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鄭南榕與我』有獎徵文評選

台灣好生活報主辦的2012『鄭南榕與我』有獎徵文活動,由鄭南榕基金會執行長曹欽榮、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志工自由作家洪浩唐,及台灣好生活報總編關魚、主筆編輯李濠仲、協力編輯阿景(莫雲)和不理嗑托組成聯合評審團,在審視十篇投稿作品後,朱雅君撰寫的『鄭南榕與我─從一點都「沒關係」到有一點「有關係」』贏得評審一致讚賞,將獲頒首獎《鄭南榕紀念獎》。未列入得獎名單者,在首次截稿期限前投稿者均可得頭香獎,所有參與者還可得鄭南榕基金會特別提供的參加獎。完整得獎名單和評審短評如下(點選文章標題即可欣賞作品內容):

 
【鄭南榕基金會執行長曹欽榮總評】
 
我代表鄭南榕基金會/紀念館感謝參加徵文的年輕朋友,其實每篇文章都吐露了某種真誠的意念,我為了對每一投稿人表示敬意,贈送每人一片綠島人權園區2010年的紀錄片〈綠島e光〉,從影片中眾人或可理解:因為每位投稿人都表達了她/他們對台灣歷史上爭取自由過程裡,前人奮鬥精神的的延續、傳承。在我看來,當我們回顧台灣如何可能走向民主、自由之路的詮釋之時,我們如何看前人走過的路,就無比重要,這是歷史之為用之一。不然我們很難說服自己是一位負責任的民主時代的公民,遺忘了「求真知」的權利。
 
因此我挑選文章的方向,是以作者個人親身體驗的思維轉折和特殊觀點作為依據,這種視角還是有侷限,也並不表示文章整體性書寫的排名,但是,卻讓我們了解民主的多元好處裡,有更多有待互相了解的課題。若是以多元觀眾的觀點來看鄭南榕紀念館-為了自由的紀念館,它能夠持續在今天、未來為大家做什麼有幫助的事情,「為了自由」的永遠課題,將不斷挑戰紀念館和各位!讓我們共同來努力,生活在台灣我們以「自由」為榮,學習鄭南榕,更謙卑認識自己、看待外面的世界。
 
最後感謝「關魚」主動舉辦這樣的徵文活動,代表了多元社會的任何可能。

《鄭南榕紀念獎》

 
⊙洪浩唐:
雖然徵文的題目是「鄭南榕與我」,但我自己給這次比賽的評選標準是:關於「我」的篇幅(或深刻程度)最好要多過「鄭南榕」──因為作為一位「先行者」,其事跡固然令人敬仰,但其所欲彰顯的意義、及對後輩的啟迪可能更為重要。本文作者先是生動地描繪了自幼其家族的政治認同,繼而娓娓道來自已價值觀的成形及演變,並藉由「關係」的隱喻,將國族認同與個人追尋,交織成一篇帶有成長意義的作品──全文呈現出的覺醒姿態,不僅符合前述標準,讀之也頗令人振奮。
 
⊙李濠仲:
作者於文中提及了一個重要的事實,它或許正是台灣國家意識陷於結構性分裂的原因之一,台灣1949年後的一輩人中,所謂「中國認同」的形塑,除了國家機器的強力引導,確實為數不少是受到父權意識所左右,甚且超越了他們對現實和歷史的判斷,家庭氛圍的影響,有時並不下於學校教育的政治灌輸,從鄭南榕身上的「獨立」表徵,作者帶出了傳統父權主義和國家主體意識之間的聯繫,同時還進一步審視了個人(女性)在父系社會下的自主性,表述相當銳利。
 
⊙關魚:
台灣戒嚴時期的體制內歷史教材,幾乎是完全將學生個體與當時環境背景隔離,若學生家庭也不重視歷史教育,學生等於懸空於歷史之中無從體會台灣史的特殊演進,僅能以課本製造的假象和家庭主事者的認同為依歸。即使解嚴後威權遺毒未消,在政壇呼風喚雨、源自中國的統治者仍深深箝制著教育系統,讓台灣體制內的歷史教材至今仍不敢深入介紹獨裁者視為禁忌的抗爭事件和獨立意識,硬是要讓台灣好幾代青年跟台灣時空環境「不發生關係」。要培養關係,台灣青年往往只能靠自己的機緣和獨立思考,本文的闡述留下很好的示範。
 
⊙阿景(莫雲):
出生於一九九零年代的後生人,從國家認同、自我認同的「獨立」思考著手,另從課堂中學習到的女性主義觀點為輔,在梳理家庭內部的國家認同對於個體的「我」所受影響的同時,並佐以鄭南榕為其學習對象的典範人物。背叛或違逆原有的價值體系與世界觀,其實是需要勇氣的;南榕留給世間的遺產,無非就是面對不合乎時代的普世價值,要有無限的勇氣,這一點,南榕用生命替無限的世代上了一堂寶貴的課。
 
⊙曹欽榮:
從女性視角、生活中的族群意識出發,談「沒關係」到一點「關係」,微妙點出在台灣日常生活中的體會,令人讚賞!
 
⊙不理嗑托:
「外省人」的父系血統是作者思考台灣國家定位的枷鎖,也是作者重新思考台灣國家定位的資源。對於與鄭南榕自焚事件發生關係的描述,因為作者真誠的自我揭露,而顯得讓人信服。似以女性主義對抗父系霸權的歷史作為隱喻,揭櫫自己從家庭乃至國家獨立、追求自由的過程,可惜未多加以發揮。稍微忽略了獨立主張背後的言論自由精神,但該文的可貴在於作者的坦率與自省。

《言論自由獎》

 
⊙不理嗑托:
精準解讀鄭南榕主張台灣獨立的意義,並回溯自己對於那個「不自由時代」的深刻記憶,文字描述簡練而有力。難能可貴的是,對於鄭南榕自焚事件,不是僅有慷慨激昂堆砌的悲情,更對二十年後自由卻冷漠的當下有所反省。末段作者認為應該珍惜目前享有的自由,並且為之負責,回應了他首段的詮釋與想法。但媒體、教育環境畢竟今非昔比,如果有更細膩的描述或許會更好。
 
⊙洪浩唐:
同樣是帶有成長意味的作品,但本文的特色是將自身求學過程中,對「言論自由」的逐步體認,連結、對照「自由時代」的草創及其發展。除了見證一個言論控管的荒謬時代,更生動地透過青年的吶喊─「但我到底偷竊了什麼?」─將一個封閉社會的啟蒙過程作一令人動容註解!
 
⊙阿景(莫雲):
作者分享其寶貴的自身記憶,這段記憶或許可以喚回許多人,至今未曾經歷過那段歷史見證:一九八零年代,正值風起雲湧的台灣歷史。然而,作者值得其他人(如我)學習的另一個原因是,理當是社會上中流砥柱的中年人,需要的是對於現實的黑暗,並不麻痺的一顆心。台灣需要更多「有情」的歷史,去填補書本之外的歷史。

《歷史種子獎》

 
⊙曹欽榮:
爸爸的床邊故事,貼近生活,從心出發,親身體會,關照現實的意義,辯證勇者是什麼!中段的七年級生,短文卻有啟迪作用的內容,很酷!
 
 
⊙關魚:
當代青年多將「言論自由」視為理所當然,難以體會當年先烈們付出多少生命和生活的代價,人性習於遺忘「對己的善意」和牢記「對己的惡意」,慣於忽略「對眾的勇氣」和認同「對眾的懦弱」,本文將歷史人物的善意和勇氣銘刻在自己的記憶和認同之中,當屬不易。
 
《得獎遺珠》
 
 
編按:本文總得分僅差三分未能擠入前四名,但有位評審將其列為第二名並寫下評語,特列於此。
 
⊙李濠仲:
文章筆觸洗鍊中有感情,透過作者抑揚頓挫的字句鋪陳,讀來亦令人心情為之波瀾起伏。作者將個人深刻的感受,成功地濃縮在一篇短文中,不難想見其下筆為文時,內心必然澎湃不已,而且還能將心思情緒傳染他人。
 
※ 請所有投稿人將可收包裹的地址和姓名寄給好生活報聯絡處,各項獎品預計在六月中旬寄出。
 
分享本篇文章:

回應

您好

我有參加這次的徵文比賽
6月時有將聯絡地址寄到聯絡處
但未收到參加獎品,故想詢問情況。
謝謝~
^^"

aboutfish's 的頭像

fryfish:

請問你是參賽者中的哪一位?勞請用你原先參賽的會員帳號登入回應,否則無法識別喔!

發表新回應

這個欄位的內容會保密,不會公開顯示。
  • 自動將網址與電子郵件位址轉變為連結。
  • 可使用的 HTML 標籤:<a> <em> <strong> <cite> <code> <ul> <ol> <li> <dl> <dt> <dd> <img> <small> <span>
  • 自動斷行和分段。
CAPTCHA
請輸入檢核文字,謝謝!
To prevent automated spam submissions leave this field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