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給商周:我們需要至少八十分的報導

(商周聲明「我們需要至少八十分的牛奶」截圖)

此致商周郭總編:
 
從「牛奶駭人」報導登出後,想寫這封信給你已經很久了。同為新聞工作者與主持媒體的總編,對商周目前面臨的處境比一般讀者更能感同身受。這些年台灣媒體尤其是「主流媒體」的公信力每況愈下,不少網路鄉民直接把媒體等同「霉」體、記者等同「妓」者,對於部分認真提昇自我專業、堅持報導真相的新聞人,往往造成「無差別攻擊」,也就是「一竿子打翻一船人」的傷害。
 
在網路和行動科技的雙重打擊下,傳統紙媒的命運日薄西山早可預見。紙媒以「廣告主」作為支撐媒體財源的主要模式,在全球媒體都存有「財團用廣告財源干涉新聞走向」的結構問題;台灣近十年更有經濟不景氣、紙媒發行量因網路競爭而大幅萎縮、對「上架通路商」仰賴過深的情況,使得各大報紙和雜誌老闆為求生存不惜出賣版面,甘於接受各級政府的置入性行銷,各種幫政客、企業老闆擦脂抹粉的「業配稿」,竟成為台灣商媒不想丟棄的「財源救命稻草堆」,卻也無異於飲鴆止渴,成為商營媒體無法好好發揮第四權的關鍵所在。
 
我從來沒跑過財經線,不認識郭總編本人也不清楚你的新聞資歷,第一次對你的名字留下印象,源於「抱歉,1313期《商業周刊》在7-11缺席了!」聲明,統一集團的7-11掌握通路大權,動輒以「下架」、「抽廣告」威脅各種在其便利商店系統販售的紙媒,在業界早已不是新聞,我也曾於「胖達人麵包:被打腫臉還想充胖子的桶二徒弟」的網摘編按,詳述「統一食品集團為何能夠一直出包還越賺越多」的結構問題。
 
你在聲明寫著:
 
就在中國《南方周末》事件發生時,台灣竟然也出現通路試圖操縱新聞的案例,我們相信,這不是第一例,也不會是最後一例。此一事件,不只是單一通路與單一媒體的利益衝突,這攸關台灣在華人世界最珍貴的新聞自由地位。如果我們不發聲,如果我們在通路前表現怯懦,台灣的新聞自由,勢將在沉默中被謀殺。
 
我完全同意,且佩服你身為商周總編,敢與台灣最大通路商抗衡的勇氣。
 
 
然而,在本次「牛奶駭人」報導衍生的相關爭議,我對商周的表現卻是徹底失望的,從頭到尾,我看到的是「商周做了一個非常不嚴謹的聳動報導」,產生極大不良影響後,「一直不肯承認報導內容的錯誤」,反而舉著「新聞自由」、「言論自由」的大旗,企圖掩飾最原始的問題:「要做牛奶檢驗卻找錯了學者,得到初驗結果(及可能是源於該學者的錯誤衍生解釋)後,沒有再去訪問真正專業做乳牛的學者,確認前述結果的檢驗方法和解釋為真」,換言之,新聞倫理中該有的專業、嚴謹與查證,商周的牛奶報導完全沒有做到。
 
代謝物殘留不等於藥物殘留,這是非常基本的高中生物化學常識,就算高中沒有念過這段或者時間太久早就忘記了,只要去訪問一個獸醫界的學者或腎臟科的醫生就能夠發現該份檢驗報告的基本問題。你在「孩子,我願意為你出征!~為台灣的孩子而戰」強調:「為什麼不送第二家公正機構複驗?……我們也曾這樣嘗試,從南到北,八家專業機構與大專院校,但沒有人願意接受我們的訂單」,然而即使找不到第二家公正機構複驗,商周記者不可能找不到一個夠格的學者或醫生,對陳老師的報告和解釋作把關檢視,內行的新聞人一眼就可看出,這段話明顯只是推卸責任、不想拉下臉面承認錯誤的託詞。
 
我們的新聞前輩、前自立晚報總編吳豐山(註)在「黑暗中尋找星星」訪談曾語重心長地指出:
 
身為記者的影響力來自傳播,一字之褒、一字之貶,都十分重要。記者的右手拿起筆時,左手要摸著自己的心臟、手要發抖。假如手沒有發抖,沒有資格當記者。手發抖,是「戒慎恐懼」的意思。記者絕對不能得意忘形,不能草率為之。一流的新聞記者可以影響國家政策,贏得社會尊重。三流的像過街老鼠、人人喊打。
 
新聞記者要永遠貢獻社會。不同時代,有不同的改革課題。戒嚴時期,要反抗專制,爭取民主。現在,要為民主深化努力,要為弱勢爭取權益、為環境爭取永續發展。若記者願意花時間、精力發掘問題、協助人群,就是非常有理想的好記者。新聞記者不應每天打口水戰。要當一流的記者,協助社會改革,不是件美事嗎?
 
(商周網站「成功者故事」截圖)
 
我十分願意相信商周做牛奶報導的初衷,是從「關注食品安全」出發的,然而一個嚴謹度在我看來連30分都不到的報導,卻反過來成為「戕害合法酪農權益與失能政府轉移食安輿論焦點」的武器,這一切,不正源於商周罔顧了新聞守門人的責任,「自食惡果且逼使大眾共同承擔」嗎?
 
天底下沒有「不犯錯的媒體」,連全球新聞標竿「紐約時報」都犯過好幾次駭人聽聞的報導錯誤,但紐時之所以仍為全球新聞人敬重,就在他們發現犯錯後,掌權的高層主管絕對會以「相對的代價」來負起責任,並想辦法用後續報導彌補他們所犯下的錯誤。媒體在「專業、嚴謹、確實」方面,必要坐得正才能行得正,批判政府和財團等強權才會有足夠的力道,否則就會反過來給予強權夾龐大資源向報導媒體「見縫插針」的機會。
 
「有錯就認錯,才能往前走。」這是我最想跟你分享的一句話。
 
台灣食品安全的結構問題盤根錯節,除了公權監督失能、企業責任失格,各種空氣水、土壤的污染真相與環境荷爾蒙調查付之闕如……以商周多年來累積的新聞人才資源和報導經驗,比台灣還無法成大氣候的獨立媒體,都更有條件去做深入追蹤調查。如果因不肯認錯而苦苦糾結在牛奶報導衍生的問題中,個人深深認為是種可惜的浪費。
 
我深信郭總編身上流著「新聞人的正義之血」,更具備新聞人最關鍵「不與強權妥協的風骨」,但這一切必須構築在「我們做的報導具備專業、嚴謹、確實,不會傷及無辜」的基礎上,我們對報導水準的要求至少該超過80分才公開發表,不是嗎?
 
新聞這條路有很多艱苦,走得越久,遇得越多。我們為什麼歷盡千辛萬苦,還堅持著這份「做好沒什麼掌聲,作不好就有排山倒海的噓聲」工作?我想,每個老鳥記者都有屬於自己的答案,但只要是正港新聞人,都擁有最原始的記者情懷:
 
希望藉由報導把所處的世界帶往更好的方向,讓每個人民的基本權益都獲得保障。
 
由衷期盼商周在郭總編的領導下,未來能夠「莫忘新聞人的初衷」,做出更多台灣社會迫切需要的優質調查報導。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總編輯關魚敬上,2013/11/26

【附註】

《自立晚報》創刊於1947年10月10日,為台灣第一份正體中文晚報,以「無黨無派、獨立經營」為理念。歷經十次改變經營者、五次搬遷,受政治因素介入而被停刊三次,在戒嚴時期和解嚴初期是批判執政黨作為、最能發揮輿論監督影響力的報紙,並藉此培養了橫跨數個世代的新聞人才,詳見維基百科介紹

【相關網摘】

 《商周牛奶駭人》各方意見整理事件簿

 牛奶、藥物、代謝物?專訪台大動科系教授陳明汝

 如果牛奶沒有錯,又怎麼能讓酪農輸?

【相關總編手記】

 

分享本篇文章:

回應

我想問個問題。

在李惠仁的「不能戳的秘密」上,我記得您是支持李惠仁的。但在專業度上,其實李惠仁連數據、檢驗方式都沒有詳細的描述出來,可能比這次商周的作為更糟糕。

但在這次商周的議題上,您卻是反對商周的。

我想要知道:您覺得商周事件和李惠仁事件上,差異在哪裡,讓你覺得應該改變立場呢?謝謝。

aboutfish's 的頭像

雨蒼:

我認為「不能戳的祕密」和「商周牛奶駭人」這兩件事情不能相提並論,在隱匿禽流感的疫情上,農委會掩蓋事實甚為明顯且過去長期記錄不良,李惠仁以「無權無勢獨立記者」的身分去作檢驗手法或許粗糙,但至少在挖掘真相、追蹤報導所花的時間和心力上,以及實際對政府所發揮的「監督效果」上,遠比「資源豐厚的商業周刊」所做的牛奶報導要來得「有誠意」且「符合新聞人監督公權的真義」太多了,至於手法上不專業的相關問題,之前在「不專業的話語權」一文底下已有許多討論,不再贅述。

要評量「不能戳的祕密」和「商周牛奶駭人」事件,也不能單靠報導本身來看,還要看報導出現後,後續相關當事人反應的發展脈絡與造成的實際影響,以及當事人對報導是否願意負責,我不認識李惠仁本人,但從他對此報導影片的說法來看,他採取的是「以有限的能力先炸開農委會的黑箱,並做好被告的覺悟」作法,以求得「辯證真理」的機會,商周卻是「明明有足夠能力去把牛奶報導做得更嚴謹,卻連最基本的把關查證都沒有做到就先炒作新聞了」,事後還一直硬凹。如果說,李惠仁做的事情是「拋磚引玉」,商周牛奶報導在我評價只是「拋屎引蒼蠅」,磚和屎的差距是非常遙遠的。

理解。感謝您的說明。

或許不夠嚴謹,或許說得很聳動。

(藥物)代謝物殘留不等於藥物殘留,但有某種代謝物,表示有可能吃了什麼不該吃的東西,只是這中間的關係還需要更多的研究,如果能引起政府去注意,我覺得是好事一件。

我是看了有話好說江守山醫師說法的心得。

aboutfish's 的頭像

ijon :

>>或許不夠嚴謹,或許說得很聳動。

不是「或許」而已,是「明明白白不夠嚴謹且確確實實說得很聳動」。

>>有某種代謝物,表示有可能吃了什麼不該吃的東西,只是這中間的關係還需要更多的研究,如果能引起政府去注意,我覺得是好事一件。

我希望你仔細看一下文末「三個相關網摘」的原文,「有某種代謝物,表示有可能吃了什麼不該吃的東西」這句話是經不起嚴格科學檢驗甚至是非常反科學的,當媒體把「有1%可能」說成「有90%可能」,然後覺得這樣可以提醒政府,卻對「合法酪農」造成無差別攻擊,這種手法有點像是媒體去渲染「有某種手術失敗,表示有可能某醫生犯了錯」,我希望江守山醫師可以依照前述例子想一想,這種媒體處理手法是不是真的「合宜合理」。

謝謝指教。如果只有 1% 可能,那真的太不該了。

江守山醫師關於代謝物殘留的說法不盡正確. 體內代謝物殘留有太多曝露可能, 可以是空氣, 水, 飼料存放污染, 甚至是動物自然生理代謝出來的微量化合物. 每一種藥物的代謝物是否真正具有做為曝露指標的效力, 往往需要經過漫長而嚴謹的學理研究驗證, 才能確定. 而本次陳良宇先生偵測出來的代謝物, 事實上僅是在樣品中找出可疑化學分子, 以結構比對的方式, 在資料庫中尋找"可能的而類似" 的藥物代謝物分子. 在分析化學上用這樣的研究方法來判斷未知化學分子是一種快速但是精確度需要進一步驗證的研究方法. 而這樣的代謝分子被確認真的是某種藥物的殘留物後, 還必需排除相近的自然體內代謝物濃度, 相關代謝路徑的判定等等密集研究, 才能肯定這個代謝物分子真的能夠反應特定藥物的吸收.

簡單來說, 陳良宇先生找到的所謂各種藥物代謝物分子, 在分析化學上都還只能算是"可疑"代謝物, 實務上完全無法確認乳牛是否真的有曝露到這些藥物? 以及曝露方式 (各種污染或是酪農給藥)? 以這樣非常初步的研究結果, 就要斷論乳牛生產過程人為加藥, 老實說的確是一種刻意誇大的污蔑.

另外, 商周一直宣稱陳良宇先生的測定法是歐盟標準, 這也是錯誤的. 歐盟現行測定方法與台灣一樣採用免疫分析法 (ELISA), 並不是報導所說的氣相質譜儀 (GC-MS).

aboutfish's 的頭像

2013/11/27晚間,《商業周刊》發表聲明:我們的反省與使命

關於「牛奶駭人」報導,
過去幾天,各界對於我們的批評;
我們謙卑聆聽,感謝各界指教。

今天,政府部門要求的資料,我們都已提供。

追求事實,是媒體的使命。
但我們報導的方式,可以再更全面。

對於造成社會的紛擾,這並非我們的初衷,
對此,我們深感抱歉。

我們會持續謙卑地聆聽各界指教,
也會持續堅守媒體崗位,促進食品安全,
讓我們的孩子,擁有一個更安心的未來。

原文連結

仔細看看貴周刊的聲明,仍在努力"洗腦民眾,轉移焦點",讓大家以為他是位人民著想 (吹哨者是吧?),這樣硬凹實在不光彩。也實在佩服"劉姐"與"阿中哥"的處理方式如此"雖千萬人吾凹以"的"堅強毅力"。

我才不希望我們的下一代學習到這種"死不認錯"的媒體嗜血心態,可恥至極!
如果追求事實是你們的使命,那就更打了自己一大巴掌,標題是事實嘛!?

發表新回應

這個欄位的內容會保密,不會公開顯示。
  • 自動將網址與電子郵件位址轉變為連結。
  • 可使用的 HTML 標籤:<a> <em> <strong> <cite> <code> <ul> <ol> <li> <dl> <dt> <dd> <img> <small> <span>
  • 自動斷行和分段。
CAPTCHA
請輸入檢核文字,謝謝!
To prevent automated spam submissions leave this field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