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正負2度C,談許多它沒告訴你的事

 *台灣好生活2007版頭條新聞:我們只有一個地球,更只有一個台灣

知名媒體人陳文茜主導拍攝的「±2℃(正負2度C)」紀錄片,最近成為熱門話題。幾米的動畫、抒情的配樂,加上政經名人群聚烘托、主流媒體大幅報導、開放網路免費下載觀賞,理所當然吸引了許多觀眾。

然而,這部紀錄片在環保界、電影界的評價,明顯與一般民眾獲得的「感動」大不相同。主因在於,只要稍微了解台灣環境和資源問題的人,都無法不為這部片「可能造成的誤導」感到憂心。但如果關心台灣未來的民眾,能藉由廣泛且深入的討論,一一思考影片的不足與可能造成誤導之處,進一步採取更正確有效的行動,也不失為「±2℃」帶來的正面效益。

讓我們先想想,全球暖化是台灣面臨環境沈淪最迫切的危機嗎?從幾個角度來看,坦白說,並不算是。2007年世界地球日隔天,本報頭條新聞推出「我們只有一個地球,更只有一個台灣」專題,內附「2007年台灣十大環境浩劫排行榜」,每一項都源於政府的不當政策,對台灣造成的環境傷害,遠比二氧化碳排放累積導致的暖化效應,來得更快速險惡。

*墾丁國家公園區內的核三廠和風力發電機組/攝影/關魚/2009

聚焦全球暖化,難以涵蓋台灣環境的全面惡化

三年過去了,十大環境浩劫有幾項受惠於環保團體的賣命抵抗,稍稍減緩了向下沈淪的速度;有的問題像蘭嶼核廢料般停滯;有些議題卻因政治鬥爭和環保署的賴皮失職而持續惡化。排第一的蘇花高在幾年爭議後,因最近補選立委衍生「東部發展條例草案」快速闖關,無論藍綠版本,都大幅放寬了公有土地釋放給財團開發經營的限制,一旦三讀通過,原屬於全民共享的東部美麗海岸線,恐將淪為需要付費才能欣賞海景;近期還有環評被最高行政法院宣告撤銷、行政部門卻堅持不必停工的中科三期七星基地。從環境資訊中心今年1月發表的【環境十年回顧】海陸空三面包夾,台灣環境亮紅燈警訊2009十大環境新聞來看,不難發現有很多亟待解決的環境問題,只用「全球暖化」的節能減碳作為關注訴求,根本難以涵蓋。

例如高居去年十大環境新聞第二名的戴奧辛爐渣毒鴨事件,從本報環保生態單元網摘的毒物島十年省思──在死了一萬隻鴨後有毒合法--廢棄爐渣的檢測魔術,即可看出環保單位長期把關不力還推卸責任的缺失。又如排名第八的中科四期環評不平,禍根在於執政者對科技產業的迷信,及惡質公權力讓環評制度形同虛設,包括行政司法單元的蚵仔煎:夠了,no more 科學園區這個政府壞掉了紅顏早已白了頭...中科三期七星基地,司法能還人民公平正義?,與經濟金融單元的中科四期--低利時代的科技迷思,都有進一步討論,值得大家逐篇點選原文閱讀了解。

如果把全球暖化比喻成癌症中期,這些不當政策、公權失職導致的環境浩劫,就像有人刻意砍了你好幾刀、出車禍重傷,或在你喝的水裡下毒。很難根治的癌症需要長期關注的綜合治療,但若無視於謀殺、車禍和污染水源帶來立即而明顯的危害,豈不荒謬?

 *2009年88風災後的台東海邊漂流木/攝影/關魚

±2℃ 沒有拍出的那些,台灣人應該面對的真相

回到全球暖化的議題。在「±2℃」影片發表後,綠色消費者基金會董事長方儉在醒報新聞網撰寫特稿 ±2℃-- 「四不一沒有」劇場版?,指出片中沒講到的四個重點,對其未拍出需要負責的人表達憂慮。本報也在第一時間摘錄綠黨發言人潘翰聲寫的「±2℃ :政商高層能減更多碳」,文中點名總統府、行政院、立法院、監察院應該做什麼,同時建議贊助影片的商業龍頭,嚴凱泰、鄭崇華、施崇棠、郭台銘如何能夠做得更好。特別推薦單元新增廖桂賢發表的只有現象沒有真相的「正負兩度C」:陳文茜,妳可以發揮更好的影響力!,則詳加闡述了「±2℃」影片絲毫沒有著墨、但台灣人絕對應該面對的真相。

充滿感性的「±2℃」影片,唯一提出的解決方案是呼籲寫信給總統要求「拯救地球、拯救台灣、拯救孩子」,但「一人一信」真的能讓馬總統聽見大家的心聲,進而採取必要的拯救行動嗎?很遺憾,過去不少例子證明,這種方法並沒有太大用處。例如龜趣來嘻部落格主鄭國威,為了政府徵收人民土地越來越猖狂寫信給馬總統,只得到「已將來信移請苗栗縣政府」的答覆。他不死心,為了蔡丁貴教授一人散步募款卻被警方舉牌命令解散的荒謬處置,再度去信總統府,回函只寫著「謝謝來信提供轉貼網路資訊,我們已敬留參考。

那麼,到底還有什麼解決方案呢?多坐大眾運輸工具少開車,或少吹冷氣?

雖說「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有其道理,但當主流媒體長期把報導焦點放在小善小惡,已促使大眾對於環境保護的思考和行動,都集中在資源回收、不用紙杯、關燈省電、減少烤肉等個人行為,導致許多人對於「政府和財團聯手破壞台灣寶貴的自然環境資源、放任耗能耗水高污染工業擴增」等「大惡」,至今毫無所悉,也就讓「要求政府調整能源和產業結構、以永續發展為公共政策最高指導方針」等「大善」,長期嚴重缺乏足夠的公民力量奧援。

 *中油招牌/攝影/關魚/2008

公民團結,才能抵抗惡質的金權結構
 
當政府左邊大談節能減碳、右邊放任耗能擴廠,還把原本屬於全民的寶貴自然環境資源,用「開法律後門」、「瘋狂的BOT」等方式,作球給財團賺取暴利,財團再拿出一些盈餘作環保形象成為表面漂綠的企業,身為關心台灣未來的一份子,我們得作些什麼才能逆轉?
 
就如「洗澡洗再快也不夠:為甚麼個人改變不等於政治改變」強調的,重點就在集結公民力量,除了善用選票,更要投入足夠的人力和物力,扶持「能有效對政府施壓」的團體組織,才有可能真正抵抗根深蒂固的金權結構。
 
「±2℃」在陳文茜的號召下,輕易募得各大企業贊助的1600萬元製作和到處播放,但長期關注環境報導的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我們只有一個地球,更只有一個台灣的共同作者),以及1996年為「環保、和平、社會正義」訴求成立的綠黨(不是民進黨喔!),卻常面臨缺錢缺人、斷炊快發不出薪水的窘境。若有更多民眾懂得對環保組織作定期的小額捐款、在需要人海戰術的遊行或抗議場合挺身當志工,相信台灣的環保與社會運動,就能持續往前跨出腳步、遏阻政商勾結,逼使「一向擺出你奈我何姿態」的霸權,非退讓不可。
 
誠如綠黨發言人潘翰聲呼籲的「搬走四顆石頭,讓綠色小苗茁壯」,在社會捐款之外,更重要的是「移除現有法規對小黨的不合理限制」。若要改革法制,關鍵還在國會裡有真正為台灣環境發聲的民代,而不是只想著選舉連任、只能聽政黨高層指揮的橡皮圖章。「捍衛台灣,人人有責」,其實改變並不難,就從自己能夠作的事情作起。要讓母親台灣遠離環境沈淪的傷害,真的需要有更多「你」願意當好一個「公民」。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總編輯關魚,2010/2/25-26  

《截稿後補充》

1. 為了讓原作者能夠知道大家對這篇的疑惑、想法與建議,也使討論能夠集中,懇請大家用標題連結、網摘、引用等方式,推薦給你的親朋好友知道,切勿連聲招呼都不打就全文轉載、轉貼,請參考 Jas9 發起的網摘、引用、連結,不轉載

2. 願意進一步了解台灣各項環境議題的讀者,請千萬不要錯過三位專業記者的部落格:朱淑娟環境報導立報胡慕情我們甚至失去了黃昏公視林靜梅小記者的隨想日記。本報介紹他們的相關網摘:環境新聞的揭發者:朱淑娟胡慕情與真正的大愛「真正的記者」,是想望,也是實踐。

3. 有關全球暖化的爭議,主流媒體刊登某些評論造成的誤導恐怕比「±2℃(正負2度C)」更嚴重,例如登在自由廣場的誰在暖化台灣?,提到英國紀錄片"The Great Global Warming Swindle"(《全球暖化大騙局》),一來那部片並非BBC播出,乃另一家電台「第四頻道(Channel 4)」,再者該紀錄片經「英國獨立電視委員會在調查之後,認為片中至少有4位受訪者的觀點被曲解或誤傳」,據此質疑全球暖化現象的可信度並不恰當。詳情請見本報媒體觀察網摘的英第4頻道紀錄片引起爭議 全球暖化是大騙局?氣候門醜聞 是抺黑還是真相

分享本篇文章:

回應

aboutfish's 的頭像

晶:

傳說中2012年的世界末日預言,有很多科學研究顯示是無稽之談,但如果人類不懂得保護自己安身立命的家園,不努力讓「從國家到地球都能永續發展」,那麼不用等太陽、隕石或外星人來毀滅地球,人類自己製造的世界末日遲早會來,還會拉著萬生萬物一起陪葬。

你若仔細看我這篇文章所強調的重點,就能發現台灣很多環境問題,根本不是「節能減碳」能解決的。就拿最近本報所收的幾篇跟「高雄縣台塑污染事件」的文章為例:不容放任台塑毒害土地、謀殺人民!那些高雄人是我的故鄉人~台塑無差別殺人事件,恰恰是我在此篇頭條幕後描述的「在你喝的水裡下毒」,請問光作節能減碳,能阻止公權力放任財團工廠污染台灣的水源和土壤嘛?答案很明顯吧。

要真正關心環保、挽救地球,總統府、行政院和相關部會能做的,不是「關燈一小時」這種作秀大於實質意義的行為,而該盡到公權力保護台灣環境和人民健康之責,至於賺飽荷包的大企業更需要負起相對的社會責任。由於官方和財團的「自律效果很差」,公民更要團結做好「他律」,台灣才能成為下一代安身立命的家。相關文章可參考本報2007版的主題文章:企業統治社會,誰來監督?

謝謝你的這篇論點,我看見不一樣的面貌

aboutfish's 的頭像

gina jian:

不客氣。希望我們都能因此一起付出監督公權和財團真正做好環保的行動。

發表新回應

這個欄位的內容會保密,不會公開顯示。
  • 自動將網址與電子郵件位址轉變為連結。
  • 可使用的 HTML 標籤:<a> <em> <strong> <cite> <code> <ul> <ol> <li> <dl> <dt> <dd> <img> <small> <span>
  • 自動斷行和分段。
CAPTCHA
請輸入檢核文字,謝謝!
To prevent automated spam submissions leave this field empty.