制以及考上明星學校的迷思,往往會將閱讀的機會給謀殺。
有名的小說家或者散文家會是「台灣之光」。可是當我們想體會他們光芒的時候卻會被周圍的氣氛給壓迫。

台灣真的有自己的意識形態嗎?
或者只存在歐美的自由主義呢?(資本主義)
為什麼在校園中看到的就是分數間的比較與相互競爭?
為什麼學生畢業後,必須像「商品」一般的推銷自己?

自由,是一種沉重且充滿存疑的名詞。
就新聞上看到的內容來講……
台灣人有時候無法保護自己的資產。
台灣人有時候沒辦法有自己主觀言論。
台灣人有時候無法維護自己的大自然。

那麼法律到底是在保護誰?台灣又是為了誰而存在?
或許只是一點一滴的個案,但是當水滴凝結成雲後會是一個龐大的存在,當下起雨時會在四處存在,而河流的水流向大海的時候,個案已經成為國際性的話題。

是誰定義台灣人的成功,又是誰決定台灣人一定要成功。
對於我來講,成為台灣之光只是自己的一份成就,並非台灣本身的成功。

在這明亮的軌道上,偶而也會聽見矛盾的迴響。
「現在的大學生缺乏國際觀。」
「台灣的大學生,不在乎自己以外的議題。」
「台灣的大學生,沒有競爭力且缺乏創意。」

地球村,對於我來說就是「全世界」的人們都應該是一家人。
可是當討論到兩岸議題的時候,卻往往變成只有單一性的是非題。
(甚至過度敏感。)
難道說就無法用國際觀,互相重新用認識的角度重新開始嗎?
當別人用不理性的方式對話時,我們難道就必須用不理性的方式應對嗎?
而創意,為什麼在國小、國中、高中的時候,學校本身不願意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來發展和想像呢?卻要等到大學,而有機會可以創造的時候又被人說沒創意。

很明確的教育、政治、經濟、環保之間無法切割。
那麼為什麼我們卻和政府之間出現了切割呢?(沒有相互近距離討論的機會)
台灣是屬於「生活在這片土地上」每一個人的象徵。
牽一髮則動全身,個體之間同時也會成為全體的問題。
我們無法竄改過去,可是我們可以面對現在改變未來。

這一切都只是一位默默無名的學生,所認為的一種想法。
或許在他人眼中是紙上談兵、微不足道或者純粹發牢騷,但是這就是我所看到的「事實」。(每個人都有不同的事實,而真實則是散落在這些事實當中的一塊)

若是談論到自己本身的話,確實生活於台灣是有一份自己的價值觀產生。
而這樣的想法同時也是從台灣不好的價值觀中借鏡的。
搭公車的時候,會看到有人插隊。(因為被人插隊所以了解到這是錯誤的。)
不能因為自己雨傘被拿就拿別人的。
每當看到自己的雨傘被人拿走的時候,心情上是非常的不好。
因為自己本身的正義感使然,並不會因為被拿走就取走他人的。
可是卻會開始在思考,外國人說台灣人的熱情是否只是片面之詞?
或許這只是台灣少數人犯罪意識的薄弱吧?

各種不好的行為,很難想像是和教育有關。
而是本身的價值觀與相互尊重的態度不夠。

這時若牽扯到死刑犯是否該判死刑的時候,就人權團體來講……他們或許是認為犯人有改過向善的機會,而處死刑是野蠻的行為。(可是這一切,都未曾探討到台灣本身的民情,以及為何會出現這樣的價值觀偏差。)
更重要的就是,為何台灣會讓人感覺……人一旦死後,任何的權益也伴隨著軀體埋沒到土壤之中,明明自由權是被剝奪的一方。

希望台灣不是只走出像零碎星星般的台灣之光,而是台灣本身散發出自己的太陽和明月。

【No.4】/投稿編號 by 編輯室

血淚堆疊的民主之路

來自地底的控訴
是那沉重的血
一滴一滴寫出歷史的河

當時間慢慢流
躺在記憶中的怨靈
正等待昇華

以那無止盡的圖文
一遍一遍
一刀一刀
用紅色鋪成民主道路
讓後世人踩著先人的血

喔!不能平的
白色重新塗抹綠島的牢牆
乞求來自未來的救贖

五年前,我和讀國中的表妹去參觀一個航空展。展場中央有一個穿軍服理平頭的雕像,我問表妹這個人是誰?想不到他居然說::孔子吧!讓我非常的驚訝,這年代年輕人不認識蔣中正,也就罷了,怎連孔子也都不認識呢?

後來,我想想,原來這年代跟以前我們那年代,最不一樣的地方,就是現在的小孩,沒有我們以前的“黨國偶像崇拜”現象!

還記得小時候,學校規定不可以講台語,每次講台語就要被罰5元。小時因為家裡都是講台語,在學校我因為愛玩,常常喜歡開同學玩笑,不小心就會說台語,然後就被不會講台語的同學檢舉而罰錢。當老師在全班面前,數落我的不是時,我看到檢舉我的同學臉上那得意的表情,就讓我非常生氣,忍不住連比帶講又落了幾句台語罵他們,當然馬上就被老師加罰錢順便多幾條鞭。第一次被老師打的時候,我還留著眼淚,惡狠狠的問老師:『老師!我在家講台語,來學校偶而講台語,到底犯了什麼錯,你為何要打我?』

我永遠記得當時老師被我這麼一問,突然語塞,就回答:『反正學校規定就是不能講台語,你再講我就打電話叫你媽媽和警察抓你。』當然,回家後我跟媽媽拿錢,順便問他在學校為什麼不能講台語,媽媽就只回答說,聽老師的話就沒錯了。

後來,因為講台語我又被罰了很多次錢,久而久之,我就改掉我那話多的個性,要開口前都會先想想再講,所以被罰錢的機會變低了。但我對那些檢舉我的同學,還是覺得很厭惡,但不知道為什麼,他們看起來家境也比我們好很多。他們就像是班上的“菁英”,總是得到最多眷顧,舉凡作文、演講、畫畫、查注音…比賽。老師都會派他們去,當然,每當他們被選上,就露出一臉志得意滿的表情,更讓人覺得生氣!

『哼!有什麼了不起,我也可以!』
從小不服輸的個性,讓我也想超過他們,代表班上參加各種比賽。所以我開始研究他們作文寫什麼?演講說什麼?畫圖畫什麼主題?…

『三民主義、統一中國』
『拯救大陸水深火熱的同胞』
『蔣公萬歲、中華民國萬萬歲!』

不知道是我有語言天份,還是我抓到得獎公式要領,慢慢的我的作文分數越來越高,也被拿出去參加學校展覽。記得第一次,老師在全班面前,唸出我那全班最高分的作文時,我看到那些一天到晚檢舉我講台語的“菁英們”臉上訝異的表情,就讓我有種復仇的快感。

後來,慢慢的,我也成了班上的“菁英”,開始參加作文、演講、畫圖比賽,開始上台領獎。當沉殿殿的獎牌獎盃放在家裡時,媽媽都覺得很驕傲,常常約朋友來我家吃飯,然後再摸摸我的頭稱讚我很優秀!

真的很感謝蔣公!
我的每篇作文演講,不是提到 蔣公就是 國父,為了表示尊敬前面都還要空一格,蔣公看魚兒往上游,或國父小時聽太平天國傳說的勵志故事,我都能倒背如流!甚至,我還代表學校參加演講比賽,得到冠軍。

不知道我是自願還是被學校教的催眠?當時的我,真的深信因為有蔣公父子,我們才有台灣寶島這樣豐衣足食的好日子。

後來,看到黨外人士在立法院搶麥可風的暴民行徑、看到這些暴民組黨,一天到晚上街抗議,當令我感到厭惡,不知不覺,我也成了“保皇派”,對於黨外人士總是叱之以鼻。1988年蔣經國過世時,我非常難過,感覺台灣少了一個大家長,心中有一種落寞之情!

專科時,加入國民黨,還參與多次黨慶和助選活動,嚴然是一個政治學生。當兵時,也擔任政戰職務。不知道是不是從小的得獎經驗,讓我自覺的血液中流著的就是叫“菁英”的血,而這菁英,是國民黨給的,所以我對國民黨有著一種莫名的歸屬感。

開始覺得怪的,是參加一次國民黨慶。活動中,有一個中常委上台致詞,那時民進黨已經組黨了,當時這委員在台上大聲辱罵民進黨,還說台灣能有今天,都是國民黨的功勞。當時我不知道他說的民進黨的壞是不真的?但我知道驕兵必敗,國民黨輸給共產黨最主要的原因也就因為驕傲;另外,我也開始知道,台灣能有這樣繁榮進步,是全民的功勞,不是只有國民黨的功勞。當時,我開始自己打擊並省思自己從小以來的信念,也慢慢去接觸了解黨外的所作所為,慢慢才發現,原來,我以前所讀所學的都是包裝後的“意識商品”,強迫推銷強迫我們接受,而我已經習慣且愛用他十幾年了。

陳水扁打破傳統,成為第一個非國民黨籍的台北市長
盧修一為蘇貞昌選台北縣長感人的一跪
1997年第一次民進黨縣市長選舉過半

小時候覺得的那些“暴民”慢慢得到人民的認同,將票一張一張投給他們;以前總覺得我們是中國人,現在則可以驕傲的說:我是台灣人。

以前,就聽聞228事件、白色恐怖…但在成長歷史中,在我們這60年代出生的小孩來說,還是覺得很陌生,只大概知道像陳菊、林義雄、施明德、呂秀蓮是美麗島世代的人,謝長廷、蘇貞昌、陳水扁…等是辯護律師世代的人。但他們究竟經歷什麼事,卻是一無所知。

因為參與這次徵文活動,看了『人權之路-台灣民主人權回顧』一書,初讀此書,就被書裡張張慘無人道的照片震攝住了!是什麼樣的深仇大恨?是如何的罪大惡極?可以將人荼毒至此?

『人權之路-台灣民主人權回顧』帶我們進入時光隧道,從國民政府撤退來台,施行的一連串政治肅清措施,到228大屠殺,公佈《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戒嚴,實施報禁髮禁歌禁,限制出版、方言、言論自由,到美麗島事件,一清掃黑行動,民進黨成立,公布《集遊法》,廢《動戡條款》,民進黨執政…台灣民主史,無疑就是一篇篇的血淚史。

國民政府為了管制,設下各種匪夷所思的法律,一句話一篇文章或一首歌,若主觀覺得有“影射”或間接危害國家安全,該人該作者就會抓去關,若有人抗爭也會被強加罪名鋃鐺入獄。入獄後就以極刑逼供,摧殘身體和心理。書中寫的全省以莫須有罪名入獄的案件,描繪的監獄艱辛生活,警備總部的設施及手段,對政治犯的嚴刑拷打,對親友的連坐法,政治犯出獄後面臨的排擠輕視…

一張張照片,透露出當時社會的肅殺氣氛;一篇篇家書,寫的是政治犯爭自由民主的正義從容;一篇篇新聞,看到了國際社會及百姓對台灣民主由漠視、到同情到支持。台灣的民主之路,是由一個個倒下的屍體、一個個牢中的冤屈、一滴滴大無畏的血所鋪成的。

2001年12月總統府『人權之路-台灣民主人權回顧展』紀錄了台灣那不堪回首,卻又必須記憶的血淚歷史。有幸讀到此書,見證台灣民主的艱辛,再回首自己的政治教育經歷,心中衝擊激盪不已。

感謝台灣!感謝那些民主前輩!我們會用愛和生命,去守護這得來不易的自由台灣!

請登入會員再貼稿

aboutfish's 的頭像

anonymous:

謝謝你的投稿,但本會外賽需先登入本報會員再貼稿,如此才能給予合格的投稿編號喔!

《台灣歷史圖說》閱讀心得

心得內容:
閱畢此書後有兩個很大的感觸,就是

〔為什麼這書裡的東西在學校裡提到的份量少的可憐??〕
〔為什麼這本書不是學校裡的教科書??〕

我承認自己的血緣,真的是從中國沿海而來!
此點也透過自己的老爸求證過,確實無庸置疑。
雖然如此,這不代表我可以忽略自己目前視為故鄉的歷史。

從以前開始,有件事一直都很讓我疑惑:
我所接觸到的人所學習到的歷史,都是對岸中國的東西,
關於自己居住幾十年的地方卻沒人知道這裡曾經發生過什麼。

我覺得這樣的情況很奇怪!
怎麼沒有人知道台灣過往的一切?
為什麼我不可以知道我現在站著坐者睡著生活著的地方的歷史?

這樣的疑問,
對一個已有家庭小孩的歐巴桑來說是一件很奇怪的事。
因為跟我一樣的歐巴桑,整日都為家庭小孩丈夫的事忙得團團轉,
那有空閒想這些不能當飯吃的事情。
既使有些好命的歐巴桑,每天美美地出門串門子聊八卦聊是非。
也不會來了解這些東西,因為這些也不能增加她們人緣度。

我覺得我要了解清楚,否則晚上我會莫名睡不著覺!

好啦! 我就是這樣一個怪歐巴桑!
接下來請看看我對這本書閱後的想法:

1‧以我閱讀習性來說,這本書的內容只不過〔輕輕帶過〕而已!
要滿足我的求知欲還遠遠不夠!
如果作者是設定給中學生看的話,這樣的內容是相當豐富的!
足夠到讓一個學生有動力去追尋他覺得有趣的部份。
所以要是讓我推薦適合學生看的台灣史, 這本應該是會包括在內。

2‧這本書有不少珍貴的圖,透過這些圖我了解很多東西:
 例如:第49頁十七世紀的大員〈現今台南〉地圖
 原來荷蘭人管理的那個時代,台南那一帶還很多地方是溼地或者是潮間帶,
 安平港到底在那兒都還不知道!
 去台南吃小吃的時後,自己腳下所踩的地方在百年前很可能是海,
 想想就覺得很有趣!
 才一兩百年的時間,滄海變桑田變化真的很大!

3‧我認為我們得謝謝這些曾經管理過台灣的各方國度!
包含荷蘭人、西班牙人、鄭芝龍父子三代、大清帝國以及後來的日本國,
如果沒有經歷這些不同國度人士所帶來的知識與文化,
就不會成就現在台灣這麼多元化以及如此異質卻異常融洽的社會。
雖然上述的國度帶給我們不全然是好處,
但是他們開拓了台灣人心靈增長了台灣人的知識。

4‧台灣的過去或許很悲情或許很令人嘆息,
但是未來如何是未知數,只要我們有心,就能造就屬於自己的傳奇!
現況或許看起來很危急或許看起來希望很渺茫,
但放棄希望放棄努力不是我們的選項。
不管最後的結果如何,總會有我們努力過的痕跡,
往後若有後輩要追尋,這些痕跡將會成為他們的路標。

而我作為一個平凡至極的歐巴桑,我能做的就是:
〔好好記住這些台灣歷史並且好好地說給孩子聽〕
在歷史的長河裡,歐巴桑不過是小小的一個無名水滴,
歐巴桑的努力會有怎樣的成果實在是不敢想!

衷心祈望台灣的歷史能一直的淵遠流傳下去!

【No.5】/投稿編號 by 編輯室

讀妳,我看見自己

上大學以前,我相信三民主義終有一天能統一中國。可能沒有時間表,但只要我們耐心等待大陸同胞水準提升、懂得起身爭取民主的時候,中華民族富強之日便不遠了。從小熟讀吳姐姐講的歷史故事,我對壯麗山川心醉神馳、對千年故國悠然神往;幻想著身著一襲白衣輕舟過三峽、或向長城策馬,幻想著緩步行於肅穆無比的紫禁城,輕撫承載盛世的磚瓦。

  回想,小小胸膛裡對家國的悲憤之情始於二十一年前的六月。那時天天坐在電視前看新聞,看晃動的影像從天安門廣場驚險刺激地往海外傳渡、看港台聲援串連、學唱「矇上眼睛,就以為看不見...」。全世界都氣憤填膺,看北京政權(果然)如斯殘暴不仁,竟能挺著機槍用坦克碾過人民的身體。所有的人都熱血,所有的人都掉眼淚。

  我當然不知道離家不到幾公里的大樓裡,當時正發生什麼事。我相信台灣是自由寶島,中華民國是正義的一方。甚至在很多很多年以後,我還是一知半解:鄭南榕在什麼情況下自焚的?在某個公開的廣場上?

  如果小學六年級的我認真地讀大人報紙而不是國語日報的兒童小說,我會在中華日報讀到:「因涉嫌叛亂,經台灣高等法院履次傳喚拒不到庭的自由時代週刊總編輯鄭南榕,昨天上午因抗拒拘提,投擲汽油彈引發火災,於火警中喪生。」

  天安門前火光熊熊,世界眾目睽睽,槍是共匪開的。台北市一角濃煙沖天,那顆莫須有的汽油彈,是暴徒自己扔的。

  上大學那年我有了來自台北縣市外的同學,驚訝地發現他們在家裡只說台語、對統一云云嗤之以鼻。也無所謂,我們的青春不在書上,正經/政經事從不進腦裡,四年玩鬧。直到進了研究所,為了助學金重回大學通識課堂當助教,翻看台灣文學選讀,才猛然驚覺:「為什麼我都讀完大學了,卻還對台灣的歷史地理全然無知?」尷尬中我像是從沉睡中甦醒,身分認同在那瞬間變得清晰。我開始狼吞虎嚥,以本土音樂、書籍、影像紀錄和各種活動彌補智識的空缺;更在師長與早慧的同窗們引領下,看見台灣可敬可愛的草根力量。此後大大小小的旅行,在島內轉悠也向海外探索,多年後才突然想起,小時候不是心心念念要去北京朝聖嗎?那願望已在不知不覺中煙消雲散。當中國不再是故國,北京就如同世上其他盛名城市,也許是偉大的,卻已與我無甚關聯。去也好,不去也行。

  在國外留學的這幾年,回望海島的目光更為灼烈。以為自己不鄉愁的,卻在每年放假回家,見到第一隻蝴蝶飛舞、辨識出第一道鳥蹤和牠的名字時,震攝於胸膛裡突的湧起一股暖暖的流。我進山裡,也向海邊;細細探訪西邊的城市,越過南端的草原,與東邊無際的海並肩頂艷陽。而回到生長的台北,我又多麼熟悉她的「街道芭蕾」啊!

  常有人問,在國外遇到中國留學生來打政治論戰,怎麼辦?我也知道很多台灣同學對認同問題抱持著能避就避的態度,即使心有所屬也選擇沉默,以和為貴。我總可惜地想,要是他們多了解一些家鄉事就好了;多一分對台灣史的認識、多一分對台灣社會的理解、多一次擁抱寶島風土物事,就多一分對己身認同的堅定無懼。如果我能體會一丁點殉道先輩們的勇氣,如果我沒有誤解他們以生命為同胞所爭取來的自由之真諦,那麼「台灣人當知台灣事」的自我期許,便是吾人所應獻上的崇敬。

【No.6】/投稿編號 by 編輯室

故事的開始---人權之路

坎坷,不足以形容這條路上的起伏;烏雲,無能表達漫漫長路上,人們內心的憂憤;濃重的色調,畫不出曾經流洩一地的殷紅無辜;我們在巨大的樹蔭下乘涼,對在這片土地上犧牲的前輩滴下的血淚,如何認知?如何理解?然後生出深沈地感激?

本書主要針對發生在台灣的二二八事件,及其之後長達數十年之久的白色恐怖,提供詳實的記載與評論。二二八事件屠殺了大量本土精英,造成台灣莫大的人力損失;而白色恐怖,進一步宰制了左傾或者僅僅「疑似」左傾的相關或是不相關的外省籍與本省籍人民。

在漫長的戒嚴時期,群眾漸漸失去獨立思考的能力。家庭教育,勸孩童們遠離政治、校園灌輸孩子「唯有讀書高」、島民的世界縮減到只要看到的世界「似乎和平」就好。

這個現象,並未隨著網路世界普及而巨變,相反地,因為目前的人口結構,掌權或說為人家長的,皆在前述的環境中長大,共同的特色是幼年被恐嚇之後,反而容易造成膽小怕事的個性。因此,滿腔不知所以的恐懼或是憤怒,多半只能假借聲光刺激來麻醉或是張牙舞爪地假裝勇敢,當然更多的人則是選擇裝聾作啞,只求天上落下一筆橫財,將人生改觀。

社運不見了,民運不見了,學運也老早銷聲匿跡了。是社會已經提供了足夠的平台供公民們發聲與討論?還是這些運動已經沒有存在的空間?抑或是人們早已慣於在藍綠的惡鬥中,忘記生活中保障我們基本人權的民主,到底是怎麼得到的?

街頭運動,什麼時候被媒體簡化成「暴力運動」?是因為不嗜血就上不了版面?還是媒體良心終究比不過商業收視利益?理性的探討,怎麼不被重視?難道是因為我們不再想面對嚴肅而重要的議題?又甚或對自身的命運寧可交予需要被監督的民代,卻不願多花一些心思檢核檯面上政治人物背後思維的真假、對社會所賦予的權力義務付出的多寡?

『人權之路』一書記載:「在二二八與白色恐怖中,很多死亡或是無辜服刑者,多數在三十五歲以下。」

暴力,能不能?可不可以以合理的狀態出現?個人的暴力,總是被強烈地譴責;而為何國家或者群體的暴力,多數人選擇隱忍?甚至鼓勵?暴力能帶來自由嗎?暴力能解決衝突嗎?抑或這只是歷史跳不脫的惡性循環?

故事的起頭,不見得是美好的,而一個沒有結局的過程,卻通常容易被人們所遺忘。「人權之路」提醒我們曾經的步履,在回首與前望中間,我們還可以感激,並且做些什麼…。

一直以為:人生是該有夢的。若曾經有人因為夢想而失去生命,就值得我們一再思索,關於歷史重演的代價與意義。

人權從來不是自天下落下,那是一個與生俱來的權利,但如果沒有自覺,容易被剝奪;如果沒有謙卑,則容易被濫用;如果沒有珍惜,人權的花朵在綻放以前就會枯萎;如果沒有感激,人權的果實會被踐踏;如果我們理解並記住這些,人權的發展將會給這個世界帶來和平與尊重,這些普世價值,將為人類帶來幸福。

【No.7】/投稿編號 by 編輯室

《奇萊前書》──橫亙生死而不易的筆跡

novapig's 的頭像

二○○三年,羅琳小姐創建的霍格華茲學院進駐台灣文壇同時,天際雲翳深處是否真有倏忽飛舞的魔法掃帚不得而知。是年,另一本沉甸甸的散文集,結合三幅作者年少自畫像的呢喃,靜靜地橫陳書櫃上緣;一如寫下文字的那支筆桿,不愛喧囂、不故作奇崛引人側目。書當然是沉默的,沒有太多人替他言說。那個年頭,人們的舌齒既要忙碌於政壇論戰的濡沫紛飛,豈料廣州也暗伏一處龍虎山頭,當年冒失的洪太尉怎地又重出江湖,放出話本裡那批疫病瘴煙,瀰漫四野[*1]。

《奇萊前書》,這樣靜臥六年。沒有被達文西的百年密碼深鎖、也沒有天使與魔鬼的交戰,更遑論大江大海的飄泊。它只是靜臥。

二○○九年,楊牧又完成《奇萊後書》。但在我心裡,文字如果沒來得及被靈魂閱覽,即無所謂前後。又或者說,在紛至沓來的喧囂細軟裡,沒有什麼事情過不去,拋不開,挪不走。直到真正時代的領先者,以倨傲的姿態站立我們身後,用他們比多數人蹣跚的腳步更遙遠的視線,恰巧看清沿路過去必經的流沙坑,還有無邊循環的資訊大爆炸。

※※※

山風海雨,方向歸零,昔我往矣。是《奇萊前書》的三則篇名,也像一位皮膚上沈澱了島嶼色彩的年輕人成長劄記。

他在仰頭望向三千六百零五公尺的撒奇萊雅主峰時,心靈接受到阿眉族[*2]祖靈在黑色疊嶂間,傳來近似空洞螺貝內側嗡鳴的聲音;側耳傾聽,隱隱有太平洋的絮語。山風終日,海雨未歇。少年日漸高壯,鼻樑如歐亞板塊與菲律賓板塊推擠下的台灣山脈般,聳起在他黧黑的臉龐上。

男孩在蛻變成男人的階段,總像是破蛹而出的蝶翼,四面八方皆是自己所架築的蛹衣,想要尋一個自在、閑適的角度而不可得。他感受到前額與胸膛在散放微熱,細如牛毛的汗水正涔涔滲出,逐漸膨脹成黃豆大小的汗珠,嗒嗒落在紅土壤上;少年正用上與狩獵獵物追趕的氣力──只是這次追逐的不是獵物,而是自己人生接下來出口的方向──而緊抿雙唇,不發一語。

翻開書扉讀到這句:「她們很不愛說話,很沉默。我感覺裏的阿眉族人都是很不愛說話的,也許是我的印象錯了。世界上不可能有沉默的種族。他們有他們的世界,很狂烈熱情,充滿了歡心的祝福,充滿了想像,吟哦著,呼嘯著,盡情地唱著,舞著,互相鼓勵,慫恿,安慰,讚揚。他們有一個我一直不知道如何進入的世界。

不只是作者,這也是讓所有阿眉族以外種族都沮敗的心情,因為我們一直都欠缺一把進入另一個世界的鑰匙,欠缺包容其他文化的智慧。有篇文章的背景發生在台灣光復後不久(雖然現今想來,「光復」二字又何曾真正讓人民感到光榮?),各級國民小學紛紛順從上意,一改原本日本殖民時期的「皇民化」教育,取而代之的卻是「軍民化」統治,卡其制服如黃煙滾滾沙塵暴一樣撲滅所有學生、老師的個人差異化。每所學校都有這樣的一位校長或主任,站在司令台上讀稿似的頌揚「北京話」的優美,而詆毀河洛語的俚俗。而客家語、原住民母語等方言,顯然淪為連被「削弱」都沒有資格的次等文化。有位音樂老師,是跨越兩個世代(日據、光復後)的老教員,平常上課勉力以國語教授樂理、記譜、唱歌;但下課後碰到同事和工友仍然用習慣的日語應答;碰到學生則多說河洛語。在某次升旗典禮時,校長一如往常的站在台上侮辱台下多數人的母語,而這位老師默默的從人群裡出列、拾級步上講台,佇立在校長凍結錯愕的致詞裡,隨後在眾人灼灼目光裏離去。這一段描述讓我印象深刻,隨後楊牧先生寫道:「…我注視他(指校長),看見他頭顱後才升起不久的國旗是多麼鮮潔,卻有一種災難的感覺。」為何要說這是一種災難?在文章付梓後多年,人們才漸漸有了「受難」的遲鈍痛楚。這是文人與生俱來的敏銳。

攀登高山帶給我的經驗是,高山的水文是沒有定向的,他們不像大中國思想上闡述的「滾滾長江東逝水」或「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真要說,台灣的河流只有一種絕對的方向,包容萬物生靈的大海,唯有海洋容納可以不分藍、綠,乃至於造紙廠排出的種種七彩廢水,而人們也持續地用這種戕害的方式,去凸顯海洋如世間最慈愛母親般的無私。

年輕的靈魂總是在尋找方向的,但在找到了一條他以為是理想的康莊大道時,卻很難洗刷掉過去迭宕而來的步履足印;能夠在百丈山崗慨然說出:「昔我往矣。」──是多麼灑脫的境遇。我在二○○九年的時候,幸運地第一次登上撒奇萊雅山的主峰與北峰,也就是登山客口中相傳的「黑色奇萊」。關於這座阿眉族聖山的軼聞甚多,猶記得曾聽一位嚮導說過,曾有大學登山社的隊員,在冬季攀爬奇萊遇到大雪,在避難點苦等天候轉變未得之下,只好分批冒雪下撤,但最後所有的隊員陸續抵擋不了嚴酷的低溫與強風,一一頹倒在路旁。等到風雪稍歇,救難隊員上山搜尋才發現,其中有一位男性隊員倒臥之處,距離能挽救他一命的松雪樓只不過數百公尺。但這段朗朗陽光下緩步只要十分鐘的路程,在那白雪挾帶勁風撞擊眼皮隱隱生疼的當口,卻搖身變得比三千六百零五公尺的海拔更為險峻。

方向,是回頭後俯仰來時路後,所能作出絕無僅有的歸納。

※※※

楊牧先生原本以歷史系入學,後來毅然改為攻讀外文,在柏克萊大學取得比較文學博士學位後成為教師。

在《奇萊前書》裏曾出現多位師長的身影,我以為若去探究那些師長的真實身分意義不大,同樣以寫作人的角度揣摩;更大的可能是,很多散文裏的人物本身即是多個記憶經驗裏的情感堆疊而成,如果強要拆分解構,徒然落得山海經裏「七竅出而渾沌死」的錯愕下場。

言及此處,一則是對本書渾然天成、雄偉不可分氣勢的尊敬;此外更有對楊牧先生創作歷程一路走來均抱持浪漫情懷的欽羨。評論家嘗謂:「一九七二年後王靖獻改用楊牧作為新筆名。在改變筆名之後,其作品風格亦為之一變;在原有浪漫抒情之外,多了一份冷靜與含蓄,並且開始有了關心現實問題的作品。

而楊牧自己也坦言:「變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然而不變即是死亡,變是一種痛苦的經驗,但痛苦也是生命的真實。

但我想楊牧還有部分沒說完的話是──其實逾中年會有這樣的改變,是一位詩人自年少開始信仰浪漫主義之下所造成的必然。不變即是死亡。感性的出發點無庸是關照自身的情緒與愁思,但它的終點卻難盡於此,勢必會走向社會與人文。但在還沒來得及看見羽化破蛹而出的蝶翼之前,我們誰也不能斷言奇萊的故事,會在哪一個章節畫下句點。一如最初所提及的,這故事是值得用靈魂細細搜覽過後,才乍現方寸間的朗照青空。

[*1]意指二○○三年全球大流行的SARS疫情,最初在廣州一帶傳出病例,引用水滸傳第一回「張天師祈禳瘟疫,洪太尉誤走妖魔」橋段。

[*2]即指當前漢語文化下所稱的「阿美族」,保留楊牧在原書中的用語。阿眉族沿著花蓮以降,南至屏東都有分布;有平原耕作的部落,也有保留高山狩獵習慣的群體,細分之下仍有差異。

【No.8】/投稿編號 by 編輯室

青春一去不復返

民國八十年,發生了吳銘漢、葉盈蘭夫妻的命案。在這時,我還沒有出生。而第一次接觸到這件社會新聞時,我已經是國小三年級了,當時印象裡,在最高法院外有許多伸張人權以及反對死刑的民眾在抗議,而媒體的標題也打上了─蘇建和案纏訟多年,發現新證據。

我在《無彩青春─蘇建和案十四年》裡瞭解到整件事情的發生、審判到現在的膠著狀態,許多司法界人士都認為這是一件證據不完整以及辦案處理有嚴重瑕疵的事件,在書裡提到的證據,很明顯的不能證明是被告三人所擁有,抑或者是其中所不為人知的隱情。在當然政治所封閉的時代,發生了如此害人聽聞的命案,其中一人王文孝,在案發後一年即被以軍法處決,而這也造成了現在的死無對證,在當然,他們都只是十八、九會的青年,如果用這二十年時間,或許他們早已事業有成,台灣司法史上棘手的案件,至今已在監牢裡度過大半人生的青春,就算現在離開了監獄,外頭的世界也因為著時代變遷而有極大的改變,他們能否適應?能夠接受世人以審判的眼光對待?

司法體系的不純熟,讓曾經有璀璨人生規劃的青年就此白費掉青春,失掉的不僅是時間,更是那對台灣法治的信任,再多的金錢補償也換不回歲月,當初未謹慎的保存證據及刑求被告以不人道手段取得自白,草率的辦案枉顧人權,在現在看來都是極為不可取的。在二十年間,我國司法是否有改進,是每個人民所關注的。

曾經在辯論比賽中接觸過《我國刑法是否應廢除死刑》中討論過死刑的議題,我想也因為這次的機會讓我再次的去思考死刑的目的,蘇建和案是被判了死刑,卻也連動帶起了保護人權廢除死刑的聲浪,至今蘇建和案仍沒有執行死刑,這也是代表著我國司法對於這個案件承認有辦理上的疏失,如果冒然執行,恐怕會引起更大的反對浪潮。在死刑的議題中,所牽扯的不外乎就是人權保障與罪刑法定的概念了,在以前,我是支持要實施死刑的,但是接觸過了蘇建和案以及更多的司法冤獄,我的想法開始支持要講求證據明確才可執行死刑,就現在台灣的司法,確實存在太多的逼供或是扣上罪名,也因為這種事情,如果動不動就執行死刑,豈不是造成一堆的冤死事件。

蘇建和案,經歷了二十年,在種種人為外力的因素下,這案子仍然未有最後的結果。

【No.9】/投稿編號 by 編輯室

生命的留白

  《永遠的山》是作者陳列費時一年的工夫,在玉山國家公園長住探訪,將其所見所聞凝結成動人文字的心血結晶。以世俗眼光看來,用長達一年的時間訪尋一座山,是近於癡傻的,但從另一個角度看來,又何嘗不是一種純粹的幸福?

  很多時候,我們總喜歡給自己設定許多目標:考上理想學校、從事令人稱羨的工作、尋找契合的另一半……,一個又一個目標催促著我們向前,就在不斷向前奔跑的情形下,庸庸碌碌過了一生。我們自以為為自己規畫美麗的藍圖,只要按圖索驥,勇往直前就能達到幸福的彼岸,殊不知正將自己推入不幸的泥淖。其實,很多事情並非「定然如此」,而是此心執著,我們太慣於和人競爭,又太怯於屈居人後。

  然而,生命難道只有一種形態?一路向前追尋目標真的是人生最佳途徑嗎?事實證明,在步調越繁忙的都市,人們的快樂指數越低,努力追求目標的過程中,壓力、失落也接踵而至,就算成功達到一個目標,來不及享受勝利的喜悅,就得往下一個目標邁進,於是失眠、憂鬱、過勞等文明病層出不窮,笑容逐漸從臉上隱去。

  何妨暫時停下腳步,俯看地面上新生的枝椏、仰觀西天變換的雲彩,抑或選擇一條從未造訪的小徑,緩緩前進,享受未知的驚喜。生命的留白或繞行並非浪費生命,而是讓人有足夠的時間欣賞沿途的美景,沉思生命的真諦。陶淵明若是在官場上平步青雲,未曾隱居山林,是寫不出「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般清新自然的句子,更不會成為名留千古的田園詩人之祖;蘇軾若非被貶官至黃州,成為一名閒官,哪會有閒情逸致和張懷民欣賞如水月色,留下〈記承天夜遊〉這般雅致的小品?

  中國畫有所謂的「留白天地寬」,那一片空白反而成就了整幅畫,將畫的意境提升。建築學上的「餘地」 生命中的留白實屬必要,對陳列而言,一年是留白歲月,將他從一個門外漢帶領至玉山的世界,得以望見瑰麗的美景,和山林一同呼吸,和自然生物和平共處,留下這本雋永小書,來到我的面前。

  在讀這本書之前,玉山於我僅停留在「台灣第一高山」的印象,是那麼遙不可及又可有可無的存在。但在陳列的生花妙筆帶領之下,我發現這座山並非高不可攀,有這麼多動植物在這邊怡然自得,有這麼多山林守護者保護玉山不留餘力,這是一座極具生命力的山,是自然的寶庫,美景的奧府,生長在這塊土地的我們,實在應該投入更多的關注,以我們臺灣的第一高山為傲。如果你還沒有這樣的體認,我強烈建議你用一天悠閒的時光,屏除所有俗事雜物,只是專心致志閱讀這本小書,屆時,你一定會跟我一樣,愛上這座活潑潑的玉山!

【No.10】/投稿編號 by 編輯室

誰在欺負台灣人

在報章雜誌、電視專題報導中,經常可以看到有關「二二八事件、美麗島事件、江南案、陳文成命案」等相關的專題報導,自己也曾經去了解各個事件的始末、原因,也經常聽到老一輩的人訴說當年台灣人被外省人欺壓的種種......,也一直認為長輩言之有理,因此除了替當年相關事件的罹難者痛惜外,也替老一輩們當年的處境忿忿不平、痛恨當時的政府處事方式。

相信五、六年級後年輕一輩的人,大部分人應該都沒有被外省人欺壓的親身經驗,一方面飯還是要吃、日子還是要過的情況下,這些事,對於日常生活、行為等倒也沒有太大影響。有些同輩的朋友談論到此事,倒是非常的憤慨,不禁想問:那都是當年的事了,難道要因為這樣,在路上遇到外省人就把他們毒打一頓?或是同事、朋友有外省人的,就不分青紅皂白的不管什麼事都排擠他們?任何事都投反對票?

看待這些事件的角度是否應該從對我們醒思、對下一代的啟發、代表的意義等去看待,而不是「一代罪人、十代罪人」的方式,看待前述事件的角度是否應從最基本面:如果以後我們台灣人有機會執政,絕對不能做這些事、不能讓這些歷史事件重演-的思維等來看待。

台灣本島歷經南宋、元、明朝,在二戰日本投降後由中華民國政府接收,中華民國政府因國共內戰戰敗而播遷台灣。前述歷史事件的發生基本面是因為有這樣的背景在,換個角度想,在當時這樣的情況下,當時的政府是否有可能不得不採取一些必要的措施來保住最後的這一塊根據地?如果我們的家園被地痞流氓佔據,退到無路可退時,你難道不會做相關必要的防備、想盡一切的辦法來保住這最後的棲身之地?

然而相反的,甚至經常看到每當選舉時,這些事件就被拿來消費,被候選人當成政治操縱的工具,「台灣人不能被外省人欺負」「台灣人要站出來」等口號,試問,現今的社會中,有誰還在被外省人欺負、欺壓的?

從陳前總統任職市長時期開始,我就一直是陳前總統的支持者,當初不少人因為一句「台灣人不能被外省人欺負」「台灣人要站出來」「給台灣人一個機會」「讓台灣人出頭天」而投票給陳前總統,如今,他是台灣史上貪污金額最高的總統。經常看到台灣人的候選人,甚至是層級相當高的,如前述,現今的社會中,有誰還在被外省人欺負、欺壓的?可是這些人的政見都只著重於上述口號及上述的歷史事件來操控及利用民族情結,我不禁想問:外省人有欺負我們嗎?我們是被外省人欺負嗎?是外省人在欺負台灣人、還是台灣人在欺負台灣人、還是一些聰明的台灣人在欺負、欺騙憨直、忠厚的台灣人?

【No.11】/投稿編號 by 編輯室

假台灣人欺負台灣人

奸巧的台灣人欺負台灣人
邪惡的外省人欺負台灣人
細數歷史並非清算,
哪裡有台灣人會想要抓路上的外省人痛打一番作為洩恨?
你的論述根本就是虛構的

陳前總統是貪污最多的總統?
那要看法官是怎麼樣心態的人了

像你這種人就蠻容易欺負自己台灣人
寧相信外人片面之詞,卻對自己同胞的遭遇缺乏同理心
簡單說,你就算外表是台灣人,內心依然是個中國人
跟陳映真這些人很像很像

這篇文章怎麼會得獎?

這篇文章明顯是由藍營的人反串,故意以表面的泛綠語言來推銷深藍的思想
不了解,為什麼這種對綠營來說必須打擊、澄清的謠言,卻受到綠營的網站和組織所支持甚至放在泛綠的網站?

請注意版規,尊重不同陣營的人

aboutfish's 的頭像

此致三位沒有留下 ID 的網客(2010/10/08 - 16:52、及10/09 - 07:29、07:55留言者):

本次會外賽開放給所有「會寫中文、對探索自我台灣意識有興趣者」的人參加,在資格與內容方面完全沒有「設定立場」,也早在徵文公告開頭註明,只要投稿格式符合規定,就是個「人人有獎」、以鼓勵為主的徵文比賽。主辦單位認為,正因不同成長背景的人,有其對台灣不同的認知,一如當初在「啟動閱讀台灣,書寫探索自己」專題報導開頭所言的:「我們,共同生活在台灣諸島。每個人的『台灣意識』,卻因著不同的成長背景、機緣與抉擇,衍生出千萬種形狀、色彩與氣味」,多元台灣的樣貌更需透過「尊重不同族群的聲音」來顯現。

台灣好生活報在創刊宣言便表明,我們希望自許為致力於公共報導、能給台灣更多正面力量的媒體,希望扮演促進不同族群理性溝通、海內外同胞同心互助的角色,敝報並非2010/10/09 07:29匿名留言者指稱的「泛綠」網站,更認為「大貼標籤」的回應方式,對不同族群的對話非但沒有幫助,反而只是更加助長了族群對立。故此等「像你這種人就蠻容易欺負自己台灣人」、「藍營反串」、「妖言惑眾」的攻擊式回應並非本報所樂見,也幾乎觸碰到本報版規第一條的底限,懇請三位若還想回本版留言,除了請留下一個可資辨別的名號之外,也請體諒本報維持理性溝通討論空間並不容易的苦心,可以就各位「與投稿者對史實認知不同之處」做意見交換的闡述,但請千萬別再使用會觸犯版規的字眼去攻擊不同政治立場的人。

本報對於顏色與政黨立場的思考,可參考我先前給taiwanese SE的答覆,如果可以也請細讀中山大學政治經濟系劉孟奇老師所寫的對話的民主,文中所強調的以下這段,正是好生活報想提供台灣對話平台而努力的目標:「在對話中,我們真心為他人考量,並且努力不要離間與冒犯他人;在對話中,我們尋找對方論點中的長處;我們在對話時將自己最好的想法提出,而且知道其他人會試著改善而不是企圖摧毀它;在對話中,我們假設大家對於問題都擁有部分的解答,而藉由聚集彼此的智慧,可以找出解決之道;對話開啟可能性,讓我們可能找到比原來的方案都更好的方案。」

我知道好生活報離這個目標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為了讓台灣可以透過溝通朝「共存共榮之道」邁進,而非一再停滯在情緒話的對立之中,懇請大家在留言討論時能跟我們一起通力合作,謝謝。

憤怒

在所謂『閱讀台灣‧探索自己』的徵文比賽裡看到v22221的大作實在很驚訝,不過更令我驚訝的是管理者對於這篇文章提出批評的三篇回應者的態度.
對於文章的回應當然是針對作者與文章內容,讚賞者拍手叫好反對者當然可以提出批評甚至是攻擊.我想萬萬沒有只准貼文者侮辱抹黑台灣人,卻不准回應者為文攻擊譴責作者吧!
V22221不讀歷史(我認為故意誤導讀者錯誤台灣史的成分比較多)把不存在的中國宋、元與台灣硬扯上關係,卻又刻意不提荷蘭等歐洲國家經營台灣的事實,這種編造的台灣歷史如果管理者能容忍存在於自己的網站上,我也懶得辯駁了.但是v22221將蔣介石集團對政敵及一般台灣人的屠殺合理化為”政府為保存最後一塊根據地不得不的做為”,這算是「在對話中,我們真心為他人考量,並且努力不要離間與冒犯他人。」嗎?
最可惡的是現在倒底還有誰在說要報復”外省人”?作者只用想當然耳的態度就把蔣介石集團的暴行離間簡化為”外省人”與”本省人”之間的仇恨,這是現在台灣的現狀還是作者有意挑撥族群意識,管理者還看不出來嗎?
作者口口聲聲說台灣政治人物在消費「台灣人不能被外省人欺負」,但是現實上真有人拿出這種口號嗎?這難道不是作者在抹黑台灣立場的政治人物嗎?
至於說阿扁是台灣台灣史上貪污金額最高的總統這更是可笑,50歲以上的人都知道,蔣經國時代任何台灣重大的公共建設沒有蔣孝勇”經手”是絕對做不到的,這就是作者口中的清廉總統嗎?如果要說貪污的手段跟金額,阿扁連幫蔣經國提鞋都不配.而且阿扁到現在比較有爭議的不過就是特支費的部分,這部分阿扁就是貪污馬英九就適用中國宋代的公使錢?
這次徵文以『閱讀台灣‧探索自己』為題目,可是我實在看不出這篇文章哪裡有『閱讀台灣‧探索自己』,倒是處處充滿『抹黑台灣‧污衊別人』!
台灣的問題從來就不是”本省人””外省人”的問題,台灣的問題是蔣介石集團及其餘孽欺壓居住在台灣的人,這不是過去式而是一直在進行.現在即使比較少隨便抓去關抓去殺,但是體制上的壓榨從來沒有停止過,只要還存有一絲絲道德良知的人都不會不知道吧.
現在到處充斥以台灣名義招搖撞騙的人事物,連馬英九也敢光明正大的說他都是為了台灣,如果多一個以台灣之名暗助蔣介石集團的網站我也不會太驚訝,不過這個徵文評審團裡還有個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前執行長,不知道這位前執行長看到陳文成博士之死是因為”政府為保存最後一塊根據地不得不的做為”這種文字有什麼看法?是不是也認為陳文成博士是死得其所?

版主只是希望大家有話好好講而已吧。所以勸大家批評就批評、不

版主只是希望大家有話好好講而已吧。所以勸大家批評就批評、不要流於攻擊,我觀察這是好生活報長期以來管討論區的風格,網路上罵來罵去、到最後都淪落到無法繼續討論的地方實在太多了,我覺得版主只是想實踐「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我誓死捍衛你發表意見的權利」的民主自由精神而已耶。

所以228是台灣人該死?

v22221 寫到:
“台灣本島歷經南宋、元、明朝,在二戰日本投降後由中華民國政府接收,中華民國政府因國共內戰戰敗而播遷台灣。前述歷史事件的發生基本面是因為有這樣的背景在,換個角度想,在當時這樣的情況下,當時的政府是否有可能不得不採取一些必要的措施來保住最後的這一塊根據地?如果我們的家園被地痞流氓佔據,退到無路可退時,你難道不會做相關必要的防備、想盡一切的辦法來保住這最後的棲身之地?”

首先,又把台灣的歷史歸隊到中國又臭又長的歷史裹腳布上。故意寫得很含糊,說“台灣本島歷經南宋、元、明朝”,看似中性的時間推演,其實是要暗示台灣自古屬於中國。
第二,台灣成為中華民國的根據地完全違反國際法(舊金山和約)與民族自決的基本原則。
第三,所謂的“最後防備、一切的辦法”難道就合理化中國國民黨在台灣從1947-1993年以來對台灣人民無止盡的政治屠殺和謀殺?台灣人活該應當被濫殺好讓中國國民黨以及其黨羽和難民在台灣有個棲身之處?
第四,“如果我們的家園被地痞流氓佔據,退到無路可退時”,其中“我們的家園“指的是“中國”,不是台灣。為什麼你們中國人的家園被中國人民所擁戴的共產黨統治時,你們中國人卻要跑來台灣殺死數萬台灣人呢?台灣人跟中國人的內戰本無關連,我們當時是日本統治,與中國無關。

這是一篇光光是其中一個段落就在意識形態上錯亂到罄竹難書的文章,我不想花時間一段一段點出所有謬誤背後的統派居心。這篇文章不是“認識台灣“,其居心是要“誤解台灣“以期能“誤導讀者“。在這個台灣意識尚未茁壯的時刻,“閱讀台灣,探索自己“的主旨即是要以徵文比賽讓大眾有機會重新認識真正的台灣,了解自己的根源,然而,刊登如此違反主旨的文章,不但可能被為文者所利用,稱了他/她的心,更是助長藍營“妖言惑眾“的氣燄。

個人認為現今的台灣社會,仍然被特定族群欺負、欺壓著

我的認知是台灣人仍然沒有間斷的被外來政權欺負著,
所謂欺負 已不是的毆打或屠殺等等表面的解釋...
而是這個國家龐大的資源分配制度 從不間斷的被同一群人無止境的剝削著
縱使本土政權曾經執政過八年 但立法院卻是50年來從未改變過主導權
不管是全台眷村改建預算 18%優惠存款 或水電學費半價 有太多的福利制度
都是在將大部分辛苦的老百姓納稅錢 重複再重複的分配給這些特定的族群
包擴擴大內需的鉅款 種種被司法袒護的弊端 包括現在的花博 新生高架
除了制度面資源分配不均外 更有司法不公正的庇祐
讓這群對台灣沒有感情的主事者繼續的吸者台灣血
我認為這才是外來政權對台灣人最大的欺負~

全世界都有貪污沒有錯
但其他國家的執政黨畢竟還是愛自己的國家
至少做的決策不會是傷害自己國家的
但台灣的問題就是這群心在中國的執政黨
長年[吃碗內 看碗外] 許多決策的目的都讓人民看不清~
才是台灣人最被欺負的地方~

版主您好 回應好似沒有留下姓名或暱稱的欄位

我也想要留下迴響者名稱 但似乎沒有欄位可以填 還是在某個地方 我們沒有發現~Thanks~ 妮子

感謝提醒

editor's 的頭像

妮子:

非常謝謝你的反應意見,才讓編輯室發現這個當初以「延伸閱讀」開版的投稿區,回應格式竟跟一般專題報導設定不同,必須要登入會員後才能在此版顯現暱稱,一般非登入留言變成沒有暱稱欄位可留,已經通知網管儘快修復此一問題,為避免管理上的混淆,在此問題修復前將暫停本投稿區的回應,待修復完成後會立刻開放,還請你和其他想回應的網客們耐心稍候,造成不便還請見諒。

【2010/10/11 PM8:50 新增附註】無法留暱稱的問題已經修復,本篇回應功能已重新開放。

我眼中的台灣

小時候,父母總是因為工作忙碌而無法時時刻刻的照顧我,所以我的童年是在鄉下的外婆家度過的。鄉下的人,就是不比大都市,時常會把一堆粗話掛在嘴邊,好像不吐不快似的,除此之外,大家總是把亂丟垃圾當成是習以為常的事,路邊總是能看到一堆堆的垃圾。在那時,我總是會覺得,台灣,真的是一個很糟糕的地方,每個人都不懂得品格是什麼,總是那麼的隨便,實在是讓人感到反感。

後來,我的年紀漸漸長了,可以開始上學了,我的父母就把我接上去台中,我也開始接觸到那些所謂有素質的人。雖然說在一個頗大的都市中,但我發現,原來人品也沒差多少,有許多的人依然是滿口的粗話,而比鄉下更糟的是,都市的人更多了一分冷漠。在鄉下的時候,會覺得大家總是很認命,盡心盡力的做好自己該做的每一件事,除此之外,大家也很熱情,當知道同村的人有困難,大家總是會很熱心的幫忙,就算幫不上忙,也會給予精神上的支持,希望能幫助他度過難關;而都市人就不同了,都市裡的人總是冷漠、自私,對於別人的事,是能躲多遠就躲多遠,而對自己有利的事,是恨不得能跑在所有人的前面。在那個時候,我是真的對台灣這個地方感到失望了,因為,這和我夢想中的理想生活完全不符,不論是環境,還是生活周遭的人們,反倒是有許多其他的國家,讓我覺得那才是我心中最理想的居住地,例如日本,日本人總是對自己要求十分嚴格,所以台灣有許多的東西都比不上日本,我就很嚮往在這樣的一個國家居住。而這個想法,一直維持到發生了一些事情才有所改變。

去年8月8日,莫拉克颱風侵襲台灣,造成南台灣十分嚴重的災情,由於那時學校的老師有號召一些學生去幫忙救災,而我剛好也參加了,所以有機會到現場去。到了那裡之後我才發現,原來,台灣並不如我所想的那麼糟。那時,我看到了許多的團體都參與了那次的賑災,而不只是國軍和當地居民在清理。在我們幫忙的期間,又有許多團體陸續到達,也有許多的物資送到當地來,後來甚至還供過於求!那一次,幾乎是全台灣都動了起來,每個人都努力的盡自己的一份心力,希望能給那些因風災而有所損失的居民們一些幫助。老實說,這真的讓我很感動,我想,我以前總是只看到台灣人不好的那一面,卻總是忽略了,台灣人也有善良的一面。

到了現在,我已經不會再覺得台灣有什麼不好了,雖然在社會上還是有許多自私自利的人,雖然有時還是會覺得有許多的人是那麼的冷漠,但當台灣遇到困難時,大家總是能挺身而出,為了台灣的未來而盡心盡力;當我們的家園遭到破壞時,大家總是能互相幫助,不分你我而團結一心,那麼,即使有那麼一些不好的習慣,也是無傷大雅的啊!現在的我,熱愛著這塊撫育我長大的土地,並且以身為台灣人為榮。

【No.12】/投稿編號 by 編輯室

台灣的新,我們的心

vicky81524's 的頭像

  自舊石器時代開始,甚至更久遠以前,人類從靈長類逐漸演化成北京人,慢慢的,人類學會如何生存以及如何繁衍下一代,隨著環境的影響,人類的表達逐漸配合環境進步;人類的意識逐漸適應群體生活。但對於自己出生地的了解,或許有人從未注意過也說不定。

  明清時期以來,台灣即成了領導者搶奪的地區之一,在當時,許多有權威的皇帝及叛亂的宦官們,為了擴張版圖而攻城略池;為了使人民順從而窮兵黷武,許多人民反抗、掙扎,但欺壓百姓的朝政卻把反抗人民的性命當成微不足道的螞蟻踩在腳底下,忽略了人民的權益。到了鄭氏及日治時期,曾被葡萄牙稱讚的「福爾摩沙」也逐漸面臨崩毀。這時的台灣已不再是與世無爭的小島,而是在地理慢慢站有一席之地的外交精華地。

  終於,到了中華民國在台灣時期,人民在被欺壓的環境下逐漸懂得保護自我,甚至到了解嚴時期,人民的思想也藉由報紙刊登、世人宣導慢慢開放起來。自古以來,「男主外,女主內」、「重男輕女」等觀念深根於人們心中,直到二十一世紀,現代化的社會裡,外來文化的影響使的傳統思想逐漸式微,政府為了提倡兩性平等,而設立<兩性工作平等法>來保障女性權力。人人生而平等的,每個人每個種族都是應該被尊重的。

  上帝創造了男人及女人。男人如鋼,堅而不摧;女人如絹,以柔克剛,不管是男或是女,每個生命都應享有平等的權利,而不該再像以前一樣,認為女人是較低微的。但在台灣這精英群集的社會來說,性別似乎也已不在重要,在我看來,許多父母在意的或許只是成績這一回事。現代的台灣孩子,大部分從小被灌輸「課業很重要」的觀念,因此,「補習」對於孩子來說似乎也早已是司空見慣的事,大多父母認為孩子能拿滿分或者一百分才是最重要的,因而每天一回家,便命令孩子回房間讀書,把孩子逼得快喘不過氣,又或者是把孩子的時間都安排去補習,連見面的機會都少了許多,或許也因如此,害的孩子從小就得面對同儕激烈的競爭,導致某些人得憂鬱症而跳樓,或變得不擅長言語表達等,這都是我們不樂意見到的。

  但仔細想想,我想父母或許是為孩子的未來著想,這一點是無可否認,但人往往忽略一點,那就是和孩子的關係漸漸疏遠,使得孩子的心封閉,反而會藉由自殘、抽菸等發洩情緒。孩子的成就高人一等必然值得驕傲,但卻因此使孩子成了失去主見、失去自我,那就另當別論。孩子的心如同一顆玻璃球,倘若父母沒有用心去看待玻璃球的內在,只求外表的光滑度,那麼,這只不過是一顆只有外表高學歷卻沒任何專長、技術的空殼罷了。

  從小到大,我有印象以來,父母從未強迫我讀半點書,但卻時常提醒我:「書是為自己而去讀的,讀了就是自己的」,知識就是力量,當時懵懵懂懂的我,或許根本就不了解也說不定。但在幼稚園時,只要有獲得滿分的我便雀躍不已,即使是個小型的測驗也無所謂,等不及想看看父母驚訝、欣喜的表情,我想對我來說這或許就是學習的樂趣也說不定。

  除了課業,閒暇之餘,「美術」也成了我平時消遣生活的樂趣之一。對於美術而言,色彩,如同靈魂,使一幅畫活躍;畫筆,如同肢體,為圖畫勾勒出具體得外在;畫紙,如同心靈,有心才有好的作品,我想這就是我對於畫的執著。我想少部分是遺傳父親精細的好手藝也說不定。

  回想起當初畫完第一幅畫時,那幅畫看起來十分粗糙,或許對於一個技術熟練的藝術家來說十分不起眼,但對於我父母,那一幅畫的意義可是特別重大,因為那可是我人生畫過的第一幅全家福,或許我沒辦法像職業畫家技術如此熟練,也沒辦法用言語表達我的感激,但我可以藉由繪畫,將回憶烙印在心底。國中老師曾說過:「為了興趣而工作,是幸福的;為了生存而工作,是悲哀的」,直到現在,我能深信這一番話,畢竟誰願意做自己不想做的事呢?我從小夢想成為室內設計師,為人們打造出溫馨、滿意的家,即便現在的我才高一,很感謝父母願意給我機會相信我,讓我替自己的未來奮力一搏,如今,看著父母臉上歲月的印記已逐漸浮現;頭上茂密的髮量已逐漸斑白,我想現在能回報父母親的事,就是努力朝自己的夢想邁進吧!

  隨著時代的進步,課業似乎在台灣意識發展中已成為主流,但為了自己也要適時探討自己的內心,天生我才必有用,挖掘出屬於自己的一片天空,相信自己可以做到!

【No.13】/投稿編號 by 編輯室

11元的鐵道旅行

a27221940's 的頭像

這本書富有鄉村生活的悠閒自在,讀起來並不會備感壓力,而且作者用心的放了許多照片,更加令人喜愛,我也很愛這本書。本書分成四大單元,每個單元都讓人有不同的心情,也能夠知道自己的情緒。相信只要用心觀看,一定能夠體會其中奧妙。

第一單元"喧嘩旅驛",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平溪站』,因為那裡是張君雅小妹妹的小鎮,每當聽到張君雅小妹妹,就會想起她在廣告中拚命的奔跑與廣播器播放出的低沉聲音,假如有機會可以去平溪站走一走,我相信我一定會模仿張君雅小妹妹,在街上拚命奔跑,趕著去吃阿嬤泡的泡麵。而且那裡還有許多好吃的東西與有歷史性的學校。這個單元大多給人開心熱鬧的感覺。

第二單元"寂寞小站",不用說,印象最深刻的一定是『三貂嶺站』,因為三貂嶺很帥氣,對於文章中的日本人更是喜愛,也因此將三貂嶺到菁桐的硬紙車票全部買下來了,可見【三貂嶺菁桐】在他心中多麼的珍貴啊。雖然這個地方很帥氣,但是居住在此地的居民不多,因此讓我倍感寂寞。

第三單元"高速風景",對我來說這個單元是最親切的,因為高鐵就在我家附近,常聽到高鐵廣播的聲音,雖然我不曾坐過高鐵,但是我的姑姑來我們家大多是坐高鐵,她常敘述搭高鐵的心情給我聽,她說:「搭高鐵是一件快樂的事,和台鐵比起來,高鐵更加快速和舒適,窗外的景色也很棒,還能夠去許多平時沒時間去的地方遊玩,真的非常棒!!」最後她補充了一句「時間就是金錢」,假如可以的話我以後絕對要去搭高鐵,我會去從來沒去過的地方好好放鬆心情、好好的遊玩。這讓我擁有了期待那天到來的興奮感。

第四單元"風物尋味",一說到鐵道馬上就想到便當,無論是火車便當或鐵道便當,我想都一定能喚起人們童年的回憶,一塊滷排、一顆滷蛋、一些青菜再加上熱騰騰的白飯,雖然只是一些小小的食材,但卻能讓人擁有大大的幸福,也讓人擁有許多回憶,無論是甜美的,生氣的,難過的,都是令人難忘的回憶。

看完這本書,我覺得很有收穫,得到的收穫就是幸福與智慧。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也因此能夠吸引喜愛當地的遊客,才能夠更加的熱鬧,這不就是幸福嗎?雖然實際上並沒有所謂的幸福車站,但你只要願意相信,不管哪裏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幸福車站。

【No.14】/投稿編號 by 編輯室

說台灣--人與土地的歷史

  這幾年,接觸了許多外國朋友,「妳/你從哪裡來」,是最常見的問句。當我說出「我來自台灣」,收到許多了解與善意的回應時,著實驚訝而高興。
  「說說妳的國家吧」,他們會接著說。偶爾遇到一些人,微笑著說,「如果我說妳是中國人,很不禮貌吧?」
  「我的國家是個小小的島嶼,鄰近中國,」我總會這麼開始,「炎熱又潮濕。人口密度高到你無法想像,但是,那是個可愛的地方。」

  也許是台灣與中國複雜的關係──相似的臉孔,相同的語言,走到世界各地,中國人都會親切地以中文攀談。在絕大多數的北京腔中,混雜著我不捲舌的台灣口音,不曉得中國人是否和我一樣,有種違和感。我不禁好奇,在中國,青年對台灣,又是如何作想?
  幾次偶然的機會,讓我得以與中國幾所知名大學的學生私下對話。閒談間,他們對於台灣的好奇,及背景資料的闕如,使我談起台灣史。我將熟悉的與不熟悉的歷史都談了點,卻自認條理不夠清晰。
  回台後,我到書店尋找能夠讓人了解台灣的書籍時,看到周的《台灣歷史圖說》,簡直如獲至寶,當下購買數本,以為再有機會如此閒談,便有不錯的材料可引述。巧的是幾天後,機會來了。一位英國朋友,他對台灣史相當有興趣,向我抱怨「圖書館找不到台灣歷史的英文書籍」,我便翻出這本書,簡單的以英文向他介紹了台灣的歷史。

  周婉窈的《台灣歷史圖說》,從久遠的石器時代,講到近代史;從考古到文化,扼要地一覽台灣的過去。除了說「土地的故事」外,她也說「人的故事」,也許,更是與過去對話。洗練而易讀的文字,搭配上大量的圖、表,周給讀者極大的思考空間。
  她不先說歷史,先問「誰的歷史」,才開始寫史:台灣的史前、荷蘭、明鄭、清領、日治時期與戰後台灣;除了這些正規史,她以「原住民與南島語系」、「漢人與原住民」、「改朝換代」、「兩大反抗事件」幾個章節,反思這些常被「大歷史」遮蓋的一面。增訂本追加的「台灣人的美感世界」、「戰爭下的臺灣」與戰後篇四章,更是讓我停頓、掩卷細想數次的章節。

  回到「說說妳的國家吧」這句話,如果國家是歷史的產物,如果認定歷史是「所居所踏的土地發生的故事」,台灣絕對與中國、與日本、與世界脫不了關係,國民黨與民進黨,同樣在台灣這塊土地流血流汗。但在這宏觀的角度之外,也許這問題對「台灣人」而言,還有更為細緻的一面──「我是誰」,以及「國家對我而言是什麼」。
  我們該如何了解土地上,人們的故事?止於教科書、相信權威,並非了解台灣歷史──甚至了解「自己」的方式。盼周婉窈的這本書,能刺激更多的人思考問題,懷抱同情和理解的心態,走出大歷史的框架之外,走出單面向的思考模式。在問自己、或是回答他人時,能夠陳述自己──或是台灣的故事。

【No.15】/投稿編號 by 編輯室

台灣人的好感度勝過中國人

我住印度時,住處附近的店家本以為我是中國人 (因為看名字不像日本人,也有以為是韓國人),經過說明我是台灣人,他們就比較有興趣聽我說話,我就好好把握機會向他們"宣導"中國與台灣的不同

我還認識一個立陶宛人,他對台灣想脫離中國的處境很能認同,因為立陶宛也是努力才脫離了蘇聯

我的「台灣化」歷程

在1949年之前,我的家族和台灣完全沒有任何連結,但是在那年的「難民潮」中,他們來到台灣(我的母親甚至生於台灣海峽的逃難船上),並且讓我成為我的家族在台灣出生的第一代。在我小時候,長輩們就知道「反攻大陸」無望、已經有了在台灣終老的心理準備,但儘管我在台灣土生土長,他們仍然教育我是「中國人」、「外省人」,從來不曾教育我是「台灣人」。

外省家庭的「恐台」教育

由於家庭教育和當時的學校教育「我是中國人」完全契合,因此我從來不覺得這種論述有什麼問題,我從小的思想就和許多「外省」族群一樣、充滿對「中國故土」的緬懷與想望,甚至在家中長輩的教育之下,我也相信「台灣人」(或『本省人』)對我們是有惡意的、隨時就想把我們趕走,為了維護「生存權」,我們「外省人」在「中華民國」必須執政,否則等到台灣人出頭天了,就是我們要被打壓的時候了。

即便因為家族長輩也曾面臨白色恐怖,令我並不信任從中國來的政黨,但是由於從小受到家中的「恐台」教育,我也不敢依靠代表台灣本土的政黨,這時我完全找不到任何的歸屬感。然而,認識了「純台灣人」的女友(後來成為老婆)之後,她對於我的「恐台」心理感到可笑,遂以包容性的強烈台灣意識對我進行「再教育」,基於「妻命不敢違」,我從表面上的唯唯諾諾式認同、逐漸潛移默化成心理情感的認同:不管我的祖先是哪裡人、長輩從哪裡來,既然我生在台灣、吃台灣米、喝台灣水,我當然就應該是認同自己生長土地的台灣人。

當我心中萌發台灣意識之後,發現以往對於台灣的知識幾乎一片空白,於是開始接觸台灣歷史、台灣文學、台灣地理、台灣文化、台灣藝術、乃至於台灣自然生態等各種領域的書籍,逐漸將「台灣」視為自己的「祖國」來認識。儘管在初始的「過渡期」有過認同的錯亂、心理的矛盾,但在完全認同自己生長的土地之後,心裡卻有無限踏實的歸屬感,也不再有傳統外省人的「浮萍」、「過客」、「失根蘭花」心態。

掃除「認同的錯亂」

以個人家族史來說,我家在1949年之前不屬於台灣,但我卻將自己歷史觀在1949年之前的部分強制接枝到台灣,希望能夠在認知上成為一個完完全全的台灣人。我以前認為「外省人」這種族群身分是隨著血緣而「世襲」、「傳承」,現在則認為心理的認同比血緣更重要,我「不再是」外省人或者中國人,「中國」對我來說,頂多只是祖先的國籍、如今也就是個「鄰國」,而我充其量就是「中國移民」的後代,認同祖先的土地並沒有太大的現世意義,不然全人類難道都要認同自己是東非人嗎?

年輕時會覺得為什麼台灣不認同「外省人」,後來體會到,無論任何族群,自己必須要先認同台灣、把台灣當成「家」,就不用再擔心別人是否認同自己了,因為自己已經自然融入這裡了,也就是說:「不要想台灣是否認同你,先想想你是否認同台灣。」如果連自己都無法認同自己的土地,當然永遠會覺得這塊土地上的人不認同你,而只要你能認同這裡,就沒有人會、能、想趕走你,這道魔障,可以是一條細線、也可能是一堵高牆,想通之後,豁然開朗。

「認同」真的是自己想的、是一個心理建設,愛台灣、疼惜台灣,就可以是一個在台灣生活得很自在的台灣人。更有甚者,從古代到現代,許多「外國人」對台灣的熱情與認同都不輸台灣人,難道「外省人」做不到嗎?

【No.16】/投稿編號 by 編輯室

《無花果》讀後感

  《無花果》,這本學校教科書裡只稍微提及一下的書目,起初也只是大概知道這本書記載著吳濁流先生的前半生,而《亞細亞的孤兒》則才是高中教材裡的課文之一,也是吳濁流先生的代表作,全國受過中等教育的學生都閱讀過其中的段落,也成了考試內容,而對這本《無花果》卻僅只是聽過而已,只因它不列入教材內,但拜讀過這本書,著實對我懜懂純真的思想投下了顆震撼彈。
  
  不只是閱讀,更要咀嚼,嚐嚐台灣最真的味道。

  本身攻讀二類科目的我,從小就對歷史反感,覺得課本裡頭寫得天花亂墜的各代重大事件與我毫無關連,總懷著一個冷淡事不關己的角度看待這些事件,就連台灣史也不例外,腦海裡存有的只是幾個考試的重要時間點及相關人物,但咀嚼《無花果》這本書後,雖說不上啟蒙,但卻確確切切的在無形中激盪了內心的民族意識,或許在現今太平的台灣時代裡說上民族意識不免有點可笑及不必要,但對一個才剛身為個台灣公民的我來說,在自我認知裡這觀念都有其必要性,不管是認識台灣這塊土地,還是認識自我,身為一個台灣人。

  《無花果》這本書裡寫的是吳濁流先生前半生的所見所聞,以單純的角度述說著台灣的歷史洪流。當清廷在毫不考慮台灣人的意志下魯莽的割讓台灣時,台灣人是悲憤的;當日本人口口聲聲喊著內臺融合的口號卻依然對台灣人有著不合理的差別待遇時,台灣人是無奈的;當日本投降後台灣人懷著滿心歡喜期待著國軍接收卻只得到另一段恐怖政治時,台灣人是沮喪的。這些種種確切的感受,對於我,身為一個台灣人,是不可不知的,因為我生活在這塊土地,我想認同這塊土地,也讓這土地認同我,就得了解在這土地上發生了多少許多早已被現代年輕人遺棄的那段過去,台灣人的過去。

  然而,對我們這些後輩子孫較難想像的是,在現今進步的台灣社會中,以往的台灣人產生的不自覺的民族意識究竟為何,不管是日治政權下的暗自不遷就,或是國民政府接收不當的抗議聲浪,其台灣人自主地統一一心的精神,在這人與人相處日漸冷淡的台灣都市叢林中,實覺可惜不復見,難道這所謂的民族意識唯有出現在紛亂震盪的年代?難道當人民日漸富庶就忘了自己最深的根?

  台灣未來的主人翁啊!生活在台灣這塊美好的土地,拾起台灣的種種過去,滿懷虛心的放在心底,在走向未來的路途上,堅強團結的替台灣後代子孫開創美好未來吧!像無花果那樣悄悄地結起纍纍的果實!因為我們都身為台灣人啊!

【No.17】/投稿編號 by 編輯室

謝謝各位投稿者

aboutfish's 的頭像

非常謝謝以下十七位投稿者, 第一屆『閱讀台灣‧探索自己』人人有獎會外賽的投稿期限已經在剛剛截止了,接下來將由陳文成紀念基金會顧問、本報總編及主筆編輯群共同評審所有作品,選出各獎項的得獎人,預定在九月底公布得獎名單,獲得首獎的作者將受邀到「陳文成紀念基金會」參加一個小而溫馨的頒獎典禮。

評審結果公布

aboutfish's 的頭像

由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及台灣好生活報主編們組成的聯合評審團,統計的最後評審結果已經出爐,恭喜所有得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