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落格

關於生命中的台語歌(閒聊版)

最寶貝的幸福/關魚攝影)
 
我的台語歌記憶,最早來自小學時代看的布袋戲和歌仔戲。
 
高雄出生台北長大的我,可說是因為看布袋戲和歌仔戲才變得比較聽得懂和會說一點台語的。布袋戲的主角們都有自己的主題曲,每集的一出場就會放,歌仔戲裡也有些歌挺好聽的,聽著聽著就會學唱,升大學要出國前還曾因為要錄影慶祝父親節,在家裡表演過一段自編的歌仔戲。
 
分享本篇文章:

主題網摘的原文網址換到編按下方

噗浪讀者TonyQ建議下,主題網摘的原文網址,從「圖片上方」改為放在「編按下方」,以後大家看完摘要和編按就可以直接點下方的原文網址,不用往上拉囉!

分享本篇文章:

「台灣紀錄片與我」有獎徵文評選結果

*《牽阮的手》劇照

台灣好生活報主辦的『台灣紀錄片與我』有獎徵文活動,由吳乙峰導演創設的微光影像總經理毛致新和員工代表芳怡、《縱行囝仔》導演權國瑋、《重重雷區的網路艦長日誌》格主阿凸酸民寒波,及台灣好生活報總編關魚、協力編輯阿景(莫雲)組成聯合評審團,在審視14篇投稿作品後,ZF Xiao撰寫的『我所認識的臺灣歷史紀錄片,及其外』贏得評審一致讚賞,將獲頒首獎《最高喜樂獎》。

完整得獎名單和前三名評審短評如下(點選文章標題即可欣賞作品內容):

分享本篇文章:

轉載:給台灣少年一個機會(李茂生)

  *在台中縣高美濕地嬉戲的台灣孩子/攝影/關魚/2010
 
「少年為何死了?」1993年日本漫畫「AIDS」的副標,及作者廣河隆一在卷末的解說結論,20年來一直盤旋在我心中:「對感染者而言,並沒有太多的選擇,除了選擇繼續活下去以外。即使感染者想要繼續活下去,但卻有剝奪此一希望的行為,那就是歧視、偏見,以及國家、企業,和一部分醫生的態度。我們希望感染者能和我們一起生存下去,不要失去希望,並努力到能克服愛滋的時刻到來。
 
「少年為何犯罪?」則是很多國家都面臨的大問題。好生活報的行政司法網摘曾推薦過台大法律系教授李茂生演講詞「承認自己的狹隘與卑劣:青少年需要怎樣的法律環境(一)」,編按引述了一段話:「少年面臨家庭不要他、學校不要他、正常社會不要他,現在,連社會陰暗面也不敢要他,要他的,只有黑社會了。我們要把這些青少年的生存空間,壓迫到什麼地步?
 
日前法務部矯正署所轄的誠正中學發生暴動事件,包括我在內,很多人可能根本沒聽過這間學校的名字,但裡頭的因由,卻是關心社會未來的每個台灣人都需要去好好了解細究的。為此,特將李茂生教授發表於臉書的文字,用更容易閱讀的方式轉載刊登如下(部分名詞加了引號,重新分段、加小標和搭配照片):
 
分享本篇文章:

紀錄片,台灣影像文化最深層的血脈

 
紀錄片和劇情片到底有什麼不同?
 
台灣紀錄片界重量級導演吳乙峰認為:「紀錄片和劇情片最大的不同,在於觀眾對紀錄片的每個眼神、每種感動,都會連結回到自己生命中的某個真實片段。」
 
分享本篇文章:

關魚和重灌狂人合作「關於好台」專欄

 *澎湖七美名勝「小台灣」/攝影/關魚/2009
 
你是否也曾突然發現一首好歌、一本好書、一齣好戲、一部好電影、一本好漫畫、一樁好藝術,卻扼腕「相遇恨晚」,太遲才發現台灣有這麼棒的創作?而且創作者說不定已經過世好一陣子了?
 
在我投身新聞工作與在網海悠游這麼多年來,偶爾就會感到遺憾:「為什麼台灣好多好棒的創作,都被淹沒在各種口水無聊沒營養價值錯亂的新聞底下?」過去我很喜歡送朋友「各種台灣創作」來推廣,因為好東西就是要跟好朋友分享啊~
 
分享本篇文章:

劉立委和黃縣長讓台東不美麗、不幸福

看到中央社「反對多元成家,台東千人上街」報導指出:「立法委員劉櫂豪夫妻、台東縣長黃健庭妻子陳怜燕走在遊行隊伍前面。劉櫂豪表示,應該尋求更有效方法幫助同性戀者解決他們問題,不應該修法將固有好的婚姻及家庭制度毀掉」,忍不住想起一句廣告語:「要刮別人鬍子前,先把自己的鬍子刮乾淨。」

劉櫂豪是誰?就是上次義正嚴詞質詢檢察總長黃世銘而爆紅的台東立委。當時大家為他的質詢鼓掌叫好,現在姑且套用他自己的話來反問「劉大委員」。以下質詢,均由總編改寫自劉櫂豪質詢黃總長的內容,咖啡色段落是劉委員的原話一字未動:

分享本篇文章:

縱行囝仔:讓每個人都能尋回心靈家園

擁有正常家庭的我們,可能很難體會,「擁有一個能夠保護自己的家人和讓自己放心的家園」,對一些孩子來說,竟是生命中遙不可及的奢侈。

儘管學生時代便認識出生後就在育幼院長大的朋友,儘管曾經為電影「我要阿公帶我回家」寫過藏頭詩如下,我還是近幾年到東部小學教書後,才對「無法擁有正常家庭」這件事,有了刻骨銘心的體會。

分享本篇文章:

在口袋200元之外,我所相信的報導價值

最近有一個口袋很紅,裡頭裝了 200 元,吸引超過30萬人次點閱。

2009年我也曾寫過「200元的心意」,為一個很有意義的樂生拓繪行動募款,後來行動順利落幕,還把拓繪座談會整理成(上)(下)兩篇的紀錄,引述日本藝術家岡部昌生所說的段落:

「藝術家透過每次拓繪,將身體帶出來一個一個片段,記錄了一個城市,再拿到另一個城市去。透過拓繪的觀察,藝術和實體產生了交互的變化,讓人感到那是城市的一部分,也許有人看到別的城市拓繪,會聯想到自己腳底的城市。同樣是我做的拓繪,每個人看到會產生不同的體會。」

套用在記者身上可以這麼說:

「新聞人透過每次報導,把觀點帶出來一個一個片段,記錄了一個地方,再拿到另一個地方去。透過報導的觀察,新聞和社會產生了交互的變化,讓人感到那是社會的一部分,也許有人看到別的社會報導,會聯想到自己所處的社會。同樣是我做的報導,每個人看到會產生不同的體會。」

分享本篇文章:

嘿,兄弟……我們還是會永遠愛著棒球

*取材自兄弟象官方網站首頁

欲語淚先流……十年來,我一直以為自己再也不會在乎「兄弟象」了。

今天才發現我錯了。對於自己曾經付出過深厚感情的人事物,經過多少年都遺忘不了。今天,終於能夠深刻體會味全龍、三商虎、時報鷹球迷的心情,往後,兄弟象迷將加入他們的行列。

分享本篇文章:
訂閱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